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正>一、隋与初统一形势对经学的推动和要求儒家经学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从现象上看,最显著的变化如皮锡瑞所说,经学从分立的时代进入了统一的时代,以孔颖达《五经正义》为标志,开始了经学统一最长的新时期。这种情况是经学自身演变的结果,更受到中国政治上重新统一的决定性

  • 标签: 孔颖达 魏晋南北朝 五经 唐初 经典释文 儒家经学
  • 简介:十二、五世纪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与道教仪式的发展趋向五世纪以前来源不同的各种道教传统基本上只是各自发展,或仅在小范围内互有交流。大约从五世纪开始,以古灵宝经为先导,道门内部产生了凝聚联合的意识。古灵宝经率先融合多种道教传统,“三洞”、“三乘”、“三十六部尊经”等具有凝聚联合意识的术语概念都是最早由古灵宝经提出的。由于古灵宝经出世不久即“风教大行”,这些术语概念也很快在其它道派中流行开来。“三洞”说标志着南方三皇、上清、灵宝三大经派的联合,大约南朝齐梁时形成的“部”说标志着更大规模的联合。

  • 标签: 道教仪式 古灵宝经 史纲 发展趋向 传统
  • 简介:钱宇,女,江苏省常熟市人,硕士。常熟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代平面设计理论研究。红玉,女,湖北省咸丰县人,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硕士。常熟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服装设计理论研究。

  • 标签: 作品欣赏 唐红玉 红玉作品
  • 简介:一阵滴铃铃的电话声响起来,抓起一听原来是我的老母亲:“快去放生吧,刚才门口有个卖龟的,总共只我全买下来了,赶快去放了吧!”

  • 标签: 佛教 宗教信仰 放生 修行方法
  • 简介:略》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学人多将其视为“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上乘之作,但就其实际成书过程及六分法的体系框架来看,称之为学术史著作似较为不妥。《略》是在官藏书籍的整理过程中产生的,藏书目录是其原始和基本功能;刘歆虽在其中尤其是《诸子略》中倾注了自己的学术关怀,加入了一些考辨源流的文字,使之部分具有了学术史的功能,但仍不能完全撼动《略》书籍目录的基本性质。《略》是目录学与学术史双重标准的产物,但其作为目录的功能更为明显,学术界对《略》学术史的推崇有进一步界定和澄清的必要。

  • 标签: 《七略》 刘向 刘歆 学术史 目录学
  • 简介:试释“因明”宏度因明是在论辩中产生的。论辩有着时间、地点、辩论之事、参加人员等等条件的限制,即所谓“因明”:一、论体性:辩论之性质,有其六种。(1)言论,即世间的语言。(2)尚论,即世间崇尚、高尚、景服之论议,是人们乐闻信从,没有过失,与理相应之...

  • 标签: 言词 语言 言论 应具备的条件 前后颠倒 资格限制
  • 简介:《旧唐书·哀帝本纪》称'少帝行事,不合称宗',以此来解释哀帝没有庙号的原因。经笔者考察,唐代以前历代末帝均没有庙号,且'无帝不尊庙号'的现象正是从唐代开始的,体现了君主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考察后梁和后唐的相关讨论发现,哀帝的庙号经历了一个反复讨论最终低调奏去的过程,并非一句'少帝行事,不合称宗'就可以解释。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反映了五代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对中国传统正统统序的追求和军士哗变拥立皇帝的时局特点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引发的血统和礼法的混乱。最终,后唐明宗因为朝中和时人舆论的强烈反弹,不得不放弃追尊哀帝庙号。整个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儒家礼法和正统统序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随意扭曲附会。

