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哲学诠释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哲学诠释的传统,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西方哲学诠释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道与言,而中国哲学诠释关注的问题则有四个: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具有逻辑的自足性与自治性,它在历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为思想理论的圆环。

  • 标签: 哲学诠释学 "原型" 意像语言 智的直觉 无我之镜
  • 简介:本文立足于哲学视域,对《周易》诠释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在《周易》的性质问题上,认为从发生意义上看,它是一部卜筮之书;从内涵意义上看,其意蕴精微广大,乃天人之学;从历史发展来看,它自身有一个学术品格转换、提升、发展的历程。其二,初步揭示了占筮中所具有的哲理意蕴,指出占筮与《周易》的天人整体之学之间有甚深之诠释关系,占筮所蕴具的天地人物一体融通的终极境域乃是易学无穷意义的来源。其三,认为深入挖掘文本,澄清《周易》的表达方式,乃是易学研究的基础,就此本文主张回到《易传》以开显易学活的精神,辞、变、象、占四圣道的确立为解读《周易》精微之蕴开辟了道路。

  • 标签: 周易 诠释 卜筮之书 终极境域
  • 简介:汤一介先生为人儒雅敦厚,为学博大精深,有一代大儒之风范。我与汤一介先生接触虽不多,但在收到“汤一介研究会”约稿函后,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函表示愿意撰写一篇纪念性的文字。能以这种方式缅怀我所敬仰的学界前辈,是我的荣幸。

  • 标签: 中国诠释学 汤一介 纪念性 为学
  • 简介: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的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的"创造的诠释"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诠释方法论,在诠释方法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独特的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中、西思想的诠释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一个诠释的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 标签: 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哲学 诠释方法
  • 简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先生最近出版了《中国古典哲学略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以下简称《略述》)一书。该书立足于深厚的功底,以新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历程作了颇具创意的梳理和把握,是深度诠释中国哲学精神的成功尝试。在研究视角上,该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特质的明确的理论自觉,这可以看作是对“以西释中”范式主导下扭曲乃至肢解中国哲学精神这一重大偏失的反拨;

  • 标签: 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古典哲学 成功 诠释 广东人民出版社 理论特质
  • 简介:诠释,最初是研究神话诠释和圣经翻译的学问,现在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探讨的对象不仅包括如何理解和诠释文献,还包括一切语言性或非语言性的社会、文化表述。本文吸纳了多个学术领域的见解,以便理解当代诠释,特别是其与宗教文本翻译过程的关系。

  • 标签: 宗教文本 诠释学 翻译
  • 简介:8月4—8日在中国澳门举行,由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山东大学中国诠释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和香港港专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以下议题展开研讨:当代诠释的前沿问题,诠释哲学史,法律解释与法律实践,社会批判理论与正义和民主,古希腊哲学与先秦儒学的互诠,隐喻、哲学与文学,等等。山东大学中国诠释研究中心暨哲学系主任傅永军教授应邀率代表团出席。

  • 标签: 诠释学研究 中国澳门 法律实践 学术研讨会 经典诠释 文化诠释
  • 简介: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的"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的重新阐释与哲学体系的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的观照中,秦汉之际的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的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天与自然的深度体认与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与"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的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 标签: 秦汉哲学 身体映像 身体哲学 同气 同构 同数
  • 简介:峨眉山作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和普贤菩萨的道场,与佛教和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宗教的本质上考察,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显示神迹的圣地,是不能用自然常规来作出解释的。真的菩萨应化事迹不限方所,只是显示神圣的方便,是使众生容易接受的形象显现。人间美景、自然山色,被神圣化和超自然化,满足了信众的心理需求,强化了名山的庄严,架起了人间与天国的桥梁。因此,如果说祈求实现人们的超自然愿望是神迹信仰的基础,那么希望通过神迹崇拜而维系社会稳定的一体化则是信仰神迹的社会根源。围绕着对宗教神迹的崇拜而产生的别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现象,丰富了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

  • 标签: 峨眉山 宗教学 崇拜 普贤
  • 简介:为了获得对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一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一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对"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的进一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一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 标签: 彻底诠释学 本真理解 真理
  • 简介: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性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 标签: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批判 诠释 人道主义 儒学
  • 简介:1.导言中国礼仪之争(ChineseRitesControversy)是17-18世纪天主教在华传教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中国礼仪的论争。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切实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理解教义所造成的巨大障碍,从而开始刻苦研习中国经典,制订了"易佛补儒"的传教策略,利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等概念来论证

