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食管癌中上段患者颈胸膜、头颈肩膜、体膜固定下摆位误差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食管癌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胸膜组、头颈肩膜和体膜组三种放射疗法固定模式,每组病例各30例,所有病例均使用同样CBCT进行扫描,匹配患者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验证摆位误差同时记下摆位时间。每例患者每周验证1次,比较三组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上的误差大小。结果:三组病例摆位误差比较显示,x轴方向:颈胸膜组摆位误差最小,体膜组摆位误差最大。y轴方向:颈胸膜摆位误差最小,体膜组最大。z轴方向:颈胸膜组摆位误差最小,体膜组摆位误差最大。颈胸膜组与体膜组比较:x轴P

  • 标签: 食管癌 颈胸膜 头颈肩膜 体膜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手术是治疗MPM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文献报道的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术期死亡比例,手术的生存获益和适用人群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将回顾MPM的手术指征,并讨论和比较以宏观切除(macroscopic complete resection,MCR)为目标的胸膜外全肺切除术(extrapleural pneumonectomy,EPP)和胸膜切除术/剥脱术(pleurectomy/decortication,P/D)在MPM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展望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内的其他治疗方式的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临床分析。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诊的60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不同治疗方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优、良、差、优良率83.33(25/30)、10.00(3/30)、6.67(2/30)、93.33(28/30)和66.67(20/30)、10.00(3/30)、23.33(7/30)、86.67(23/30),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为(23.45±7.12)d、(61.02±10.32)d和(46.57±8.57)d、(101.02±12.24)d,有差异,(P<0.05)。结论: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患者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缩短,治疗方案对患者康复有重要的意义,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不同内固定方式 治疗 股骨髁上骨折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FNF)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内固定为常用治疗手段。但内固定术后可继发多种并发症,如股骨头坏死、固定不佳、骨折不愈合等。随着内固定装置及固定方式的增多,选取合适的方式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对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时机、装置选择、并发症进行系统综述。

  • 标签: 内固定 骨质疏松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2年3月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7例;年龄(75.5±18.2)岁(范围35~95岁)。全髋关节置换39例,半髋关节置换19例;生物型假体37例,骨水泥型假体21例;于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6例、术后52例。骨折通用分型系统(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UCS):UCS Ⅳ.3A1型2例、3A2型1例、3B1.1型19例、3B2.1型25例、3B3型2例、3C型9例。骨折部位:股骨A区(大转子)3例、B区(股骨柄周围)46例、C区(股骨柄尖端以远)9例。内固定由主辅固定组成,主要固定方式为钢丝或钛缆环扎、锁定加压钢板、锁定附加钢板固定,辅助固定方式为钛缆环扎,要求覆盖A、B、C三区形成整体平衡固定。比较不同内固定组合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钢板长度、工作长度及螺钉数。结果随访时间为(54.2±21.6)个月(范围11~8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0.2±1.5)周(范围7~13周)出现骨折愈合征象,术后(19.6±1.3)周(范围17~22周)显示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例出现应力性骨折,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1例内固定失效,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加大段异体骨植骨。术后6个月UCS Ⅳ.3B2.1组mHHS评分[(80.3±4.6)分]最低,不同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72,P<0.001)。单纯内固定组[(91.6±4.2)分]高于翻修联合内固定组[(81.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01)。UCS Ⅳ.3B1.1型钢板长度及工作长度分别为(24.9±2.5)cm及(12.6±1.7)cm、3B2.1型为(25.4±2.6)cm及(13.6±1.8)cm、3C型为(28.1±2.5)cm及(14.9±1.9)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3,P=0.005;F=6.78,P<0.001)。A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7,P<0.001);UCS Ⅳ.3B1.1型(6.5±2.3)枚、3B2.1型(6.7±2.2)枚,较3B3型的(3.5±1.5)枚和3C型的(3.7±1.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5,P<0.001);UCS Ⅳ.3B1.1型(2.3±1.6)枚、3B2.1型(2.8±1.9)枚,较3B3型的(1.0±0.5)枚和3C型的(1.2±0.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2,P<0.001);UCS Ⅳ.3B1.1型(3.8±1.9)枚、3B2.1型(3.9±1.7)枚,较3B3型的(2.0±0.5)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行单纯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同时行翻修者;UCS Ⅳ.B1、B2型的A、B、C三区螺钉数较B3型多。

  • 标签: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对应护理措施,对比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及疼痛情况。结果:经护理患者无死亡情况,护理后的SAS、SDS、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肺癌切除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的护理非常重要,可降低死亡率,控制情绪及缓解疼痛。

