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3例发生于喉部的梭细胞癌。3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主因“声音嘶哑和(或)呼吸困难”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入院后行电子喉镜检查,见声门区肿物,均行全身麻醉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例结果回报为“符合梭细胞鳞状细胞癌”。出院至今随访9~22个月,复查均未见肿物复发,创面愈合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梭细胞血管瘤(spindle cell hemangioma)是198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罕见病变,好发于青年四肢远端皮下软组织。镜下观察可见海绵状血管区、实性梭细胞区、裂隙状血管区及乳头结构,极易误诊为其他血管源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67岁女性患者胸骨的梭细胞血管瘤,随访9个月余,病情稳定,无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视眼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如何有效防控近视眼成为工作重点。配戴角膜塑镜被证实可有效控制近视发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角膜塑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具有一定使用风险,为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患者筛选、验配、培训以及随访等方面均有严格要求和标准。本文针对患者筛选及验配要素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开展角膜塑镜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少年儿童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镜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确认开展时间段是2021年3月-2022年3月,研究对象从我院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中纳入,共纳入30例轻度近视患者作为轻度组,纳入30例轻度中度近视患者作为中度组,两组患者均成功验配角膜塑镜,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后的裸眼视力。结果:轻度组与中度组患者戴镜后的裸眼视力均好于戴镜前,轻度组在戴镜后1d与1周的视力恢复情况好于中度组,p<0.05。结论:角膜塑镜有助于轻度、中度近视的少年儿童矫正裸眼视力。

  • 标签: 少年儿童近视 角膜塑形镜 裸眼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共情护理在角膜塑镜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角膜塑镜患者 196 例为研究资料,依照均等、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98 例。予对照组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共情护理,比较观察经不同护理干预后 患者的配合度及不良情绪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配合度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 SDS 评分和 SAS 评分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角膜塑镜患者行共情护理干预,既能使治疗配合度提升,又能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达到延缓近视的效果。

  • 标签: 角膜塑形患者 共情护理 治疗配合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舌超薄皮瓣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许昌市立医院采用舌超薄皮瓣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患者57例并设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术治疗者83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皮损发生诱因、皮损形状大小、皮损累及部位与范围、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个月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治疗后6个月随访信息等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诱因、家族史、皮损形状、皮损长径及皮损累及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感染、皮损加重及局部血肿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改善率(100.00%,57/57)高于对照组(73.49%,61/83),P<0.05;皮损改善后复发率(15.79%,9/57)低于对照组(39.34%,24/83),P<0.05;治疗满意度评分[(7.54±1.22)分]高于对照组[(5.49±1.17)分],P<0.05。结论舌超薄皮瓣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且安全性好,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实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瘢痕疙瘩 耳廓 舌形 超薄皮瓣 疗效
  • 简介:摘要当前,角膜塑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认可,是近视治疗的常见临床手段之一。角膜塑镜主要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其安全性须长期关注。文章回顾了有关角膜塑镜安全性研究的文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微生物角膜炎,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角膜基质浸润、角膜上皮损伤、结膜炎、角膜色素环,此外,泪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角膜生物力学性质的改变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性影响。其病因、机制、发生率及长期影响多无一致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鉴于近视的低龄化发生及向高度近视发展的形势,角膜塑镜作为临床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仍需注重和观察其应用的安全性和评估其长期效果。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安全性 近视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弹力胶布与普通宽纸胶布对于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具体差异,探索“H”弹力胶布的实际应用方法以及临床使用形式。方法:采取统计学随机区域分组的形式,从2021年9月-2022年3月进入到本医院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共计158名患者之中,随机抽取100名患者参与此次临床医学研究工作以及后续疾病调查工作。随后采取统计学随机抽签的形式,将100名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固定人数为50人。对照组患者在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之时,使用宽纸胶布,观察组患者在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之时,使用“H”弹力胶布。结果:“H”弹力胶布的使用天数普遍较长,观察组患者使用舒适度以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弹力胶布具有固定能力强、使用舒适感较为明显、弹力较高等诸多优势,可以采用“H”弹力胶布固定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管,避免胸腔闭式引流管出现位置偏移问题以及其他使用问题。

