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赵孟壶为春秋后期的晋国青铜器,本文通过对其铭文的考释,认为“介邗王”者乃赵孟,故器主当为赵孟。黄池之会时,赵孟为晋侯遇吴王之介,吴王赐赵孟以金。赵孟以邗王所赐之金做壶,用作祠器。

  • 标签: 赵孟壶
  • 简介:章草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字体。两汉、魏、晋是我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重要阶段。秦汉之际,秦篆的俗体演变为早期隶书——古隶,古隶的正体逐渐发展为成熟的隶书,即八分;而其草写的俗体则发展为草书,即章草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遂被取代。

  • 标签: 章草 书法艺术 秦汉之际 今文字 古文字 隶书
  • 简介:急就章》由西汉元帝时期史游所编,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在汉语传播和书法艺术领域具有重大影响。今世所传《急就章》以章草写本最多,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澄清堂帖》卷十一,原有两宋时期流传的吴皇象书《急就章》唐摹本刻石,惜已被人割去《急就章》主体,仅存宋人当年鉴赏唐代摹本真迹而留下的题跋和观款十一段。宋以后历代书家与学者对皇象书《急就章》流传情况多有研究,近现代则以容庚、启功诸方家为最,但限于实物的亡失和史料的缺失,对该书在两宋流传情况始终未能清晰厘定。本文将跋语所涉二十三位历史人物生平事略及观、藏唐摹《急就章》情况逐一考证,梳理出皇象《急就章》唐代摹本在两宋时期的八段流转世序,为洞悉中国古代法帖流传情况打开一扇重要的历史窗口。

  • 标签: 澄清堂帖 皇象 急就章 唐代摹本 跋语
  • 简介:对“蜀”字以及赵孟称谓之认识张崇宁太原南郊区全胜村251号大墓的发掘在全国是一件颇具影响的发现(见《文物》1989年9期,许多学者同仁对此十分重视。一九九0年十一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古文字研讨会上,我有幸看到一篇论文,题目为《赵简子戈考释》(以下简称“...

  • 标签: 赵孟 侯马盟书 赵简子 黄池之会 既生霸 “盟”
  • 简介:元初虞集在其《道园学古录》中谈道: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遂风靡而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鹜。而宋末之张(即之)之谬者,乃多尚欧阳率更,书纤弱,仅如编席,亦气运使然耶。自吴兴赵子昂出,学书者始知晋名书然。[1]

  • 标签: 元初 赵孟頫 书风 士大夫 尚可
  • 简介:说起20世纪20年代,除了时值开天辟地的社会、文化大变革之外,用心于旧时人物的人当会有另一种发现,即:这是文化名人离世的一个高峰期。即便是日寇入侵时期精神压抑到近乎绝望、物质匮乏到粥食难继的三四十年代,离世的文化大家也没有20年代多。当然,其主要原因在于近世文化大家多蕴成于晚清,到民国初期多数年至花甲古稀,加之民国骤兴不同于以往改朝换代

  • 标签: 世章草 晚清 植晚
  • 简介: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草书《孝经》,传贺知章书(简称贺书)。江户时代书贾得自长崎,後为近街家熙所得,明治初年一度散落民间,辗转入藏御府。日本学者多认定其为贺监真迹,而中国学者大多持相反的观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草书《孝经》,传孙过庭书(简称孙书),实为宋人伪托。唐宋时代《孝经》文本的演变极为复杂,跨越写本时代和刻本时代,兼有今、古文及其不同注本的彼此消长,以及玄宗先後两次《御注》(《始注》和《重注》)。前人对於贺书作者和时代的认定多凭书法风格,缺乏直接的、确切的文本依据,所以我们从文本切入,通过文本校勘,将其置於唐宋时代《孝经》今、古文以及《始注》《重注》文本变迁的背景之下来考察,以期相对准确地进行定位并加以判断。同时,以贺书为坐标系,整合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文本类型的石经、写(钞)本、刻本,并透过这一相对完整的文本系统来洞悉唐宋时代《孝经》文本演变的轨迹。

  • 标签: 贺知章 草书 《孝经》 文本 校勘
  • 简介:前天,在甲骨文和史记里,祖先曾是多少次笔画弯曲的蝌蚪,为生命向满月撞击,轮回过多少不明觉里的经轮.五千年的文明哟。忘记此前陶罐和青铜里的孕育,巴人和蜀人的记忆哟.被蚕丛网在古羌的茧里。

