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21世纪的医学教育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已成为重要任务。"融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响应这一需求的教学理念,强调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和实践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将探讨"融合"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挑战以及实施策略,为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专创融合 基础医学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实践技能
  • 简介:传统腰椎融合术作为治疗退变、创伤、感染、肿瘤等多因素所致脊柱不稳疾患的主要手术方式,已被脊柱外科医生广泛接受。然而,传统腰椎融合术缺点在于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和长时间的肌肉牵拉。这会导致术后疼痛加重,恢复时间延长,脊柱功能受损。因此,保证手术安全有效的同时将软组织损伤降至最低的微技术成为了当今脊柱外科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随着微理念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普及,微腰椎椎间融合术逐渐发展为腰椎固定融合术的主流术式。微腰椎椎间融合术种类繁多,本文从适应证选择、技术特点、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微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微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等4种微腰椎椎间融合术。为了以最小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术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详细制订手术策略,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来选择融合方式,使不同术式发挥出最大优势。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腰椎退行性疾病 适应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是腰椎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邻近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骨折或滑脱、邻近节段侧凸畸形、椎管狭窄或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当具有影像学ASDeg表现的患者出现腰骶痛、根性下肢痛或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时,则称为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此时往往需要再手术治疗。目前开放术式已广泛应用于ASDis的治疗,包括经后路融合术及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等,传统手术疗效显著,但其始终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所以外科医生正在积极尝试将各类微创术式应用于ASDis的治疗。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对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效果更优,但同时也存在较高的血管、泌尿系统及腹腔脏器损伤风险。微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在肌肉(如多裂肌)及韧带保护方面效果显著,但较开放术式,MIS-TLIF对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的矫正效果有限,且存在较高的上关节突关节破坏发生率。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的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矫正效果显著,椎间隙处理彻底、椎间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恢复佳,但因髂嵴的遮挡使其应用受限,且有损伤腰丛及髂血管的风险。极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的髂血管损伤风险低,对原内植物影响小,椎间融合效果好,但不适用于曾有腹膜后手术史、罹患腹膜后脓肿或存在血管变异的患者,术中常需神经电生理监测。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较开放术式存在手术创伤小、常见并发症(如硬脊膜损伤)风险低等优点,但因其术中需牵拉交感神经,可能会导致术后肢体冷热障碍,从而影响对手术减压效果的判断。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充分减压神经及硬膜囊的同时,对脊柱后方组织结构损伤较小,但是不适用于患有ASDis合并严重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马尾综合征的患者,同时,PELD的学习曲线较其他术式更为陡峭。经皮内镜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同样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易损伤出口神经的缺点,但较开放术式存在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少等优点。通过文献检索,对不同微创术式治疗ASDis的优、劣势以及不同微创术式的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微手段治疗ASDis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卢泰祥,1953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鼻咽癌首席专家,2004-2008年曾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肿瘤医院副院长。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理事,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澳门肿瘤医学会名誉顾问等。