  • 标签: “H”形弹力胶布 胸腔闭式引流管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肺癌脑转移采用适调强放疗结合靶向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 对象为50例确诊为肺癌脑转移患者,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期间,利用数字表达法分成2个组别,均接受适调强放疗,其中对照组25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常规化疗,观察组25例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接受靶向治疗。比较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开展不同治疗方案后,观察组总临床疗效为80%,对照组总临床疗效为6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适调强放疗结合靶向治疗后的整体疗效明显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转移情况得到控制,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适形调强放疗 靶向治疗 肺癌 脑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颅内肿瘤患者三维适放疗期间的护理方法,评价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三维适放疗的颅内肿瘤患者50例作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25例/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4.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差异显著(P<0.05);两组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89.96±2.3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84±2.85)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颅内肿瘤患者接受三维适放疗期间对其实施整体护理既有利于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肿瘤 三维适形放疗 整体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吸脂并脂肪充填联合腹臀部整形人体轮廓塑术实施的具体方法、应用价值,评估其在腹壁切脂成形、臀部提臀术中的实施效果,记录手术效果。方法:通过住院号奇偶数值,将2019年01月-2022年03月接收的腹壁切脂成形、臀部提臀术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共计入选60例患者,共计两组(样本数量一致),对照组(n=30)实施吸脂并脂肪充填,研究组(n=30)在其基础上,实施联合腹臀部整形人体轮廓塑术。结果: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情况对比显示,研究组数据较高(P<0.05)。结论:吸脂并脂肪充填+腹臀部整形人体轮廓塑术形态满意,可行性高。

  • 标签: 吸脂 脂肪充填 腹臀部整形 腹壁整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上,应用纵行W切口手术对治疗疾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系统的查体,具备良好手术指征,实施纵行W切口手术治疗方式,术后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随访对术后的并发症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84.15±4.86)min,术后患者均是Ⅰ期愈合,术后未见创缘皮肤坏死,无切口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踝关节优良率98.00%。结论:针对闭合性的跟腱断裂患者,采取纵行W切口手术的治疗方式,可以充分显露手术局部情况,吻合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以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跟腱断裂 闭合性 纵行W形切口手术 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江津区中心医院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肾脏组织界限清楚,肿瘤由管状结构、梭细胞及黏液样的间质构成,间质出现出血、灶性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肿瘤细胞核级别低,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Kpan、EMA、Vimentin、CK7、CK19、P504s和CK18均为阳性;RCC、CD10、CD117、CD15、CD56、Syn、CgA和Villin均为阴性。患者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黏液样小管状和梭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肾上皮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预后较好。

  • 标签: 肾肿瘤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病理学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随着介入肺脏病学的飞速发展,气道支架已广泛应用于良恶性中央气道疾病。Y硅酮支架具有可现场加工、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气道狭窄、气道瘘患者,但对技术要求高,常存在置入困难,甚至置入失败的情况。本文介绍Y硅酮支架困难置入中开孔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硅酮支架置入的成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镜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配戴角膜塑镜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5例(109眼),男28例,女27例,年龄(12.1±3.7)岁,等效球镜度(SE)为(-2.97±1.56)D。在配戴前及戴镜后1 d、1周、1个月,采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检查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相关参数,如变形幅度比(DAR)、综合半径(IR)、水平方向Ambrosio相关厚度(ARTh)、硬度参数(SP-A1)以及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Pentacam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央角膜厚度(CCT)和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E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屈光度和角膜形态的变化;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各生物力学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配戴角膜塑镜后裸眼视力(UCVA)明显提高,1个月时均达到0 LogMAR。CBI在配戴后1个月内逐渐上升,1个月时最高,配戴后1 d、1周、1个月较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2, P<0.001)。IR在配戴后上升,1周时处于最高值,配戴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 P=0.027)。ARTh在配戴后下降,1周时最低,配戴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2, P<0.001)。CBI与SE呈正相关(r=0.21, P=0.003),与CET呈负相关(r=-0.16,P=0.041);与CC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儿童配戴角膜塑镜后1个月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有下降趋势,主要的变化指标为CBI。SE越低,CET越厚;CBI改变越小,角膜的安全性越高。

  • 标签: 角膜生物力学 等效球镜度 角膜厚度 角膜塑形镜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