  • 标签: 肺癌切除术 支气管胸膜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重建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水平截骨颏成形术的影响,寻找生物力学最佳的固定方式。方法采集1例小颏畸形患者头颅螺旋CT数据,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Ansys Workbench等软件重建下颌骨三维模型和内固定装置,模拟手术截骨,并分别采用4种内固定方法(单纯H形钛板固定、3根拉力螺钉固定、H形钛板联合双侧直形钛板固定、H形钛板联合双侧拉力螺钉固定)进行固定,通过有限元分析测试在相同载荷条件下各固定方式的形变和应力分布差异。结果H形钛板联合双侧拉力螺钉固定的效果最均衡,整体位移小(0.033 2 mm),内固定材料和游离骨段应力集中小(分别为59.79 MPa和4.69 MPa),区域应力小[内固定材料等效应力组间比较时,除与3根拉力螺钉固定方式相近(P>0.05)外,明显小于另2种固定方式(P<0.01);游离骨段等效应力组间比较时,除与单纯H形钛板固定方式相近(P>0.05)外,明显小于另2种固定方式(P<0.05)]。结论水平截骨颏成形术使用H形钛板联合双侧拉力螺钉固定的方法形变小,不易导致固定材料变形断裂和骨吸收,力学性能优越,相对更适合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颏成形术 有限元分析 内固定 应力分布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在食道癌放疗中使用头颈部面罩和胸部体罩的摆位误差进行比较。 方法 选择本院于2020.04-2023.04接诊的132例食道癌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66例患者为对照组,使用胸部体罩固定,余下66例患者为实验组,使用头颈部面罩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 结果 实验组A轴与D轴绝对摆位误差大于对照组,B轴绝对摆位误差和相对摆位误差小于对照组。 结论 食道癌的患者在放疗中使用头颈部面罩固定可以降低摆位误差,在临床具有可行性。

  • 标签: 食道癌 头颈部面罩 胸部体罩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难治性胸膜疾病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与护理的优化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接受优化的术后疼痛管理和护理方案,对照组接受传统的疼痛管理和护理。数据收集包括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镇痛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P < 0.05),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 < 0.05)。结论:优化的术后疼痛管理和护理方案可以显著减轻难治性胸膜疾病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并降低镇痛药物使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难治性胸膜疾病 术后疼痛管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CT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2022年2月——2023年5月,研究对象为4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总结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CT特征。结果:42例患者经CT检查单纯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25例,单纯局限性患者9例,渗出局限胸膜病变共存者6例,慢性胸膜病变2例。结论:CT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价值较高,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性质及病变特点。

  • 标签: CT诊断 结核性胸膜炎 特征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直疝经全腹膜外修补术中个体化手术方式固定假性疝囊的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于我院行经全腹膜外修补术腹股沟直疝患者70例。根据假性疝囊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术中将疝囊剥离后,将假性疝囊拉出后,对照组未固定处理,研究组应用3-0 ProleneTM 缝线固定。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d,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相比,P>0.05。术后3d,两组VAS评分相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局部异物感、补片感染、血清肿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股沟直疝经全腹膜外修补术中,应用 3-0 ProleneTM 缝线缝合固定假性疝囊,有助于减轻疼痛,避免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腹股沟直疝 经全腹膜外修补术 个体化手术方式 固定假性疝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伴病理性骨折时应用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54例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锁定解剖钢板)和实验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每组27例。对比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下肢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功能没有明显差别(P>0.05);实验组治疗后明显比参照组高(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内固定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缩短负重时间,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 标签: 内固定 股骨近端 骨折 骨肿瘤
  • 作者: 余科科 张杰 赵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03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生物样本库,上海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上海 200030
  • 简介:摘要弥漫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恶性间皮细胞肿瘤,表现为胸膜或心包的弥漫性受累,肿瘤侵袭性强、恶性度高、预后差。弥漫性胸膜间皮瘤起病隐匿,初诊时多为晚期,治疗困难,疗效欠佳,5年生存率约10%,中位生存期7~9个月。精准的病理诊断和预后分析对于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非常重要。本文综述国内、外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多学科联合诊断进展及其临床意义,以期有助于提高临床规范化诊疗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研究在PICC维护贴的固定当中使用等号式固定法的效果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况。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2019年1月到9月在我院肿瘤住院部PICC进行导管维护的患者一共选择了3065名,根据患者使用的固定方法进行分组处理,其中使用传统方法需要固定PICC患者一共613名,将其作为对照组,使用创新固定的方法一共2452名,作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出现皮肤损伤,松脱等情况以及舒适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医用黏胶出现皮肤损伤,贴膜松脱以及感觉舒适的情况都是明显超过对照组的,差异明显,P

  • 标签: 等号式固定法 PICC维护 贴膜固定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07月-2021年08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6),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外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愈合优良率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愈合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理想,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牵引复位内固定 股骨远端骨折 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外固定与内固定的具体效果。方法:在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间本院接收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择取46例,遵照双色球法分为A组与B组各计23例并分别为其开展闭合复位外固定固定治疗以及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围绕其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A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手术用时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数据皆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等数据皆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或是运用外固定支架皆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而相比之下外固定治疗方式其术中出血量会较少、且治疗用时也较短,具有一定优势,推荐参考。

  • 标签: 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lon骨折采用临时骨牵引外固定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在进行实验时,选择实验时间段为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收入的35名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采用分期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一期手术时采用临时骨牵引联合外固定下,对患者骨折进行稳定改善患者组织条件,二期手术时对患者的关节面进行精确复位,根据患者的骨折原始畸形和粉碎程度,选择对应的支撑钢板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针对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35名患者均得到随访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13~2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切口恢复正常状态,无切口感染或复位丢失的问题,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骨折愈合状况良好,愈合时间为10~16周,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4.2周。末次随访中针对患者的优良状况进行评价,发现本次研究中恢复结果:优21名,良12名,差2例。结论:在针对Pilon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手术术作为治疗方式,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分析手术的处理方案能够降低二期手术内固定手术时的复位难度,使患者手术后的恢复质量得到提升。

  • 标签: Pilon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胫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