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胃肠运动障碍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糖尿病性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功能性便秘、(慢性胃炎)、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等,在临床上较常见。这类疾病发病原因尚不太清楚,包括胃肠道收缩无力、节律混乱以及收缩方向异常等,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痛腹胀等。治疗上主要是使用胃肠动力药来提高胃肠道的张力,协调器官之间的运动,从而达到改善和减轻胃肠运动障碍的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胃动力药主要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由于它们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明显不同。本文就胃肠动力药的不良反应做一概述。1多巴胺(DA)受体拮抗剂1.1胃复安这是较早用作胃肠动力药的药物,是多

  • 标签: 动力药 胃肠动力 药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促使我们对重症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知。我们将重症理解为损伤或疾病发生发展为致命性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桥梁是广泛的机体失调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紊乱。机体反应是重症病理生理学的要点与重点,血流动力学是重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与重心,两者形影不离,相互关联。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宿主/机体失调反应”和“重症单元”两个新概念,并强调制定血流动力学干预措施的新要求,从而突出了机体反应与血流动力学对于重症的关键作用,亦丰富了重症体系化认知的内涵。

  • 标签: 重症 应激 血流动力学 宿主/机体失调反应 重症单元
  • 简介:摘要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始于抗体和移植物抗原的有效结合。随血流运动中的抗体和相对固定的靶抗原能否结合,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引力势能和抗体的运动动能之间的相对大小。抗原抗体间的引力势能主要由两者间的亲和力决定,是相对固定的。人抗体的动能取决于其运动速度,运动越快,动能越大(动能=质量×运动速度2/2)。由于抗体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最慢,动能最小,因此抗体最易结合并损伤毛细血管内皮。尽管抗体在毛细血管内的运动速度最慢(≤1 mm/s),但相较于抗体本身的直径而言(<10 nm),其相对运动速度是每秒钟移动10万个抗体直径大小的距离,接近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最快跑动时相对速度的2万倍。在抗体以如此快速相对运动的情况下,抗原抗体间的引力势能可能不足以克服抗体的运动动能,使得抗原抗体不易结合。这些血流动力学和抗体相对运动速度的基本概念,至少给移植临床医师提供如下启发:(1)在抗体的体外检测时,抗体和抗原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两者之间无相对运动,结合反应容易发生;而在体内环境中,随血流运动中的抗体要结合到相对固定的器官组织的靶抗原上需要克服抗体运动的动能;(2)细胞杀伤性治疗药物对血液中靶细胞的清除效率通常远高于对组织中的靶细胞,因为药物和血液中靶细胞之间是伴行状态,无相对运动,而药物要结合到组织中相对固定的靶细胞时,需要克服其巨大的运动动能;(3)有些受者在移植后体内可以检出供者特异性抗体,但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并不一定会在短期内发生,其原因可能是抗体无法和靶组织抗原有效结合。一则是由于抗原抗体间亲和力不够强,导致两者间较低的引力势能;二则是由于微血管血流通畅,抗体维持较大的动能;(4)缺血再灌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管内皮受损后,容易导致损伤部位血栓形成,引起毛细血管部分甚至全部堵塞、血流变慢,从而增加了抗体和靶抗原的结合机会;(5)根据血流速度能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维持一个良好的移植器官的微循环,将有助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可选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白细胞黏附、抗血小板沉积、抗红细胞聚集,降脂、降血黏度,多喝水、以及适当运动等。这样的治疗方针在预防和治疗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中也同样重要。