  • 标签: 中国抗癌协会 肿瘤防治中心 专业委员会 主任医师 主任委员 医学物理
  • 简介:杨连粤,1956年出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院长,外科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华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外科学会门静脉高压症外科学组副组长,美国外科学会会员(FACS),国际肝癌协会会员(ILCA),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医院副院长 博士研究生 中青年专家 外科学 中南大学
  • 简介: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在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8月—2017年5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42~102(74.6±19.7)个月后,发生ASD需再次手术的患者11例。发生ASD的节段均位于原融合节段上方,应用OLIF联合/不联合椎弓根钉行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摄腰椎标准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CT,测量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IFH)、椎间隙背侧高度(DH)、椎间隙腹侧高度(VH)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7.7±6.8)个月,手术时间(87±35)min,单节段手术时间(64±8)min(不含内固定操作),术中出血量(74.2±28.8)mL,住院(6.7±1.9)d。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VH、DH较术前分别增加(4.5±2.1)mm和(3.2±1.9)mm,IFH较术前增加(5.7±1.6)mm。2例(18.2%)患者在椎间隙处理过程中发生终板损伤,Cage下沉,术中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发生腹膜撕裂,术中请胃肠外科专家手术修复;1例出现交感神经链损伤致下肢症状,1例出现一过性术侧腰大肌无力,屈髋肌力3+级,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OLIF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微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ASD提供了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获得良好的近期随访临床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间盘退行性变 手术后并发症 再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髓炎行清一期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彻底清用外支架固定后一期植骨融合,治疗胫骨平台骨髓炎11例。结果11例均随访6-24个月膝关节融合良好,能下地负重行走,较高的满意度,随访期间骨髓炎无复发。结论一期行清植骨融合治疗胫骨平台创伤性骨髓炎可缩短病程,减低治疗费用,患者能早期行走,但膝关节正常功能丧失,对于部分经济困难患者以及无条件行人工关节置换者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髓炎 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融合 植骨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微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笔者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在扩大减压时利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部分技术,采用肌间隙入路直视下微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53例,共193个节段,男76例,女77例;年龄22~74岁,平均53.1岁。Ⅰ°~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70例,腰椎管狭窄症50例。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定患者手术后的疗效;椎体间植骨融合评定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Simmons法并结合CT检查。结果15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0.6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1例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感,为TLIF侧,于3个月内症状消除;2例术后1年出现腰痛,X线片示未融合。根据ODI及JOA评定显示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1.6%,植骨融合率为98.7%。结论微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融合率高,选择性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满意。

  • 标签: 改良 微创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护在护理老年重症肺炎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88例。随机方法分组(常规组44例,护组44例)。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护组患者进行护。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插管率、死亡率、人工气道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并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结果护组患者气管切开/插管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人工气道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护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在护理老年重症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缩短其住院时间,且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专病专护 老年重症肺炎 作用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高职药学专业也迎来了改革的工作热潮。高职药学教育中,教师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手段为学生打造出优质的双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平台,不仅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几率。

  • 标签: 高职药学 双创教育 专业教育 有机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于老年重症肺炎护理中应用护的效果。方法:研究展开时间是2019年5月到2020年9月,将此阶段在本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纳入到研究中,共76例,结合掷骰子结果将其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护、常规护理。比照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与住院时间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均更低,均存在很大差异(P﹤0.05)。结论:于老年重症肺炎护理中应用护具有积极效果,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其早日康复出院,应推广。

  • 标签: 重症肺炎 专病专护 老年患者 死亡率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Lenke-Silva分级为Ⅴ级和Ⅵ级的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入组患者首先完成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Lenke-Silva分级,确定Ⅰ期CLIF手术节段,同时预判如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数;Ⅰ期术后再次评估Lenke-Silva分级,将患者分为有效组(Lenke-Silva分级降低)和无效组(Lenke-Silva分级不变),根据二次评估的结果制定Ⅱ期后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际融合节段与预计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的差值、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Lenke-Silva分级降低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8例,女性46例,年龄(68.8±5.8)岁(范围:56~77岁),术前Lenke-Silva分级:Ⅴ级26例,Ⅵ级28例。行Ⅰ期CLIF 194个节段,其中114个节段(58.8%)行前柱松解重建术(ACR),15个节段(7.7%):使用大角度融合器。Ⅰ期术后,32例患者(22例Ⅴ级、10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降低,纳入有效组;22例患者(4例Ⅴ级、18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无变化,纳入无效组。有效组中32例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均在L1以下,无效组中18例(81.8%,18/22)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在L1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有效组患者椎间隙前方均无连续性骨赘,无效组中7例椎间隙前方有连续性骨赘(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效组患者Ⅰ期术中行ACR(71.2%比39.5%,χ²=20.660,P<0.01)和使用大角度融合器的节段更多(12.7%比0,P=0.001),而术后严重融合器下沉节段较少(5.9%比15.8%,χ²=4.793,P=0.029)。Ⅰ期术后,两组患者腰椎Cobb角无差异,有效组腰椎前凸角为(34.0±8.3)°,大于无效组的(25.5±9.7)°(t=3.478,P=0.001),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为(15.7±4.6)°,小于无效组的(20.0±10.8)°(t=-2.129,P=0.038)。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相比,Ⅱ期手术融合节段更少、上端固定椎终止于胸椎例数更少,实际融合节段较预判行单纯后路矫形所需融合节段减少更多(P值均<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两组患者Ⅰ期、Ⅱ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Ⅰ期CLIF能降低部分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enke-Silva分级,Ⅰ期CLIF术后Lenke-Silva分级降低可能与术前顶椎位置、椎间隙前方连续性骨赘,术中使用ACR和大角度融合器,以及术后融合器下沉程度等因素相关。Ⅱ期术前进行脊柱力线再评估,有助于融合节段的准确选择,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Lenke-Silva分级 分期手术
  • 简介:目的:建立微经椎间孔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来探讨最适宜的固定融合方式。方法分别建立以下融合固定模型:单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A型);双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B型);单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C型);双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D型)。对各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轴压加载,比较各模型的角位移、椎弓根钉及融合器的所受应力情况。结果各融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所受应力的VonMises峰值各有差异,但均在最大受力范围之内。各工况下四种模型角位移均较有限元模型减少,A/B型、C/D型相比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时脊柱稳定性较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腰椎融合模型,验证了在微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中使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提供适当的稳定,可以作为微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固定方法选择。