  • 标签: 中国礼仪之争 诠释学 利玛窦 在华传教 RICCI 中国经典
  • 简介:任何经典文本的解读实质上皆基于个体诠释的再创造,一部蔚然大观的易学史亦即一部易学诠释史。本文从易学史的演变入手,以诠释的角度去剖析易学在不同时代解读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并用转意、演绎、得意、生意及复意做一粗线条的概括和梳理,以期对易学发展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易经 诠释学 易学史 转意 演绎 得意
  • 简介:作为"神秘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神秘主义"涵盖着体验和学说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个体对神之在场的直接体验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系统的核心,而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体系是在借助语言、逻辑和文化传统对体验本身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此,本文摒弃那种超然的、不带偏见的、条分缕析式的历史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的和现象的研究进路,而选取一种与其核质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即神话法和象征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略梳理了基督教神秘主义与教理神学间的关系,以及在此视域下基督教神秘主义与其他所谓"世俗领域"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基督教 神秘主义 神秘体验 神话 象征
  • 简介:国外毛泽东研究以西方文化发展为背景,在自身的理论逻辑推演中完成了研究模式的更新,在后现代的话语背景下从"直接阅读"转向"扩张式阅读","先入之见"获得合法性,"读者"地位不断凸显。从诠释维度反思国外毛泽东研究可以发现,"读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经验主义,"作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扩张式的过度诠释,合理建构应是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对话"。

  • 标签: 作者 读者 诠释学 经验主义 后现代
  • 简介:倪培民先生是以西方哲学开启其学术研究的,但在留学并任教于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以后,反而走出了一条向中国传统的回归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起,倪先生即转向了东西方比较哲学,并在西方传统哲学框架之外开辟“功夫论”的领域,即从传统所谓“功夫论”的角度来阐发儒家学说.21世纪以来,倪先生又撰文倡导《将“功夫”引入哲学》,并积极参与、评骘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认为中国哲学不仅应当肯定自己的“合法性”,而且应当从“合法性”讨论走向具有“立法者”意义的自觉;而其英文著作《孔子:人能弘道》一书,自然可以视为倪先生以中西双语对孔子思想的言说与阐发.至于其新近刊发于《南国学术》的《儒家的精神性人文主义之模式:如在主义》与发表于《孔学堂》的《阳明心学的功夫伦理与价值重建》,则无疑代表着倪先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之一种新的阐发.倪培民先生的这一走向,既对“留洋”之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值得本土学者认真咀嚼.

  • 标签: 功夫 如在 主体 境界 诠释进路
  • 简介: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对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的同义词。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的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虽然作为翻译的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的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从诠释的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呼应和补充:语词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的理解与解释。

  • 标签: 诠释 诠释学 理解 解释
  • 简介:<正>船山重视法相唯识,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岁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要》、《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吾臆船山晚年或于佛学有所窥,陋儒或讳其书不传,未可知耳。”(《新唯识论·心书》)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也说:“尤可注意者,遗书目录中有《相宗络索》及《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论赞》二书。在彼时以儒者而知治唯识,可不谓豪杰之士耶!”船山对法相唯识如何理解?法相唯识与船山哲学有何关系?船山于佛学研究为何独着意于法相唯识?本文试作一些初步探索。

  • 标签: 法相唯识学 阿赖耶识 真如 佛性论 佛学研究 三藏法师
  • 简介:本文以提示"三才之道"的意蕴为契入点,通过易儒互动、会通过程的考察,探讨儒家人文哲学的宇宙论根据及其有原创意义的思维模式,又采用中西哲学差异比较的方法,概括出"有机人本"、"宗法群体"、"主观能动"、"道德理性"四项观念,剖析和诠释儒家人文哲学的内容特质和精神价值,进而为合理评价儒家哲学人文资源的现代意义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依据.

  • 标签: 儒家人文哲学 三才之道 有机人本主义 宗法群体主义 主观能动主义 道德理性主义
  • 简介:●社会生态是系统地探讨社会生态论的哲学,其提出是对社会本质深层次思考的要求,是生态发展的要求,是对人有目的的活动与世界的自然发展关系的哲学观的反思。●社会生态的范畴体系是以“社会生态”范畴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其研究方法是耗散结构论的自组织理论和方法。

  • 标签: 社会生态学 社会哲学 社会与自然 社会有机论 社会系统 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