  • 标签: 供者特异性抗体 排斥反应 微循环 抗凝治疗 血液黏稠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默疗法在尿动力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尿动力学检查的9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静默疗法。记录2组患者检查时间、检查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检查开始前10 min、检查开始后10 min、检查结束后1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检查前1 d、检查前1 h和检查结束后10 min心理应激水平。结果试验组检查时间为(33.56 ± 4.95)min,血尿发生率为4.4%(2/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2 ± 6.32)min、1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60,χ2值为4.050,P<0.05)。检查开始前10 min、开始后10 min试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9.18 ± 10.99)、(130.73 ± 11.81)mmHg(1 mmHg=0.133 kPa)和(89.42 ± 14.50)、(98.36 ± 15.51)mmHg,低于对照组的(135.93 ± 10.17)、(139.49 ± 10.64)mmHg和(96.29 ± 13.85)、(105.80 ± 12.0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97~3.695,P<0.01或0.05)。检查开始前10 min、开始后10 min、结束后10 min试验组心率为(85.53 ± 11.82)、(90.51 ± 8.82)、(74.09 ± 8.20)次/min,低于对照组的(92.80 ± 11.95)、(95.84 ± 10.02)、(77.60 ± 8.5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900、2.680、1.992,P<0.01或0.05)。检查前1 h试验组SAS、SDS评分为(54.42 ± 3.85)、(54.11 ± 4.65)分,低于对照组的(58.44 ± 7.37)、(56.11 ± 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47、2.079,P<0.01或0.05)。结论静默疗法能降低尿动力学检查患者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静默疗法 尿动力学检查 应激反应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默疗法在尿动力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尿动力学检查的9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静默疗法。记录2组患者检查时间、检查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检查开始前10 min、检查开始后10 min、检查结束后1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检查前1 d、检查前1 h和检查结束后10 min心理应激水平。结果试验组检查时间为(33.56 ± 4.95)min,血尿发生率为4.4%(2/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2 ± 6.32)min、1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60,χ2值为4.050,P<0.05)。检查开始前10 min、开始后10 min试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9.18 ± 10.99)、(130.73 ± 11.81)mmHg(1 mmHg=0.133 kPa)和(89.42 ± 14.50)、(98.36 ± 15.51)mmHg,低于对照组的(135.93 ± 10.17)、(139.49 ± 10.64)mmHg和(96.29 ± 13.85)、(105.80 ± 12.0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97~3.695,P<0.01或0.05)。检查开始前10 min、开始后10 min、结束后10 min试验组心率为(85.53 ± 11.82)、(90.51 ± 8.82)、(74.09 ± 8.20)次/min,低于对照组的(92.80 ± 11.95)、(95.84 ± 10.02)、(77.60 ± 8.5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900、2.680、1.992,P<0.01或0.05)。检查前1 h试验组SAS、SDS评分为(54.42 ± 3.85)、(54.11 ± 4.65)分,低于对照组的(58.44 ± 7.37)、(56.11 ± 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47、2.079,P<0.01或0.05)。结论静默疗法能降低尿动力学检查患者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静默疗法 尿动力学检查 应激反应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探讨心脏手术使用瑞芬太尼的最低剂量。方法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共收治了40例心脏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和D组,分别给予每分钟瑞芬太尼0.1、0.2、0.3、0.4微克,观察比较四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气管插管、切皮以及锯胸骨三个事件点前后,四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心脏手术患者而言,每分钟0.3微克或者0.4微克的瑞芬太尼在最佳剂量有助于减轻应激刺激的血流动力反应,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脏手术 血流动力学 瑞芬太尼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对术后肠麻痹(POI)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购自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每组8只。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大鼠开腹后暴露腹腔,但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暴露3 h后关腹,建立POI模型;对照组大鼠仅作麻醉处理。β受体阻滞剂组大鼠分别于术前2 h和术后12 h给予5 mg/kg的酒石酸美托洛尔灌胃;对照组和POI组大鼠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过程中监测大鼠的心率变化,并在术后24 h进行炭末推进实验后取小肠组织标本,检测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浓度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前2 h对照组、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大鼠心率分别为(335±18)、(341±19)、(338±17)次/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8,P>0.05);手术开始、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 POI组大鼠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28±17)次/分比(303±15)次/分、(379±21)次/分比(337±17)次/分、(389±21)次/分比(331±19)次/分、(397±21)次/分比(333±16)次/分,t=2.728、3.838、4.887、5.861,P<0.05],但β受体阻滞剂组心率在各时间点均低于POI组,且在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1±18)次/分比(379±21)次/分、(359±18)次/分比(389±21)次/分、(365±20)次/分比(397±21)次/分,t=2.542、2.617、2.664,P<0.05]。对照组、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大鼠炭末推进率分别为(65.13±7.06)%、(41.20±4.64)%、(54.04±6.29)%,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6.939、2.874,P<0.05),β受体阻滞剂组明显高于POI组(t=4.020,P<0.05)。POI组较对照组大鼠肠道炎性因子浓度明显升高[TNF-α:(182.13±17.45) pg/g比(98.35±10.98) pg/g、IL-1β:(66.27±4.88) pg/g比(52.33±4.49) pg/g、IL-6:(138.18±12.82) pg/g比(72.50±9.60) pg/g,t=9.953、5.147、10.049,P<0.05]、MPO活性明显增强[(37.56±3.95) U/g比(22.61±3.32) U/g,t=7.093,P<0.05];β受体阻滞剂组较POI组大鼠肠道炎性因子浓度明显降低[TNF-α:(121.99±13.11) pg/g比(182.13±17.45) pg/g、IL-1β:(56.04±4.83) pg/g比(66.27±4.88) pg/g、IL-6:(85.83±10.73) pg/g比(138.18±12.82) pg/g,t=6.750、3.647、7.672,P<0.05]、MPO活性明显减弱[(29.47±3.49) U/g比(37.56±3.95) U/g,t=3.757,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增强POI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功能,减轻术后肠道炎性反应,有助于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功能的早期恢复。

