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确实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要将两个毫不相关的名字扯在一起,是因我亲耳听了这种离奇的讲解。前段时间应同学之邀,赴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游览,走到第8窟前,听到一位导游这样讲解:"门拱西壁的这尊五头六臂的雕像名为鸠罗天,又称为鸠罗什,是后秦时的一位高僧。

  • 标签: 鸠摩罗什 云冈石窟 大同市 山西省 讲解 游览
  • 简介:尼教“拂多诞”一词,西方学界认为音译自胡语的教阶称谓。本文在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藉助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法,探讨该词产生的历史真相,解读该词的意蕴。认为其乃武则天延载元年(694)认可尼教在华传播的产物,原系其时朝廷为觐见某位尼高僧所取名号,而被尼教团作为第二教阶的汉文称谓。

  • 标签: 摩尼教 拂多诞 《下部赞》 《佛祖统纪》 《闽书》
  • 简介:辽代竭凤有一形玉组佩,一级文物,一组六件,白色软玉质。一件镂雕绶带纹玉饰,系有五条鎏金银链,分别扣连五件玉坠,玉坠依次为竭衔珠、双鱼衔莲、连尾对凤、双竭衔珠、单鱼卧荷。玉组佩采用线刻、镂空、圆雕工艺,生动精美。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斯布格图村陈国公主墓。

  • 标签: 辽代 奈曼旗 通辽市 内蒙古 玉饰
  • 简介:正定隆兴寺的中心建筑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殿内所有墙体除内槽背通塑五彩悬山外,俱绘壁画,内容有佛教尊像画、经变画、佛传故事、吉祥云纹等。近日经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实地测量,壁画原面积应为38864平方米,现存335.06平方米。本文对该壁画的分布、内容及保存现状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画面内容进行了简单考证和研究。

  • 标签: 正定 隆兴寺 摩尼殿壁画 内容 现状
  • 简介:敦煌文献中记载的喉罗与宋元七夕节时流行的喉罗除名称相同外,形象上也有共同的特征,两者应为同一名物。敦煌喉罗与化生都是佛教寺院孟兰盆会时需用的供养具,形象又极为相似,因而两者名称虽异,但所指的也应是同一种名物。而孟兰盆会中供奉喉罗,应是为祈愿亡魂早日得以度脱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世界。

  • 标签: 敦煌 摩睺罗 化生 盂兰盆节
  • 简介:根据科普特文《赞美诗》第CCXXIII首、尼所著“小赞愿经”残片(帕提亚文文书MM538与75)、粟特文文书M178、汉文《下部赞》第122—123、356—357、387—389颂,汉文尼教经里的“五种大”、“五大”为常明主、十二宝光王、无数世界诸国土、妙香空、金刚宝地。这应该是尼原初的核心教义之一。

  • 标签: 摩尼教 五种大 五大
  • 简介:阿史那思家族在突厥、粟特、铁勒和唐朝之间起着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思是杂有粟特血统的突厥人,在东、西突厥汗国及唐朝立下汗马功劳。他的一生见证了两突厥汗国的争斗、东突厥汗国的强盛和灭亡、唐与薛延陀的冲突。思的夫人延陀氏的生平反映出突厥与铁勒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思由于特殊的种族和族群身份,信奉粟特系祆教。这些都是研究中古时代族群关系和文化交流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 标签: 阿史那 家族 考辨 突厥汗国 族群关系 突厥人
  • 简介:华夏尼教向据《老子化胡经》之“化尼”说而依托道教。时至明代,福建民间明教徒还在继续将此说俚俗化,称老子寄形苏邻国禁苑石榴,王后食之受孕而诞尼。然本文所解读的霞浦钞本一篇汉文诗偈《下生赞》,却只言尼佛寄形石榴,不言老子所化;其所在科册则一反唐宋尼教攀附老子、依托道教之传统,不仅未提老子化尼,而且宁愿把古代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等的教主奉为主神,亦不延请老子入座,全科册未见太上老君身影,由是益证该科册不可能出自唐宋尼教徒之手。本文以宗教学的常识,解释科册包含夷教资料的原因,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证科册乃明末清初霞浦当地意在创立新宗的民间法师所造。

  • 标签: 霞浦钞本 《老子化胡经》 摩尼光佛 何乔远 苏邻国
  • 简介:一、引言2008年10月以来,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尼教文献、文物与古遗迹,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泽副所长、黄夏年研究员、陈进国博士和郑筱筠研究员等专家的系统调查研究,确认为古代尼教遗物。

  • 标签: 摩尼教 霞浦县 敦煌吐鲁番 文献 福建 世界宗教研究所
  • 简介:净风五子是尼教诸神中的五位次级神灵。然而,他们却在尼教的基本教义和宇宙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比定了光辉护持者、光荣大王、光明阿达马斯、荣耀之王、支撑者阿特拉斯这五位神灵的名号,并辨析了他们的职能,纠正了若干错误的认识,有助於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古代的“夷教”尼教。

  • 标签: 摩尼教 净风 五子 暗魔
  • 简介:满城汉基出土的彩绘陶器精美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但在出土后出现了彩绘脱落的现象。经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彩绘陶的红色彩绘层进行分析,包括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确定了红色彩绘的颜料为朱砂,胶结物为大漆,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满城汉墓 彩绘陶器 彩绘层 分析
  • 简介:山西省寿阳县阳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唐代、北汉曾进行过补刻和扩建。其现存的东魏、唐代的窟龛、造像对研究佛教在山西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等问题都有较大的价值。报告在对阳山石窟东区窟龛、造像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这些窟龛、造像的形制、题材、功能及内含的佛教思想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山西寿阳 阳摩山石窟东区 调查 研究
  • 简介:李提太等西方传教士通过译书、办报等为手段,以西学知识为依托,宣传其基督教思想,这种宗教思想通过康有为而对梁启超产生了间接影响,创办与广学会机关报同名的《万国公报》,并提倡在中国创立“孔教”,成为与西方基督教等量齐观的宗教。1896年以后,梁启超通过与严复、马相伯等人的交往,学习了真正的西学知识,深悟自己以前从康有为处学得的西学知识的肤浅,产生了怀疑与批判,并反对“孔教”。

  • 标签: 梁启超 李提摩太 宗教思想 影响 批判
  • 简介:在一份写有回鹘文佛教徒忏悔词。的卷轴书的背面,有一篇用草体回鹘文书写的文献,迄今尚未受到学界的重视。以其编号TⅡY47(Mainz734)可知,这一不完整的卷轴出自交河故城(Yarehoto)。这里拟刊布的残卷,正文书写在保存较好的卷轴下半部的背面。在文字前(只在背面)划有粗黑线条,正文就写在线条之间。

  • 标签: 罗摩传说故事 回鹘文残卷 佛教文化 历史文献
  • 简介:唐代以来,醯首罗天形象逐渐适应中国的审美观念。明清时期,“菩萨相”类型的醯首罗天常见于水陆画中,其形象带有浓厚的汉地风格。“菩萨相”类型的醯首罗天可以追溯到高昌回鹘时期的柏孜克里克第17窟中的形象,该窟中的醯首罗天应是内地文化影响的结果。

  • 标签: 摩醯首罗天 “菩萨相”类型 高昌回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