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儿科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患儿护理采用语言沟通干预;观察组患儿护理工作在使用常规语言干预的同时采用非语言沟通干预,非语言沟通干预的具体内容包括表情、肢体动作、肢体接触、眼神交流、病房环境等。结果观察组的护理结果满意率为94.2%;护理方法满意率为97.1%;对照度的护理结果满意率为61.4%;护理方法的满意率为47.1%。两组数据进行对比起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儿科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显著。结论儿科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优异,推荐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 标签: 儿科 护理工作 非语言沟通 应用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中非语言性沟通的运用作出探讨,充分认识到非语言性沟通的重要价值。方法对2015年初之后我科收治的患者提供非语言性沟通的护理服务,然后通过满意度调查及回收调查问卷等的方式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对服务的看法,以此对护理效果做出总结。结果非语言性沟通的护理手段能让患者倍感情切,从而对医院的恐惧感降低,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

  • 标签: 儿科 护理工作 非语言性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肢体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儿的配合度以及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配合度及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使用肢体语言沟通,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对治疗的接受率以及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工作 效果
  • 简介:在科技文稿中出现许多外文字符,它们有的是正体,有的是斜体。正体和斜体外文字符各有其特定含义和用法,切不可混淆使用,现根据有关标准和规则,把生物医学文稿中须写成斜体的外文字符归纳为以下几类:

  • 标签: 医学文稿 字符 外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在小儿护理中进行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在一段时间内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人员与患儿的肢体语言沟通,以不同的护理手段及结果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前后医嘱接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在满意度评分、医嘱接受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加入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地加强小儿对医嘱的接受意愿,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成效,因此,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加入肢体语言沟通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肢体语言沟通护理,针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对照组患儿对于治疗的依从率达83.3%,而观察组患儿对治疗依从率为96.7%,其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的应用,可以缓解患儿对治疗的抵触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最终达到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工作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所谓非语言性沟通的护理方式,指的就是在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儿科护理工作人员不使用词语来进行和儿科患者的交流,而是在进行和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借助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动作、儿科护理工作人员所做出的有代表性意义的手势、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眼神变化、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表情语言,来帮助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充分的表达出自身对于患者的思想和感情,让患者充分的感受到来自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善意和温暖,促进儿科护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截至目前为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询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儿科护理的过程中,采用非语言沟通的护理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护理效果。本文主要就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效果做一研究。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儿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儿科于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患儿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实验组患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对比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实验组患者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且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临床护理中,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可提升小儿护理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改善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回顾了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两年中在我院儿一科住院治疗的140例患儿,并对患儿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70例患儿,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语言的护理方式进行沟通,而实验组则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对患儿进行护理沟通,当患儿出院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让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实验组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技术和护理态度的满意度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中(P<0.05)。结论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增加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加强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这对于儿科的护理工作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意义。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针灸配合语言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入院治疗的脑瘫息儿61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语言训练治疗,治疗组患儿在语言训练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经临床冶疗显效13例(43.3%),有效11例(36.7%),无效6例(20.0%),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显效16例(51.6%),有效12例(38.7%),无效3例(9.7%),总有效率为90.3%。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657,P〈0.05)。结论治疗组脑瘫患儿的语言发育迟缓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采用针灸配合语言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迟缓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灸 脑瘫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