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超薄切片机是一种为电子显微镜观察制作样本的高精密仪器,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超薄切片机操作的教学中,研究开发了针对超薄切片机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该系统将超薄切片机进行了真实感建模,并将之设计为可交互操作的模式。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采用LeapMotion实现基于手势的交互操作,由此提高了操作训练的真实度;此外,系统的教学流程采用游戏化的手段来进行设计,力图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 标签: 手势控制 Leap MOTION 虚拟仿真 超薄切片技术
  • 简介:摘要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主要是由形态学、机能学及人体解剖学等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其能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空间进行拓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为一种将虚拟和实践相结合医学教学体系。

  • 标签: 虚拟仿真教学平台 基础医学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培养护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级120名本科护生作为对照组,2012级116名本科作为实验组。实验组运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对照组实行传统的演示授课模式。结果实验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实验组学生对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为98.05%,带习教师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护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论运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培养了护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 标签: 虚拟仿真教学系统 护理学基础 实验教学 护生
  • 简介:目的3种斑点分布(瑞利分布、莱斯分布和K分布)混合下的孤立性囊肿肾脏的超声仿真研究及性能评价。方法依据肾脏组织结构,分析组织散射点三维特点、超声斑点与组织散射点分布,得到瑞利、莱斯、K分布参数模型,建立组织散点模型。用FIELDⅡ软件对其进行超声仿真。选择45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孤立性囊肿肾脏病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1岁。随机抽取30例用于确定组织散射点模型的参数。其余15例用于后续仿真结果的定量统计比较分析。结果通过30例肾脏各参数进行超声仿真,用超声中心频率为5MHz、换能器为128阵元的线性阵探头对超声射频回波信号经过包络提取、函数插值及对数压缩等处理得到仿真B超图像;同基于传统单一分布散射点模型的仿真结果相比,新方法仿真的肾脏肾髓质、肾皮质、孤立性肾囊肿及囊肿结缔组织回声与实际组织切片一致,也符合临床超声图像的表现。15例临床B超图像验证,仿真回声斑点的分布和各参数值与临床超声各参数一致性更好(P〈0.01),最大相对误差为0.08,组织结构也更细致分明。结论混合分布构造散射点模型的孤立性囊肿肾脏超声仿真方法具有优越性,仿真效果更为逼真。

  • 标签: 超声仿真 混合斑点分布 肾脏 孤立性囊肿 FIELDⅡ
  • 简介:基于虚拟切片的远程病理诊断平台是一种全新的病理诊断模式,集临床病理诊断、医学教育、信息资料管理、质量控制等于一体的应用平台,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病理诊断工作模式。目前虚拟切片制作包括:自动显微镜单光轴连续扫描、渐进式CCD扫描系统(ProgressivescanCCDsystems)和阵列显微镜(Arrarymicroscopy),本文综述了上述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各自的优缺点,对建立基于虚拟切片的远程病理诊断平台的架构、软件硬件方面的技术瓶颈等开展初步的讨论。

  • 标签: 远程病理 虚拟显微镜 全切片数字图像 数字图像 诊断病理学
  • 简介: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已经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医学虚拟现实教学融入多元化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思考,希望给予我国医学教学以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医学教育 多元化 教学设计 思考
  • 简介:摘要伴随着相关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于机能学的实验教学需求。构建虚拟实验室,符合目前机能学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填补真实实验的短板,促使真实实验能够得以扩充与拓展。因此,虚拟实验现已成为了机能学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构成内容。本文将首先就机能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情况展开具体的分析,基于此就虚拟实验技术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予以了探讨,希望借助于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交流,并为相关的机能学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 标签: 虚拟实验 机能学实验 实验教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都先后建立了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我院也于2014年构建了虚拟解剖实验室,主要用于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断层解剖学教学,本文就虚拟实验室在断层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 标签: 虚拟实验室 断层解剖学 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传统的机能实验教学呈现出诸多弊端,基于此探讨构建医学虚拟实验室,以期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机能学教学实验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CTVE)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临床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38例和非胃癌患者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比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CTVE诊断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94.74(36/38)、83.33%(5/6)、97.30%(36/37)、71.43%(5/7)和93.18%(41/44)。此外,CT诊断1例假阳性病患均为胃溃疡患者,CT诊断出现2例假阴性患者为胃癌患者病变范围较小,肿瘤侵润较浅。。结论多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应用于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对于早期胃癌病变位置较局限和肿瘤侵润较浅的患者会出现假阴性,临床诊断时应当加以注意。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仿真内镜 胃癌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针对医学院校《医学电子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困难,采用先进的APP技术搭建虚拟实验平台,探索虚拟实验平台在医学电子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实践表明,构建医学电子学虚拟实验平台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对医学电子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 标签: 医学电子学 虚拟实验平台 实验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简述双源CT上腹部双能量虚拟平扫的过程及优点;方法通过对部分患者进行常规上腹部平扫与双能量动脉期虚拟平扫进行比较;结果动脉期虚拟平扫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求且患者少接受一次辐射,所受辐射剂量较低;结论动脉期虚拟平扫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双源CT 双能量 虚拟平扫 上腹部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和下肢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35例,随机分为VR训练组(n=19)和常规训练组(n=16),常规训练组给予3个月的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VR训练组给予3个月的VR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测试对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进行评价,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之D区、E区评分、MAS评分、BB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VR训练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MAS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VR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和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 标签: 虚拟现实训练 痉挛型双瘫 精细运动 粗大运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提高医院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解决医院目前服务器资源使用不均的现象。方法运用VMware虚拟化技术搭建医院虚拟化服务器平台。结果提高了服务器整体运行效率,简化了服务器群管理的复杂性。结论减少物理服务器投资的数量,实现应用系统的快速部署,按需分配服务器资源。

