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2 个结果
  • 简介:引言:偏居青海一隅的翟,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名声。明朝13帝,多少宠爱在其身。在这样一个藏传佛教寺院里,有着仿明故宫的汉式建筑,让壮丽的明清壁画以及精美,尊贵的稀世珍品,但是经过600多年的风云变幻,曾经红极一时,盛极一方的已荣耀不再,但是因它而产生的建筑,壁画,石雕艺术,却仍是一份丰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 标签: 故宫 民族文化遗产 佛教寺院 石雕艺术 建筑 壁画
  • 简介:矗立于内的五方汉藏双文合璧碑刻,无论是它们悠久的年代,还是恢宏伟岸的形制与雕刻艺术的精美手法,都是西北地区其他寺院所存碑刻难以相提并论、比肩媲美的。石碑上的文字记述,则更是生动地反映出了明朝统治者利用宗教在安抚西北地方少数民族部众所表现出的良苦用心,不失为研究当年藏传佛教弘扬传播的珍贵文献资料。以前一些书籍中曾将这些石碑文字部分或全部介绍收录,但是其中多有错讹衍漏,文章谨据现存石碑文字并参照各书著录将各碑碑文以行列顺序录出,且对每座石碑的大致状况及校正分别介绍于后,以期为学术界利用这些碑刻资料提供方便。

  • 标签: 瞿昙寺 碑刻 明代 藏传佛教
  • 简介:公布家藏地契1件:完全以汉族地区传统的地契文书规范写成,立书时间为明朝洪武三年八月十五日,内容是所辖“索俗户”开荒耕种“大国师老爷”的“戎马水旱地”。根据地契标明的“四至”,作者考察认定,作为当时“戎马水旱地”的“巴藏沟”,是明代以后传统香火地“七条沟”之一,地名至今仍在沿用,为现行行政区划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乡,“索俗户”后人至今仍生活在原居地,即今巴藏沟乡的“索家村”。据此地契文字,作者提出的建时间应比此前专家提出的1392或1393年早20多年;在前,受到明朝廷敕封扶持在后;还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瞿昙寺 地契:明朝
  • 简介: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地区,重要的遗址有闽侯石山、庄边山、溪头、福清东张等,以石山遗址命名,这个命名已在学术界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是,对于石山文化的内涵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把石山遗址上、中、下层都归入“石山文化”,有的提出石山中、下层才属于石山文化,指出石山上层是不同于中、下层的另一类文化遗存,后者巳获得考古界多数承认。最近有同志对石山下文化层性质又重新分析,认为石山下层“同中层内涵差别悬殊,下层主要陶系……同金门富国墩、车潭壳丘头、白沙溪头红陶阶段更相近,应放在一起考虑”,提出石山文化“以石山中层为代表”。对此,我尚有不同的意见,现就石山下层墓葬分期和中、下层类型内涵问题,谈些粗浅的看

  • 标签: 昙石山遗址 文化类型 丘头 考古界 白沙溪 闽江下游
  • 简介:《山右石刻丛编》卷二着录的《始禅师行状记》,承袭清初叶奕苞之说,将年代定为北齐武平元年(570),为学界广泛接受。本文结合明清地方志记载,考订此碑年代实为北宋大观二年(1108),并按照拓本形式,对碑文做了重新分行解读。同时,依据立碑年月和名线索,在《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六找到一通相关碑刻《西山治平庄帐记》,指出两碑可能是同时制作,为僧人义永复建寺院遭遇诬告、官府进行司法处置後所立,一通是宣示司法审判结果,一通是追溯本的神圣历史。《始禅师行状记》对“始一狼虎(治平)”关系的追溯,不见於《高僧传》和《魏书.释老志》。这种地方记忆很难被证实或证伪。本文尝试改换视角,将几种文献中提到的始活动地点,作为一幅“始地图”,以之观察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僧人流动性与政局变幻、经典整理和新译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所蕴含着的这一时期佛教资源的流动、积聚及其背後的推动力。

  • 标签: 昙始 碑刻 太原狼虎山 史传阙失 地方记忆
  • 简介:在1996年福建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形态特殊的陶器,在目前国内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学界对其的认识也较为模糊。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该器物可能是我国古代早期初具冥器性质的原始“魂瓶”,或由瓮棺演变而来。

  • 标签: 昙石山遗址 塔式壶 魂瓶 瓮棺葬
  • 简介:<正>上海名刹静安,相传建于三国,根据是《云间志》“按记吴大帝赤乌中建。”以后列代方志,都承袭此说。近年编纂地方史志,出现了不少谈上海史事、风土的专刊,也常谈到静安。因各自依据的史料不同,对古代静安的不同命名称及其名年代,分歧甚多。兹特略作小考。先看看关于静安名和建年代的各种记载:刻于光绪年的《静安记碑》(载《上海碑刻资料选辑)说:“始大帝赤乌中,实从

