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入的35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均采取俯卧位通气,对比应用前后血气指标。结果:俯卧位通气应用后pH值、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应用前明显提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较应用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新生儿 机械通气 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撤机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12例符合PMV并应用NAVA(包括有创、无创NAVA)进行撤机管理的患儿资料。记录患儿主要诊断、病原学、氧合指数(OI)、小儿危重症评分(PICS)、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呼吸力学指标、PICU住院时间及预后,评估过渡到NAVA后的相关并发症。NAVA通气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2例患儿中11例有基础疾病,早产儿合并慢性肺部疾病8例,其中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先天性脐膨出1例;Prader-Willi综合征(PWS)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例。8例患儿主要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0(25.0,39.0) d和39.5(29.5,48.5) d;有创NAVA和无创NAVA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3.8,6.3) d和7.0(5.0,9.5) d。撤机成功率100%,出院生存率100%。患儿均无与NAVA通气相关的并发症。NAVA通气6 h后,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相比,呼吸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43.50(41.75,46.00) mmHg比48.50(45.25,56.00) mmHg,1 mmHg=0.133 kPa](Z=-2.253,P=0.024);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68.00(65.00,72.25) mmHg比62.00(59.00,64.75) mmHg](Z=-2.733,P=0.006);OI明显下降[3.70(3.38,5.60)比5.90(4.58,7.08)](Z=-2.272,P=0.023)。结论采用NAVA模式对PMV患儿进行撤机管理,安全可靠、撤机成功率高;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可明显改善通气和OI,尤其是慢性肺部疾病或撤机失败的PMV婴幼儿,推荐应用NAVA模式撤机。

  • 标签: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机械通气 撤机 儿童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集中在ICU治疗,消耗大量ICU医疗资源,经济负担重。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中心,是更好地满足大众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亦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长程规范化撤机和康复管理的必由之路。

  • 标签: 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中心 重症医学 医疗资源
  • 简介:摘要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自主呼吸一直被认为可以改善氧合,因为氧合是一个关键管理目标,因此这种自主呼吸努力是有益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械通气过程中自主呼吸努力可能导致或加重急性肺损伤,这种呼吸努力依赖性肺损伤称为患者自身造成的肺损伤(P-SILI)。本文通过阐述机械通气和自主呼吸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自主呼吸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中的作用,认为自主呼吸是一把"双刃剑",加重肺损伤或使患者获益取决于自主呼吸活动的强度和肺损伤的严重程度。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呼吸机通气策略,以减轻肺损伤。

  • 标签: 自主呼吸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摆动现象 呼吸努力依赖性肺损伤 跨肺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鼻咽通气机械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2月至2021年10月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1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体质指数≥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导管吸氧组(C组)、改良鼻咽通气道吸氧组(O组)和改良鼻咽通气机械通气组(N组),每组60例。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5 L/min;O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经其吸纯氧5 L/min;N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并连接麻醉机机械通气。记录检查过程中缺氧相关不良事件(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重度缺氧)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抬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使用情况。记录检查过程中及术后体动、呛咳、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O组亚临床呼吸抑制和缺氧发生率降低,抬下颌使用率降低,呛咳发生率降低(P<0.05);N组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及重度缺氧发生率降低,抬下颌和面罩加压通气使用率降低,呛咳发生率降低(P均<0.05)。N组缺氧发生率为1.7%(1/60),抬下颌使用率为1.7%(1/60),低于O组的13.3%(8/60)、16.7%(10/60),P均<0.05。三组体动、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鼻咽通气机械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安全、有效。

  • 标签: 胃镜检查 气道管理 肥胖 缺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方法:针对100名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儿进行研究。通过随机的方式将患儿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5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以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研究组以高频振荡通气法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肺通气氧合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出现率。结果:研究组PaO2指标、PaCO2指标、FiO2指标、氧合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机械通气 新生儿呼吸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脏器超声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62例。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后进行多脏器超声检查,记录肺部超声评分(LUS)、舒张早期左心房室瓣血流速度/舒张早期左心房室瓣环运动速度(E/e′)、膈肌呼吸浅快指数(DRSBI)。根据能否成功脱机,分成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2组患者SBT后多脏器超声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多脏器超声对脱机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成功通过SBT的49例患者中脱机成功的37例为成功组,通过SBT后脱机失败的12例为失败组。失败组的LUS、E/e′和DRSBI均高于成功组,分别为LUS(6.83±2.82)分比(3.59±2.23)分,E/e′(16.06±2.39比12.44±2.41),DRSBI(1.67±0.28)次·min-1·mm-1比(1.31±0.19)次·min-1·m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显示,多脏器超声联合预测脱机失败的AUC为0.95,敏感度91.0%,特异度98.0%,高于3个指标的单独预测结果。结论多脏器超声联合可有效预测脱机失败,并找到失败原因。