  • 标签: 唐哀帝 庙号 后唐明宗 后唐庄宗
  • 简介:李师政,河东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人,初著名的护法居士。但其著作及生平材料皆较为分散稀缺。本文抽绎其中的关键内容,并结合同时期的其他史料相互佐证,尝试将其在入以前以及此后担任东宫学士、门下典仪、扶沟令三个职务的时间大致确定下来,从而基本确定其生卒的时间段。还进一步对其传为已经佚失的《正邪论》一文进行了考辨,最终考订或为其现存《内德论》之第三部分。

  • 标签: 李师政 护法居士 《内德论》 《正邪论》
  • 简介:一笑笑是一剂治疗心理疾患的良方,能有效缓解心情抑郁、紧张焦虑、烦恼等,面对困惑、危机、痛苦、你若能笑出来,说明你是个豁达开朗的人.因此人们常酶“一笑解忧愁”、“笑一美,十年少”。

  • 标签: 烦恼 心理疾患 心情 开朗 豁达
  • 简介:江苏省镇江市甘露铁塔位于北固山上。最初为石塔,建于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宋元丰年间改建为9级铁塔,塔身每层皆8面,造型为门,上铸飞天、立佛等。后因雷电、大风袭击,现还存4级。湖北省当阳市玉泉铁塔位于西玉泉寺前。为北宋(公元1061年)所铸,8角13层。

  • 标签: 中国 佛教 宗教 寺院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现存唐代墓志的有关开科,分析说明了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系统的情况。“与生俱来,利根早植”、“偏丧亲偶,归心佛来”、“看政红尘,虔心内释”、“追求彼岸,诚于释教”等,是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的缘由,也是其之所以世俗化的前提。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的主体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其内容具有兼容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儒、释、道交相崇信;信仰的方式也具有随俗性,多为捐身、行香、持戒、诵光、念经、写经、造像等。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系统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客观原因,它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正在趋于完成。

  • 标签: 佛教信仰 千唐志斋 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唐墓志 佛教传入
  • 简介:本书主要是中国早期净土信仰和净土宗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一、充分利用当今国际学术界在弥陀净土信仰方面的成果,尤其是日本学术界的成果;二、利用敦煌文献、金石、碑刻等文献,突然在原始资料方面的创新;三、本书重视净土信仰的思想性,如心性、忏悔、念佛、禅观;四、本书强调净土信仰的社会性,以仪轨作为考察对象;五、本书重视净土宗主要人物,如慧远、善导、承远、慈愍、法照等人的作用。

  • 标签: 弥陀净土信仰 国际学术界 敦煌文献 中国早期 原始资料 考察对象
  • 简介:哈吉·欧麦尔·李慕阿訇,已年过花甲,但他容光焕发,正所谓老当益壮。他是中国伊协委员,安徽省伊协副会长、省政协委员、界首市政协副主席、城关清真大寺教长。李阿訇在豫皖一带享有很高声誉。他出生在一阿訇世家,青年时苦读经汉书籍,21

  • 标签: 城关清真大寺 中国伊协 欧麦尔 哈吉 李慕 教长
  • 简介:一般情况下,游客到雍和宫万福阁内参观,都被矗立于佛阁正中的18米高的白檀木大佛所吸引,却少有人细看立于佛阁三面墙壁的一组《如意宝树佛本生记》喀画。但是,我在陪同一些文化和美术界的朋友来到万福阁后,大家在被大佛那高超的雕刻技艺所赞叹的同时,又被这组喀中匀称的构图,细密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及每组人物的动势、神态

  • 标签: 雍和宫 五世达赖喇嘛 佛本生 人文精神 内涵深广 艺术形象
  • 简介:“道德自我”是君毅关于儒家伦理思想现代重建的核心概念。君毅提出此一概念的内在理路是,以道德自我来重新树立传统心性观念的权威,进而从道德形上学根源方面重建现代中国的道德体系。“中体西用论”与“泛道德主义”对道德自我学说的批评虽然道出了其面临的困境,但是从道德奠基的理论看,道德自我作为超验根源对于儒家道德原则的论证,是传统道德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 标签: 唐君毅 道德自我 道德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