  • 标签: 重玄 碑刻 史料 静安 地方史志 佛寺
  • 简介:<正>安国位于河南省陕县东部李村乡东南约六公里的瑞云山下,是三门峡地区为数不多、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体之一。据该寺正殿廊下承檐石柱上雕刻的《安国小序》载,寺院始建于隋,自唐以降代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翻修改建。安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五进院,中轴线上有:山门、前殿、三佛殿、二佛殿、火墙门楼、后大殿,其中被火墙门楼界为前、后院。另外还有东西掖门、钟楼、西配殿、东西廊房、莲花池。总面积达3291平方米,共

  • 标签: 安国寺 三门峡地区 建筑群体 火墙 门楼 河南省
  • 简介:石头有灵,石洞,该是灵魂的居所。石洞位于云南省风庆县城东南30公里的洛党镇南部箐头村大石头山上,建于1794年前后,此后几次翻修,但巨石耸立的姊妹阁,从始建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过。

  • 标签: 旅游业 旅游经济 旅游景点 石洞寺
  • 简介:高昌王国存在大量由私人舍宅舍田建立的民,其主极其频繁的各类世俗经济活动格外引人注目.本文拟从任命方式、职能范围等方面,对高昌王国民主的性质作一初步探讨.指出这一现象与高昌王国佛教超阶段性的世俗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促成了民的大量建立,而民主实示上是建檀越实现建初衷的工具和手段.

  • 标签: 高昌王国 民寺 寺主
  • 简介:<正>山东垦利县胜利乡佛头村,地处黄河三角洲,紧傍黄河,村中多数人家取黄河土制陶,世代为业,所制陶器遍及方圆百里。昔日制陶应时分季节:春烧水罐,夏烧花盆,秋烧黄盆,冬烧面瓮。此外尚有装鸡蛋用的带盖的罐子、香炉、酒炉等日

  • 标签: 黄河三角洲 陶器 山东 水罐 世代 香炉
  • 简介:据《诸山圣迹》载,一位僧人从五代后唐庄宗到明宗10余年间,遍访了大半个中国的寺院。据此僧人所见,五台山“周八百里,大十所,蓝若五十六所,僧尼三千”,而太原“周仅仅四十里,大十五所,大禅十所,小院小寺百余所,僧尼两万”。当时太原城人口也不过十余万,几乎每五人中就有一僧尼,足见当时太原寺庙之密集,僧尼之多,香火之盛了。从北朝到唐代,太原西山和汾河以西,寺庙林立,高僧云集。

  • 标签: 太原城 僧尼 五台山 僧人 寺庙 五代
  • 简介:寒山距苏州城十里,矗立于枫桥之旁,这是六朝古刹之一。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而遐迩闻名,成为名胜古迹。张继作诗不多,寒山建筑亦不宏伟,然而以诗显,人以诗传,彼此相得益彰。张

  • 标签: 诗碑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 诗传 苏州城 张继
  • 简介:呼和浩特清真大是呼和浩特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对于其创建于何时学界有多种说法。本文通过运用现存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对清真大的实地考察,对诸种学说进行考辨,最终得出呼和浩特市清真大当创建于明崇祯五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之间(1632-1693年)。

  • 标签: 呼和浩特 清真寺 考证
  • 简介:瞿秋白父亲世玮(1875—1932),字稚彬,道号圆初,又号一禅。由叔父抚养,在其署中长大,官宦书香世家熏染,信奉道教,有书画之才,无营生之能。1916年年初,妻子为穷厄所迫服毒自尽。世玮托付亲戚照顾子女后,赴湖北、山东亲戚家暂作停留,后携子阿垚寓居济南,以教授山水画艰辛谋生。

  • 标签: 中国画学全史 郑午昌 画论 子阿 武进 书香世家
  • 简介:独伊回忆说:“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父亲瞿秋白戴着眼镜,面容清瘦,他话不多,很温和。

  • 标签: 瞿秋白 传奇人生 回忆
  • 简介:北魏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次高峰,曜是北魏时期的大德高僧,为北魏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对北魏及后世的佛教产生深远影响,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曜生平为线索,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方法通过对曜生平的梳理、考证以及对北魏佛教发展做出的贡献、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分析政治因素影响下北魏平城时期佛教发展的状况,从而探讨北魏平城时期政治与佛教发展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昙曜 凉州 平城 武州山石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