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民间艺术通过“非遗”化获得了相应的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从而为从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展演化提供了可能性。值得思考的是,成为“非遗”的民间艺术也并不是都具备商业展演的条件。小规模展演社团具有民间自发性、小团体、经营规模小,演出目的以自我娱乐与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主的特点。在旅游情境中,原来熟人社会中的娱乐、修身养性为目的的白沙古乐演奏逐渐让位于商业逐利。因自身经营能力不足,与那些大规模旅游展演企业、社团相比,它们更多处于生存与展演之间的困境中。

  • 标签: 小规模展演 旅游情境 白沙 古乐会 文化资本
  • 简介:在潜居天台山的十余年里,梁绍基一直以蚕丝为材料,并借由与蚕这一生命体的合作,编织他得天独厚的艺术脉络。上海爱马仕之家的四楼空间举办的展览"丝梦"展出了艺术家10件媒介、形式各异的作品,在温婉暖光的烘托下营造了一份别样静谧的优雅。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艺术家为爱马仕度身定制的数件新作。入口处墙上悬挂着一袭《天衣》,一旁的《缝纫机》由蚕在一座缝纫机上吐丝成衣而制。象征着生命之温存和关怀的蚕丝裹住了冰冷的机械,邀观者思考如何在当下技术时代使技术人性化,并最终回归自然。

  • 标签: 爱马仕 天台山 装置作品 度身定制 EXHIBITION HERMES
  • 简介:在曲式分析当中,人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对作品规模等级分析的困惑,不是将乐句划分短了,就是把乐段划分长了,由此导致认定曲式性质的各种“争议”.在教学中更有依据“小节数”来判定乐句、乐段,这显然是特别不合理的作法.文章的观点是:乐句乐段的确认,应当从最小单位“乐汇”的累积形成,也就是要以音乐材料的“有机成长”关系来看待曲式规模的成长壮大,曲式规模的大小是由规模等级的累积形成,而不能是人为的概念规定,因而在读谱过程中,音响感受与理性划分等级相互作用、同等重要.文章指出,在规范曲式的等级单位中,乐汇-乐节-乐句-乐段的等级排列,决定了曲式的规模形成.其最小单位乐汇与动机间的关系,既是音乐作品展开手法的依据,也是看待音乐作品规模认定的出发点.同时,论文以各种谱例来比较印证曲式规模形成的重要作用,强调一些分析原则:重复不增加规模,重视和声手法中“延伸”“预示”等分析视角,在判定规范的曲式规模及其种种曲式变体的形式中,都是有效的认识途径.

  • 标签: 句法结构 曲式等级 动机 乐汇 乐节 乐段
  • 简介:文章在布尔迪厄的域理论框架下,分析了中国大陆电视健康节目发展的萌芽期、发展期和全媒体时期域内权威的演变。在政治、经济、医学的多重影响下,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位置的力量展开资本的追逐,呈现出来差异化的媒介信息生产。文章试图通过历史的关照和现实的反思,廓清电视健康节目是如何获得自律的平衡。

  • 标签: 场域 电视健康节目 权威
  • 简介:"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出现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一批艺术家开始对录像媒介进行关注,并形成一定的创作规模。转眼,我们早已踏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影像艺术越发理所当然地"炙手可热",又或者,是被迷失在某种泛滥的、物化的、甚至所谓先锋的幻境中难觅出路。由此,我们提出了"再影像"的追问,时间与存在仍旧摆在眼前,我们需要做的却并非重复,而是在观念、材质、创作、呈现等直接媒介的转译之外,去寻求某种深层次的、内里的拓展与超越。

  • 标签: 影像艺术 再影像 观念
  • 简介:上回在《观"中国原创"歌剧〈这里黎明静悄悄〉》一文中说了好多歌剧的长长短短,搞得像个"砖家"一样,其实,室内乐才是笔者的"真爱"。通常来说,穿套装打领带听音乐会是标配,但对我来说这么正经地带着乐谱去听室内乐很是难得。沈洋是我大学时代的室友,他是一个既有趣又严谨的音乐天才,2007年就赴英国拿下了世界最高级别的声乐比赛——卡迪夫声乐大赛的大奖。这次,

