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1949年中国国民党兵败大陆,退守台湾。抗战时期,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政府还是世界'四强之一',为什么在4年多的时间内国民党就丢失了全部大陆呢?对于此问题海内外众说纷纭。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政坛就传出了'谁丢失了中国'追责之音;作为败军之将的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初,除了兴叹'英雄的末路悲怀'之外,也曾在多种场合检讨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两岸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军事崩溃导致失败说''腐败导致崩溃说''经济崩溃导致失败说''综合因素说'。笔者主张'综合因素说',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并结合蒋介石对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的反省,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国民党 蒋介石 失败 原因
  • 简介:在国共合作的大环境下,毛泽东于1924年至1927年在国民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在国民党中央机关工作的特点是:在国民革命指导思想上的言行、在国民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言行、在对待国民党左派和右派态度问题上的言行都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内外有别的特点。

  • 标签: 毛泽东 国民党中央机关 工作 特点
  • 简介:农历八月中秋(9月18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参访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受到南普陀寺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圣辉法师及寺中两序大众热情接待……

  • 标签: 南普陀寺 宋楚瑜 亲民党 厦门 先生 主席
  • 简介:纵观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但同时亦认为,对农民问题的解决要服务于"国民革命"。在第二阶段即"国内革命运动"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革命需要解决农民问题,而且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国社会革命的不断前行,直至最终胜利。在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也走入了某种误区。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及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重要启示。

  • 标签: 农民问题 毛泽东 探索
  • 简介:明代小说通过对一系列农民起义中的典型形象的描绘,来展现宏观社会现状。小说描述了他们走上起义道路的原因及在起义过程中表现出的农民优秀品质和局限性。同时也塑造了一些安分守己的农民形象,反映了农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却无力抗争的悲哀,以再现当时微观的农民生活现状及生活态度。另外明代小说中还有关于另类农民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农业小生产者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惯。

  • 标签: 农民形象 明代小说 农民起义 典型形象 社会现状 农民生活
  • 简介: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最早重视农民运动者之一。在他的思想影响和直接领导下,本世纪二十年代,江苏农民运动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并获得迅猛发展,后来虽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但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一、江苏农民运动从自发到自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几年,...

  • 标签: 瞿秋白 农民运动 “左”倾盲动主义 农民暴动 共产国际代表 农民革命
  • 简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被上楼”现象,源于民生时代的伦理缺位。一是伴随承栽着传统人文生态的农民居所的变化,缺乏一种与之适应的全新人文伦理生态;二是农民上楼缺乏一种生活体验上的主体性认同;三是农民上楼过程中,缺乏资源性的政治动员与其利益分配的道德支持。

  • 标签: 农民“被上楼”民生伦理
  • 简介:本文从宪政视角,结合历史和现实,对农民权利的缺失进行分析,指出农民权利缺失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宪政建设的不足,在于我国行政法等相关法律对农民权利确认和保护的不足,在于我国农民缺少真正有效的自治组织和利益表达机制。因此,要使我国农民权利缺失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必须完善我国的宪政建设,使农民真正在权利分配中处于公平和平等的地位,使农民权利的实现有完整的制度保证。

  • 标签: 宪政 农民权利 公平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的农民观和女性观.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的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创新.

  • 标签: 毛主义 社会性别 历史主体 社会变革 阶层
  • 简介:农民情结"对毛泽东产生了终其一生的深刻影响,这一情结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成长环境的影响是毛泽东农民情结形成的内在鲜活血液,中西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其农民情结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养料,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是其农民情结形成的实践助推剂,胸怀天下、善于用人、反抗到底的性格特点又是其农民情结形成的精神动力。这一情结的心理构成主要包括同情农民的高尚情怀、相信农民的斗争策略、依靠农民的治理方略三个方面。毛泽东"农民情结"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心声",对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农民情结 启示
  • 简介: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是他的农民战争思想的基础。但无论在历史上或在现在对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某些观点,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现在我想就三个问题谈谈自已的思考。帝国主义和军阀在我国的社会基础问题帝国主义和军阀在我国的社会基础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深刻认识它们的本性以及采取何种方法有效地打倒它们。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国民革命 买办阶级 武装割据 中央执行委员会 革命阶级
  • 简介:应中共宁波市委的邀请,中国国民党台湾基隆市党部访问团一行40余人赴宁波市进行友好访问。在此期间,于9月13日上午,中国国民党台湾基隆市党部访问团一行,在宁波市委副书记郭正伟、鄞州区委书记寿永年、市民宗局、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区台办等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到阿育王寺参拜访问,受到广大僧众热烈欢迎。阿育王寺方丈界源法师亲自接待了访问团客人一行。

  • 标签: 中国国民党 阿育王 宁波市 友好访问 统战部 台湾省
  • 简介: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指导,以中国革命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为依据,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的农民观。在现阶段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发展毛泽东的农民观,提出用教育、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化并进,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探究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农民问题的消解路径。

  • 标签: 中国特色城镇化 毛泽东 农民观 农民问题 消解路径
  • 简介:在农村社会转型期,农民价值观念和农村社会规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变迁的内涵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或行为动机问题,根本的还在于要努力创建以平等、民主、法制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政治生活规范,以科学发展、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生活规范,以道德文明、幸福和谐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社会文化生活规范,用社会价值规范体系来支撑和引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 标签: 农民 价值观念 社会价值规范 新农村建设
  • 简介:本文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农民的需要层次,认为生理需要仍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需要之一,同时我国农民的需要层次存在地区差异。本文还认为致富动机、创业动机和学习动机是当前我国农民的主要动机。

  • 标签: 农民 需要 动机
  • 简介:蒋建农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撰文认为,和毛泽东有所不同,邓演达更直接、更系统地推动大革命后期兴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高潮,既得力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和在基层的发动,又受益于以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自上而下的大力号召和积极推动.

  • 标签: 农民问题理论 邓演达 毛泽东 异同 大革命后期 国民党左派
  • 简介:毛泽东农民利益表达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毛泽东看来,农民利益表达的主要动机是诉求土地权益;而农民的利益表达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有鉴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即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乡村自治制度、人民监督制度、选举制度、信访制度等。毛泽东关于农民利益表达的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中国的当下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农民 利益表达 思想 启示
  • 简介:《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它既是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又是党在工作中心转移后对农业发展阶段性的认识成果.《纲要(草案)》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农业问题的殷切关怀和期望及对农业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特别是《纲要(草案)》提出的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农民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