  • 标签: 有限元分析 腰椎 椎间融合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判断创伤后踝关节炎行微踝关节融合治疗的效果。方法:以创伤后踝关节炎患者为样本纳入92例,随机抽签,结果为一般组和微组,涉及的样本量均是46例,前者行开放踝关节融合治疗,后者行微踝关节融合治疗,样本在2020年9月-2021年9月入选,记录踝关节恢复情况,统计骨性融合率。结果:术前需评估踝关节状态,在微组和一般组无差异,P>0.05。术后评估踝关节状态,AOFAS评分在微组比一般组高,NRS评分在微组比一般组低,P

  • 标签: 创伤后踝关节炎 临床分析 治疗效果 微创踝关节融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海盐县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行PLIF治疗,观察组患者行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2.32±0.85)分、(19.46±3.4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41±0.97)分、(25.78±3.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85、8.936,均P<0.05);观察组术后1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分别为(2.76±0.49)ng/L、(0.78±0.13)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8±0.81)ng/L、(1.12±0.1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41、11.240,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分别为(109.53±20.37)min、(30.61±3.30)d,均短于对照组的(122.34±30.21)min、(42.87±4.68)d,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81.12±40.86)mL、(60.08±11.62)mL,均少于对照组的(306.65±50.38)mL、(218.41±24.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6、15.139、13.684、41.343,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4/50),低于对照组的30.00%(15/50)(χ2=19.512,P<0.05);观察组术后3、6、9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00%、4.00%、8.00%,均低于对照组的6.00%、10.00%、22.00%(χ2=6.186、5.674、7.686,均P<0.05)。结论与PLIF比较,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效果,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减轻炎性反应,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腰椎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疼痛测定 病人模拟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时间因素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使我院护在护理老年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本文通过护在护理老年重症肺炎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76例,将其对照组(n=38)和实验组(n=38),予以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予以实验组患者38例患者采用护护理,并将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38例患者采用护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38例患者常规护理的临床效果,且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重症肺炎中应用护护理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了重症肺炎的死亡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值得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专病专护 老年重症肺炎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微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选取5具人新鲜尸体脊椎标本L4,5节段为受试节段,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每具标本施术前、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同侧椎弓根钉棒加对侧经关节螺钉固定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的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进行比较。结果各固定方式的ROM值均小于受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在各状态下ROM值最低,与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侧椎弓根钉棒加对侧经关节螺钉固定相比,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旋转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与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比较,ROM值在右侧屈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LIF后路辅助固定方式均可有效增加腰椎功能单位的稳定性,其中双钉棒效果最好,同侧单钉棒加关节螺钉次之,同侧单钉棒再次,对侧单钉棒效果较差。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