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建国之初,毛泽东曾多次婉拒亲戚朋友们提出的介绍工作的要求。时任长沙某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是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托人找到毛泽东,想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毛泽东为此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儿子,也是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曾捎信给毛泽东,要求“在京或湘安排厅长之类的职位”

  • 标签: 毛泽东 人情观 柳直荀 研究员 史馆 田家英
  • 简介:在法国由古代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其边疆观念也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自然边疆”(naturalfrontiers)逐步成为塑造法国历史与现实认同的主要理念。本文通过对中世纪以来法国内政和外交层面边疆观念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自然边疆”的形成、发展和近代转型过程,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法国国家认同与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与变迁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法国 自然边疆 观念 起源
  • 简介:中原王朝有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形成的地缘政治.其地缘政治在用语与内容方面,不同于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地缘政治理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是历代王朝治边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历代王朝治边的实践过程中,地缘政治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成为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部分,并对中原王朝治边产生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中原王朝 地缘政治观 边疆治理
  • 简介: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在客家地区,有的地方按姓氏来区分口音,大量带“屋”的地名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有些谚语反映了客家宗族的内聚与外御思想。此外,宗族观念对客家地区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客家方言 客家人 宗族观念
  • 简介:随着西方“五大洲”学说的广泛传播,地跨欧亚的土耳其成为中国知识人想象亚欧与定位自我的灵活资源。晚清国人不仅从地理常识、地缘政治、西化改革角度判定土耳其为欧洲国家,也在洲际意识日益强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同处弱势地位、政教风俗相似的土耳其纳入亚洲舞台。一战之后,在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新土耳其革命和改革取得成功、中国反帝运动蓬勃发展、中日关系渐趋紧张等因素综合促动下,国内各政治势力和知识界偏向于将“亦欧亦亚”的土耳其明确归入亚洲,并赋予其复兴亚洲、抗衡西方的领袖国身份。此种建构与想象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观察视角的差别,以及与实际情况的背离,不时呈现某些逻辑困境和现实矛盾,反衬出“欧洲说”仍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知识精英 土耳其 洲属认知 反帝
  • 简介:本文以都官的变迁为线索,展示了"观念的力量"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由名与实共同组成的制度嵌入作为整体的制度体系之中,其变化有待于"观念的力量"与皇权的推动,从而显示出一定的轨迹。秦代统治者从作为一方诸侯之"家"的场域出发,试图以"公天下"的方式整合大一统的国家。经过两汉家天下与私天下的形态后,由"共天下"而再次走向"公天下"。"都官"亦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轮回:秦汉之际的都官是行政指向的的中央派出机构,具有"公"的色彩;从汉代开始,"私天下"的色彩日重,作为皇帝耳目与爪牙的监察系统日渐发达,司隶校尉和刺史在职能上替代了都官;隋重铸一统帝国,"公天下"成为精英阶层的主流认识,官制改革又使都官再次走向"公"。

  • 标签: 司隶校尉 都官从事 公天下 私天下 共天下
  • 简介:所谓受命,是周人为了争取其他方国和部族的拥戴而发动的一场政治造势运动。与殷商王朝以上帝为至上神而排斥天神不同,周人强调敬天,但也接纳上帝,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方国和部族的支持。文王受命肇端于"太姒之梦",周原庙祭甲骨表明,为了祈请商远祖策命文王代商,周人进行了祭祀。随着受命之君文王的离世,周人的这场政治造势运动受到很大的冲击。"文武受命"和"武王受命"表述的出现,彰显了受命主体身份的转换,武王时期的祥瑞吉兆集中出现在兵孟津这一军事行动的过程中。而金文中的"文武受命"则到了共王时期,这或许与周初分封时所形成的文王、武王、周公三支宗法势力在西周中期以后的分化有关。

  • 标签: 天命 政治造势 文王受命 文武受命
  • 简介:高善必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界说历史,重建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进展为主线的印度生活史、社会史。高善必对"神话即历史论"、轻信史诗又具种族和教派偏见的马宗达资产阶级历史观、缺乏事实基础和理论依凭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缺少史实支撑的马克思亚细亚模式,以及苏莱金、安东诺娃、丹吉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评析,展示出其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之实事求是、追求历史真相的理论品质。高善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印度社会的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高善必的印度历史分期,不落俗套,未给奴隶制安置一个位置,但其论说印度不存在奴隶制阶段的方式,含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印迹。高善必把强迫劳役视为印度封建制度典型特征的做法,在印度史学界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宗教和文化在高善必的历史解释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 标签: 高善必 印度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奴隶制 封建制
  • 简介: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由来已久,各类文本和已有研究对于作为“五伦”之一的夫妻关系和女子应遵守的“妇德”有充分描写和讨论。而妾作为封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文学研究中被简单认为是受压迫又模式化的角色,接近婢女与娼妓,多在证明妇女地位低下时才被讨论。《红楼梦》是一部对妾这一边缘、模糊而又多变的家庭角色进行细腻描写的作品,书中妻妾的形象多有突破“刻板印象”之处,也提供了许多妻妾相处的生活细节。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贤妻美妾”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对家庭关系的理想以及试图缓解家庭矛盾的手段。