  • 标签: 虚拟化 VMware软件 信息化建设
  • 简介:摘要目的仿真生物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初发脑卒中或以前发病无明显后遗症患者,年龄45--8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对照组只行康复训练,治疗期间不接受任何电刺激;治疗组康复训练联合仿真生物电刺激。发病后2周内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月行康复评定,比较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差异。结果仿真生物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比单一康复治疗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疗效更好,更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仿真生物电刺激 急性脑卒中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及其辅助手术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患者47例,包括上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大脑镰脑膜瘤14例、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4例和乙状窦脑膜瘤1例。术前构建VR图像,评估肿瘤对静脉窦的侵袭程度和静脉侧支循环等级,做手术模拟,并对手术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结果VR环境下,各组织结构均原位清晰显示,可全方位观察和手术模拟。静脉窦未受累9例、受压13例、狭窄13例、闭塞12例,形成侧支循环者分别占22.2%、23.1%、61.5%、100%。在VR技术指导下制订手术策略,肿瘤获得SimponⅠ级切除37例,Ⅱ级4例,Ⅳ级6例;随访4—18个月,45例恢复良好,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为(88.30±22.392)分,植物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死亡1例。通过统计分析,复发、术中出血及年龄仅影响患者短期预后,年龄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结论利用VR技术对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皮质静脉的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准确、全面、直观,术前应考虑患者年龄、手术史对预后的影响,对静脉侧支循环要尤其注意评估和保护,这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膜瘤 静脉窦 显微手术 疗效 虚拟现实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法结合CT仿真支气管镜在超声支气管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呼吸科及肿瘤科医师共5人先接受传统示教教学方式,再接受PBL教学法并结合CT仿真支气管镜教学,对比两种教学方法后受训医师超声支气管镜纵隔淋巴结活检阳性率的差别。结果传统示教教学后5名医师共进行超声支气管镜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10例共38次,阳性穿刺10次,阳性率为26.3%;接受PBL教学法并结合CT仿真支气管镜教学后5名医师共进行超声支气管镜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15例共57次,阳性穿刺24次,阳性率为42.1%,阳性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超声支气管镜培训采用PBL教学法结合CT仿真支气管镜可以明显提高受培训医师对超声支气管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阳性率。

  • 标签:
  •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远外侧入路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不同方向的微创手术路径对相关解剖结构显露的影响。方法对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Fx3.0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3D解剖模型。在模型的颅后窝中选取颈静脉结节前缘为标志点,分别做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个方向的、直径1cm的圆柱体模拟远外侧入路微创手术路径,观察路径中的解剖结构、测量其体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中均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颅底骨质、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均不包含脑干、小脑、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经枕髁方向路径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经颈静脉突方向手术路径包含部分颈内静脉和颈静脉球。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体积[(3236.20±228.01)mm3vs(3306.00±248.23)mm3]及路径中舌下神经的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枕髁方向路径中包含的骨性结构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大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而包含的静脉的体积小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24、56.526、140.580,P值均〈0.01)。结论远外侧入路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均有效显露舌下神经。经枕髁方向有助于显露小脑前下动脉;经颈静脉突方向有助于避开后组颅神经,但存在损伤颅内静脉的风险。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颅窝 神经导航 模型 解剖学 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