  • 标签: 甲骨文 史记 陶罐 蚕丛
  • 简介: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致季宗元札》是其早年书法真迹,研究者对其书写年代说法不一,以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说影响较大。信札内容反映的官职任满待迁及日常政务繁冗、督责严苛等现象,对比元朝官员任期和职权来分析,符合赵孟頫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任职兵部郎中时的实际情况。信札中提到赵孟頫获见大量唐宋绘画名作,也应是在大都任上才有此机会。故此,《致季宗元札》书写年代应为至元二十七年。

  • 标签: 赵孟頫 致季宗元札 圆座署事 大都
  • 简介:浏览近年地方年鉴的彩设计,发现不少设计新颖、版式编排科学、色调饱满,颇多成功之作;但也有一些彩,平面设计中诸如文字与图片的关系、版面的整体性、内容与艺术的表现、色彩的选择以及与空间大小面积的对比关系等把握不够好,达不到应有的视觉效果。如何搞好彩面的平面设计,以便收到较好的视觉效果,以下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管窥之见。

  • 标签: 年鉴 彩页 平面设计 创意 整体布局 个性
  • 简介:《温州年鉴》还很年轻,到现在才出了三部。比起兄弟地区的年鉴,还只是一个小弟弟,谈不上什么经验,有的只是教训。下面想就栏目设计和照片插图版面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 标签: 《温州年鉴》 栏目设计 彩页编排 中国 浙江 编纂工作
  • 简介:《松雪斋集》是赵孟頫宦游经历、诗文词赋、书画题跋等文艺作品的汇集,反映着赵孟頫个人诗文的风格特色、书画的艺术传统和历史价值;同时,因为其中凝结着元代诸多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的声音,因此又成为展示元代文人生态图景的一个窗口.本文拟从《松雪斋集》成书这一动态过程切入,分析赵孟頫文学创作展开的时代背景,考察参与和推动其创作的社会动因,借以认识赵孟頫文化形象树立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文化传播机制下《松雪斋集》的历史价值.

  • 标签: 赵孟頫 松雪斋集 元代文化
  • 简介:鲁迅在中国出版史上的光辉一袁荻涌鲁迅毕生都十分重视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他亲手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创办过介绍外国文艺的刊物,并且自己办出版社出版域外作品。20至30年代,鲁迅先后办过7个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但却译介了不少...

  • 标签: 鲁迅 中国出版史 未名社 外国文学作品 木刻艺术 俄苏文学
  • 简介:年鉴是记载一定行政区域内年度重要事件、新颁布的法规文献、新的统计资料和各行业、各部门、各市县(区)在“三个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全面记录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提供年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及人文与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重要信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厅局机关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也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全貌。公益彩是以照片的形式保存年度内方方面面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重要手段,集中、形象的体现年度内各行业的历史,是年度历史资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益照片是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视觉语言,它容易吸引读者,起到丰富和美化版面的作用。

  • 标签: 公益彩页 年鉴 经济社会发展 “三个文明”建设 编辑 历史资料
  • 简介:较之年鉴文字而言,年鉴彩有其独特的客观、真实、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与年鉴文字记载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达到图文并茂、交相辉映的效果。人们通常习惯“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读年鉴也总是先翻彩再看文字。年鉴彩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就能吸引读者;反之读者就会兴味索然。年鉴彩实际上是年鉴的招牌、窗口,也是一部年鉴的“导读”。

  • 标签: 年鉴 彩页 地方志 方志学 中国
  • 简介:题画诗是艺术融合的典型与艺术接受的产物,它兼有诗、画、书的多重美,又体现着接受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关系。它是诗人、画家、书家共同创作的结果,并随着文人画创作的高涨而在元代走向兴盛。在对兼有多种艺术身份的题画诗的研究中,考察书家的题画诗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以元初赵孟頫、邓文原、鲜于枢三大书法家为例,通过深入解读其题画诗,发现展现情景意识、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分别是三家始终坚持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源于三家分别以形神兼备、生命底蕴、景物气度为原则的绘画接受模式,并分别与三家各自以中和、韵致、骨力为特点的书法风格相一致。本文拟通过挖掘三家题画诗的诗歌创作模式、绘画接受模式和书法题画的风格以及其间的内在联系,探索题画诗创作中诗人与画家、图画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

  • 标签: 题画诗 赵孟頫 邓文原 鲜于枢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后期,是中国文坛的多事之秋。写这段历史,秦阳恐怕是很难绕过的人物。秦阳不是国统区过来的文化人,而是从延安过来的党员作家,可谓根正苗红。当时他已是很有成就的作家,主持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

  • 标签: 秦兆阳 《人民文学》 50年代 20世纪 中国文坛 文学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