  • 标签: 呼吸功能不全 通气机,机械 超声检查 脱机 肺部超声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肺挫伤患者施以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室纳入的肺挫伤患者60例展开研究,患者在本院均施以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差异。结果:治疗后的心率、呼吸、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 标签: 早期机械通气 ICU 肺挫伤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电动牙刷的应用方式,探讨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50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应用的是电动牙刷联合含氟牙膏进行口腔护理,并且使用无菌水冲洗,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在护理结束后,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概率较低,护理满意度交工,护理后的牙菌斑平均指数较低,数据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电动牙刷含氟牙膏清洁口腔,对于机械通气患者有着良好的优势,有效的减轻并发症的问题,促进牙菌斑指数的降低,患者身体舒适感较为明显,避免发生感染的问题,在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对于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机械通气患者 腔护理 电动牙刷 应用
  • 简介: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对患者有着较大损害,并且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主要的致死原因是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以及急性呼吸。基于这一疾病的特点,要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就必须通过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而这也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大范围的使用。做好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工作,也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现阶段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纷纷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而本文也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机械通气 护理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运用到机械通气新生儿中,对护理质量和通气时间影响及效果。方法:取5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比护理质量、临床指标、血气指标情况。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量、血气指标、临床各项指标均优(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升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机械通气 新生儿 集束化护理 护理质量 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之间ICU机械通气患者30例进行护理情况研究对比,一组施行常规护理视为对照,一组施行优质护理视为常规,各有患者15例入组,对比患者ICU住院时间,对比患者出现呼吸机肺炎、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胃肠道并发症的几率;对比mMRC 改良英国医学委员会量表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护理后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平均两周,对照组住院时间平均三周,观察组出现呼吸机肺炎、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胃肠道并发症的概率偏低,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偏低,(P

  • 标签: 优质护理 ICU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ICU接收的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机械通气及护理,观察患者的干预情况。结果:31例ICU患者撤机成功率为93.55%,撤机时患者在呼吸、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水平均显著低于通气前,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高于通气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在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突出,配合相关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促进患者病情转归。

  • 标签: 机械通气 ICU 应用 护理 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关联肺炎的性质是获得性肺炎,通常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中。由于病因和长期机械通气,发病率较高。ICU患者病情严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也包括长期机械通风[机械通气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支持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但是,这种手术本身具有侵入性,患者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如果icu病房管理不严,会发生细菌感染,导致相关肺炎。本文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比较研究。具体研究如下。

  • 标签: 机械通风 合并肺炎患者 临床效果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快速定量评估ICU机械通气患者误吸风险,探究不同医护方法、患者不同体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误吸风险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方法:根据医源性因素、自身因素对患者可能造成误吸的影响,分别划分2-3种情况进行赋分,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98例,通过赋分表定量评估误吸的可能性,根据误吸风险高的患者降低医源性因素造成的影响,从而减少误吸病例的发生。结论:根据定量评估风险表,可以迅速定位误吸高风险患者,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发生误吸风险。

  • 标签: 机械通气患者 误吸风险 评估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临床应用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收集2020 年1月至2022年1月来我院新生儿科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12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例患儿中,放弃治疗1 例,好转4例,痊愈9例,无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正确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新生儿呼吸困难有较好辅助治疗作用,并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机械通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标:研究优质护理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儿童重症监护服务方面的效力。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接受我院picu机械通气治疗的78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完整样本将其分为观察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定期为目标群体提供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儿童干预后临床结果优于观察组(p

  • 标签: 机械通气 肠内营养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在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背景下,各类交通事故、脑血管意外病人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病人在出现疾病的时候,意识、咳嗽和吞咽等功能会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气道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的问题,影响病人的正常通气功能,甚至有可能带来生命危险。所以在对这些病人实施救治的过程中,早期开放人工气道的方式是比较重要的急救方法。但这些病人在起到切开之后也有可能出现水分蒸发加快的现象,因此需要对他们实施合理的护理,保证气道的湿化。

  • 标签: 气道切开 非机械通气 气道护理
  • 简介:摘要:早期肺康复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或控制患者的症状,舒缓患者的心情,使得患者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建立人工气道和有创呼吸机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的缓解患者病情,但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完全丧失了自我行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肺康复治疗被进一步的应用到临床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 标签: 机械通气 早期肺康复 应用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