  • 标签: 术后肠麻痹 胃肠动力 炎症 β受体阻滞剂 腹部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药物反应动力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8例初诊 MM患者的临床资料,最佳反应深度、最佳反应时间( TBR)、最佳反应持续时间( DBR),评估上述指标与 M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 MM患者的预后与最佳反应深度、 TBR及 DBR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最佳反应深度、 TBR及 DBR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 反应深度、 TBR、 DBR和 MM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关,可以联合 R-ISS分期及细胞遗传学异常评估患者预后。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药物反应动力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在小儿心脏手术麻醉中舒芬太尼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进行分析; 方法: 本次研究将选择我院 2016 年 9 月 ~2019 年 9 月期间收治的 200 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展开回顾性分析,按麻醉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患者 100 例,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将大剂量舒芬太尼应用在小儿心脏手术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的维持效果较芬太尼更加显著。 结论: 将舒芬太尼应用在小儿心脏手术麻醉中可对应激反应有效抑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舒芬太尼 心脏手术 麻醉应激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剂量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小儿经口气管插管血液动力学产生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采取全麻术进行普外科1手术的200例患儿,随机分为芬太尼组(C组)与瑞芬太尼组(A组)各100例。对麻醉诱导初期(基础值)、诱导后开始、气管插管时与插管后1、3、5min时的血压和心率(HR)等数据进行记录。结果和基础值相比较,诱导后所有患者血压值都有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患者相比较,HR较稳定(P<0.05);气管插管引发各组血压、HR均有所变化(P<0.05),A组变化幅度相对显著,C组轻微。结论瑞芬太尼在管制小儿经口气管插管的血液动力学运行模式上发挥的作用是显著的。

  • 标签: 瑞芬太尼 气管插管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研究口服盐酸苯那普利对气管内插管时和手术中血液动力学及血清皮质醇(Cs)、血浆醛固酮(ALD)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腹部手术34例,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A)组和对照(B)组,于服药前、诱导前、插管后(最高值)、10min、切皮、探查、关腹时取血检测Cs、ALD、AngⅡ的浓度,监测HR、SBp、DBp的变化。结果A组服药后HR、SBp、DBp下降,插管后略升高,P>0.05,关腹时恢复原水平。B组插管后和术中升高,P<0.05,关腹时下降。Cs、AID、AngⅡ:A组Cs、AID插管后稍有上升,angⅡ上升不明显,P>0.05。B组Cs、ALD和AngⅡ插管后上升明显,P<0.05—0.01,术程稍有下降,手术结束时仍高于原水平,P<0.05。结论术前口服苯那普利辅助全麻诱导和维持能减轻全麻插管和手术治疗引起的应激反应

  • 标签: 苯那普利 气管插管 血液动力学 应激反应 临床研究 血清学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探讨疫情时期大学生对SARS疫情的心理反应,344名大学生的心理实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对SARS疫情信息关注和预防控制心愿对其心身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男性对疫情的信息关注和行为反应多于女性,在一学生对疫情的控制心愿和行为反应多于大二学生。大学生淡化对SARS疫情的信息关注和做好积极预防控制,可以解决其心身和行为反应等问题。

  • 标签: SARS疫情 行为反应 心理反应 男性 认知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行一般护理,实验组加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实验组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整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流动力学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老年患者可视喉镜与普通喉镜下行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156例,根据行气管插管的工具分为可视喉镜气管插管组和普通喉镜气管插管组,每组7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声门暴露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两组患者T0、T2、T3时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损伤状况。结果可视喉镜气管插管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100%,78/78)高于普通喉镜气管插管组(87.18%,68/78),P<0.05。可视喉镜气管插管组患者声门暴露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均短于普通喉镜气管插管组(P均<0.05)。T2时,普通喉镜气管插管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高于可视喉镜气管插管组(P均<0.05)。T2、T3时,普通喉镜气管插管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均高于可视喉镜气管插管组(P均<0.05)。可视喉镜气管插管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损伤率(6.41%,4/78)低于普通喉镜气管插管组(16.67%,13/78),P<0.05。结论老年患者可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可减轻插管对舌部、咽喉部及气管黏膜的刺激,提升一次性气管插管的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降低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且气管插管损伤率低,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气管插管 可视喉镜 普通喉镜 血流动力学 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