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发现肠道真菌在微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直接作用于肠道或间接影响肠道细菌等途径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肠道微生态中真菌及其产物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和真菌与细菌互相作用的现有研究进行详细综述,系统阐述肠道真菌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HBV相关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等肝肠疾病的关联,并提示了肠道真菌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微生态系统 肠道真菌 肠道疾病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态在肝胆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关注。诸多肝胆疾病进程中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微生物通过病原菌和(或)微生物直接作用、代谢产物、调控胆汁酸代谢等途径参与急慢性肝病进程。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肝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微生态在肝胆疾病发生和进展中的机制,探索干预肠道微生态治疗肝胆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肝病 胆道疾病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肠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手术是多种结直肠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如术前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抗生素的使用)可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肠道菌群失调可增加术后感染、胃肠功能失调、吻合口漏及疾病复发等风险。本文探讨了结直肠外科围手术期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围手术期的微生态干预提供新的视角及理论依据。

  • 标签: 结直肠外科手术 肠道微生态 围手术期 菌群失调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促使不同学科飞速发展、交互融通,各类颠覆性理念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医学发展模式由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等模式逐步向智慧医学转变。在此背景下,骨科学的发展壮大也必将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进行诊疗理念、治疗方法和预后预测的智慧化变革。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探索骨科学"智慧"发展模式,是当今骨科医生和研究人员的使命与职责。本文从"智慧"的内涵出发,通过典型智能技术影响骨科学发展的若干方面,逐步构建现代科技赋能的最优化"智慧骨科"生态体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由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统等多因素参与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改变可导致IBD的发生发展。在基因易感性患者中,失调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肠道微免疫环境失调,破坏肠道的免疫耐受,最终诱发肠道炎症。本文总结和探讨肠道菌群在IBD中的作用机制,为IBD的预防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道微生态 免疫 代谢物 治疗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共同作用有关。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高血压性肾病等是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并发症存在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和细菌代谢产物在高血压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尚缺乏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并发症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可能成为高血压并发症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肠道微生态 高血压 高血压并发症 治疗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的分布和丰度的改变会引起炎症和免疫反应,引起肠粘膜细胞的恶性转化。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癌前病变患者的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包括炎症性肠病 (IBD)和肠息肉,肠道菌群的各种代谢产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癌症的发生。通过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可以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因此,肠道菌群的失调与各类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发生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肠道微生态 慢性疾病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与宿主的能量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其组成和代谢的紊乱可通过多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降糖药物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改善肠道内环境,从而降低胰岛素抵抗和改善宿主的代谢,最终发挥降糖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医学微生态学是研究人体内共生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肺炎链球菌是健康人鼻咽部定植的主要菌之一,但同时又是条件致病菌,是引起肺炎、菌血症、脑膜炎、鼻窦炎和中耳炎的常见致病菌。既往认识肺炎链球菌疾病,从致病菌的角度出发,并不全面。而从肺炎链球菌作为定植菌的角度,去探讨肺炎链球菌的定植、感染致病及其防治策略,将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肺炎链球菌疾病。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微生态学 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为,使用中药调节慢性肝病肠道生态的医学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文章选取的数据来源为,选取时间节点为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两年中,因患有乙型肝炎的100名病人,使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医治组,每组的人数为50人,将传统的医治方式应用于对照组的病人,使用传统的医治方式并配合使用“扶正祛邪”法之地五养肝加味方应用为医治组的病人,而后对两组病人的医治成效进行分析。结果:对两组不同的病人实施相应的医治以后,呈现出对照组的病人在显效有为9人,有效为31名病人,无效为10名病人,80.0%为总体有效率;而医治组的病人的显效有为13人,有效为33名病人,无效为4名病人,92.0%为总体有效率。结论:使用中药调节慢性肝病肠道生态,其取得的医学实践成果较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标签: 中药药调节 慢性肝病 肠道生态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人乳头瘤病毒( HPV ) 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11月收治的 92 例宫颈炎患者的 临床资料,根据患者 HPV感染情况分为 HPV阳性组 46 例, HPV阴性组 46 例,再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 46 例健康人作 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 HPV阳性组 、 HPV 阴性组和对照组 阴道乳酸杆菌异常率 分别为 84.78% ( 39/46 )、 58.70% ( 27/46 )、 6.52% ( 3/46 ), HPV 阳性组 阴道乳酸杆菌异常率 明显高于 HPV 阴性组和对照组, 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 05)。 HPV 阳性组、 HPV 阴性组和对照组微生态失调率分别为 76.09% ( 35/46 )、 54.35% ( 25/46 )、 23.91% ( 11/46 ), HPV 阳性组微生态失调率明显高于 HPV 阴性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HPV 感染与 阴道微生态有着密切相关 ,阴道微生态平衡改变,可以导致 HPV 感染的风险。