  • 标签: 红楼梦 贤妻美妾 家庭关系 封建婚姻 曹雪芹
  • 简介:中日传统舞台建筑在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日本不仅在祭祀性演艺文化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其舞台建筑也深受中国的影响。本文就从中日祭祀性演出及其演空间的同源性,祭祀性演建筑形态的相似性,建筑名称及用法的相似性说明中日古代祭祀性演场所的文化的同源性,以该研究为基础不仅可以探讨中日舞台发展演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问题,更能深入的探讨中日两国在历史上遗失的舞台原型,推进中日古代戏场建筑的起源、发展与当代传承研究。

  • 标签: 中日 传统舞台 文化同源性
  • 简介:在古代,中国同周边国家之间没有当代国际法意义上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线,而是以疆域变化为主要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国家的疆界秩序.在海洋上,中国古人早已有了海界,但由于种种因素,未能形成明确的海界.直至近代,中国人被迫接受了西方国家划界的模式,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疆域,最终形成了南海断续线.

  • 标签: 中国传统疆域观 南海 疆域
  • 简介:清前中期,安徽因为建省,其所属城市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安庆及部分府级城市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以来,皖江沿岸的芜湖等城市也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安徽城市发展明显滞后,且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城市,与长江下游地区其他省份比较,安徽城市处于“不发展”的状态。导致安徽城市整体发展不充分的原因较多,主要与战争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城市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有直接的关系。另外,经济长期低迷,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相互隔离、缺乏互动,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清代 安徽 城市发展
  • 简介: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论文尝试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提出了'趋利、避害、改善'的观点,并以用水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即近水(趋利),防水(避害),掘水与蓄水(改善)等三个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今'节能'观点的对比分析,选取宏村与屏山村两个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分析。

  • 标签: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取水观 环境
  • 简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和谐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与"和谐"是中华文明具有标志性的价值,是中国大多数时代大多数人一心向往的社会愿景,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和谐、和协、谐和、协和等与"和"合成的词,其基本意义均来自"和","谐"与"协"都有"和"的意思。孔子强调以德治国,领导人能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是德治的必然结果。和谐建立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以实现善为目标,一切制度的设立都应追求和谐,但和谐不是为了调和,也不是丧失底线的顺世。和谐就是要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价值,也是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价值。

  • 标签: 和谐 孔子 原始儒家 核心价值观
  • 简介:我们每天都与万物打交道:既有人为的万物,又有自然的万物。古人同样如此:一方面,他们关注抽象的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崇尚并践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的万物对其哲学思想发展以及人生的审美与超越起过重要作用。这里以水与部分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为例,并侧重古代儒家学者,具体考察他们如何从哲学与人生的角度看待自然的万物。

  • 标签: 大禹治水 十三经注疏 伯乐相马
  • 简介:中国的公众考古新媒体传播始于1998年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考古信息大众化传播.迄已走过20年历程。其间,公众考古网络化传播大致经历了媒体传播期、考古人自媒体传播期、考古人与公众双向互动的全媒体传播期三个阶段。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调动了公众参与考古的积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实现了公众考古追求的公众化和社会化互动效应,为公众考古传播提供了全新模式。

  • 标签: 新媒体 发展史 公众考古传播
  • 简介:人类心理和行为,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面都是变化的,并且它的变化是连续的过程。每一个人虽然围绕着一个基本的规律在变化,但是每个人变化的模式又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终生发展。一个人从20岁到90岁,女士的幸福感要比男生稍微差一点。什么年龄最幸福呢?男士大概在60岁,女士大概在70岁。因为其他时段大多数人是上有老下有小,有生存压力,这些造成了各种的不幸福。但到了这两个年龄,这些不幸福的因素都不再存在。为什么往后又不幸福了呢?因为你要面临死亡的痛苦、

  • 标签: 发展教育 智终身 终身发展
  • 简介:语文是一门语言运用的学科,作为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责无旁贷。小学正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要过说话关,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发展。长期处在一线教学的老师都能发现,课堂上,相较于中高年级,低年级学生更愿意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 标签: 语言发展 素养 语文学科 低年级学生 语言运用 最佳时期
  • 简介: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火先生的散文集《九十回眸》,用一篇篇散文形式汇集成中国现当代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以再现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坎坷曲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正像先生在书中所说:'我在本书中所写的那些人和事,都是我亲见、亲闻或亲历的,我不过是记下了我的真实感受。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历史。'全

  • 标签:
  • 简介:通过对长沙地区风水塔建筑的系统性调查,基于建筑美学思想分析了风水塔建筑的独特艺术形态;通过大量史料,以有机哲学为指导分析了明清时期风水塔自身兼具的多元建筑文化。从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归纳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风水塔建筑,揭示了风水塔作为民间塔式建筑固有的人文思想与美学意义。

  • 标签: 风水塔 长沙地区 人文思想 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