  • 标签: HPV 感染 宫颈炎 阴道微生态 乳酸杆菌
  • 简介:摘要过敏相关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其发展遵循由皮肤过敏向呼吸道过敏的敏化传递规律,称为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或特应性进程。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是肠道菌群参与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基于多系统敏化进展的角度,系统综述菌群-免疫-神经网络在特应性进程中的交互作用,以期为敏化进展的机制研究及防治工作开辟新思路。

  • 标签: 肠道菌群 过敏性疾病 特应性进程 免疫调节 神经调节
  • 作者: 吴俊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0-09-22
  • 出处:《医师在线》 2020年第19期
  • 机构: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人民政府 , 山东 寿光 262735 摘 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隐藏在经济形势后面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是处于脆弱的边缘,一些隐藏着的生态问题正在逐渐显露,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与此同时,林业工程的建设不可急于一时,而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建设,人们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林业工程的相关因素,努力实现其生态价值。
  • 简介:摘要高通量宏基因测序、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栖息种类超过1 500多种,生物量接近于1014菌落形成单位,并给机体增加约60万个基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起生物屏障、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同时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二重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有关,肠道微生态可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起较好的调节作用,随着人体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微生态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微生态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微生态学研究技术及相关的概念颠覆了以往的医学认知。因此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新版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供广大临床医师在选择和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时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微生态制剂 益生元 益生菌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老年人群是一组特殊的人群,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群的相关疾病可能与肠道年龄有着较密切的联系。肠道微生态中的菌群参与机体的防御、免疫、营养、代谢和抑癌等,同时也参与抗衰老的过程,一旦发生与老年相关的疾病,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和丰度势必受到干扰。本文将综述肠道菌群与老年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为治疗和护理老年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综述 老年人 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 老年疾病 菌群失调
  • 简介:摘要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相比显著不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机体免疫系统及造血系统,影响机体代谢功能参与白血病的疾病进展,但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深入探索可作为治疗靶点的肠道微生物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白血病 免疫 造血系统 肠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免疫微生态营养在胃癌手术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德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恶性肿瘤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免疫微生态营养组(实验组)及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每组62例。运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全程管理患者,在术后第1及第7天检测患者生化免疫指标,观察术后菌群失调、并发症发生。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7 d实验组患者CD4+百分比[(44.87±9.41)%比(40.48±9.20)%,t=2.582,P<0.05],CD4+/CD8+[(3.59±0.94)比(3.23±0.90),t=2.168,P<0.05)、免疫球蛋白IgG[(13 306.82±2 557.63) mg/L比(12 073.93±3 013.67) mg/L,t=2.416,P<0.05)、免疫球蛋白IgA[(2 769.70±834.75) mg/L比(2 408.09±817.16) mg/L,t=2.398,P<0.05]、免疫球蛋白IgM[(1 637.43±640.89) mg/L比(1 381.04±558.62) mg/L,t=2.336,P<0.05]、补体C3[(1 628.77±287.31) mg/L比(1 507.11±254.71) mg/L,t=2.454,P<0.05]、补体C4[(397.48±97.50) mg/L比(345.38±87.05) mg/L,t=3.088,P<0.05]、C反应蛋白[(15.58±6.51) mg/L比(19.40±9.52) mg/L,t=-2.564,P<0.05]等均较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患者术后菌群失调发生率(3.30%比15.0%,χ2=4.904,P<0.05)、白细胞降为正常时间天数[(6.57±1.79) d比(7.35±1.97) d,t=-2.162,P<0.05]以及排气时间[(4.55±1.22) d比(5.15±1.50) d,t=-2.666,P<0.05]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道免疫微生态制剂可提高胃癌患者术后免疫指标,加速患者康复。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肠道免疫营养 微生态制剂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就诊女性患者的分泌物行阴道微生态检查,评估女性不同就诊因素及不同生理阶段等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对女性阴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至8月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妇科就诊的患者256例,通过采集患者阴道分泌物,以阴道分泌物检验结果为研究材料,对阴道微生物状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就诊因素患者中外阴瘙痒、术前检查、白带异常就诊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失调严重;外阴瘙痒患者以患VVC多见,白带异常患者以患BV多见,50.00%~93.62%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量减少;青年组与中年组的VVC感染率分别是22.75%、17.14%,BV感染率分别是9.48%、17.14%。结论通过分析256例女性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发现大多数女性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及不同病原菌感染,临床在诊治阴道疾病时应注意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

  • 标签: 阴道微生态 阴道乳酸杆菌 阴道感染
  • 简介:摘要: 随着医学技术与观点思路的不断更新发展,微生态学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较为蓬勃的状态,该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方法逐渐被引入到中草药的研究当中,本文概述中草药与肠道微生态系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当前医学的研究分析,提出观点。

  • 标签: 中草药 肠道微生态系 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