  • 标签: 冬之旅 这里黎明静悄悄 长长短短 中国原创 声乐比赛 音乐天才
  • 简介:以重庆市忠县《烽烟三国》实景演艺秀为例,介绍舞台机械在户外实景演艺秀中的应用和在艺术表演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观演效果,并且就投资建设大型户外实景演艺秀进行有益的探讨。

  • 标签: 舞台机械 实景秀场 工艺设计 设备配置 观演效果
  • 简介:《惊梦》是一出富有想象力的肢体剧,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英国壁虎剧团对威廉·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一次致敬。该戏以《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作为创作原型,在这两个故事的基础上生发开来构作而成。英国壁虎剧团虽成立十几年,却以丰富的舞台想象力与出色的肢体表现力闻名于世,此次与上话的合作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经典剧作糅进一部作品中,既需要智慧,也需要胆识,同时带给观众的是伴随好奇的向往。

  • 标签: 《惊梦》 舞台剧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仲夏夜之梦》 欲望 莎士比亚
  • 简介:这是一个“视觉智能”的时代。也是一个“世界图像”的时代。亦即约翰·伯格所言:“今天的我们总是以一种前人没用过的方式去观看艺术品。”(JohnBerger,WayofSeeing,NewYork:Penguin,1972.)我们又何尝不是以一种前人没用过的方式来观看与记录发生着的时代。随着数码影像的普及,视觉观看变成一种快餐消费,也造成一种虚浮、空洞和幻觉的影像堆砌。那么我们如何留下这个时代与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痕迹呢?“小影像,大时代”正尝试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启示。

  • 标签: 小影像 大时代 记录 发生 世界图像 视觉智能
  • 简介:杨丽萍个人创作的舞剧表现出明显的象征性,其色彩、人物角色、舞台背景都各有深意。这些都是杨丽萍作为一个独立创作的艺术家在表达她对人生的思考,传达出她对人性黑暗、角逐永无止境,以及世界生死不断轮回的认识。从成名至今,杨丽萍经历了由孔雀向人的蜕变,《雀之灵》、《孔雀》、《十面埋伏》分别代表了她艺术道路上的三个阶段,而《十面埋伏》是最能体现她创作理念的作品。

  • 标签: 杨丽萍 舞剧 象征 人性 自由表达
  • 简介:有一则新闻放在编剧宋铁雄的面前,它讲的是一群好心人为了一个患重症的女子而出手相救的动人故事。故事说的是名叫刘雁的单身母亲,家住南昌,年仅33岁,不幸患上脑瘤,病情迅速恶化,经上海华山医院诊断,如不尽快手术,生命只剩下最后8个月,而手术费用则需要20余万元。对于刘雁这样一个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没有医保、没有社保的弱女子来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无奈之下,好友李素容、万小英、卢云霞三人竭尽所能地

  • 标签: 传统艺术 内容弘扬 弘扬传统
  • 简介:作为2016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主展的北栅丝厂,修建于1970年,于90年代没落闲置,这一见证了古镇工业发展的老厂房曾一度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如今完美蜕变成了一个艺术展馆。DCA上海道辰建筑师事务所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改造和翻修,

  • 标签: 当代艺术 乌镇 展场 国际 改造 丝厂
  • 简介:当下的中国电影生产,正呈现出一种勃兴的产业姿态。这种勃兴不仅在产量和票房上予以映衬,更重要的是,透过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元级不断拓宽和提升着电影的原生影响力。在这个语义丰富又自成一体的电影文化元级中,二次元的文化形态渐次融入,以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成为令人瞩目的一隅,

  • 标签: 二次元 产业图景 文化场域 伯明翰学派 雷蒙德 威廉斯
  • 简介:一缘起在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文化趋同而导致各民族文化特征消失的焦虑,经过文化学者的警惕慢慢有所缓解。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东方设计语言如何去展示其民族、地域文化,无非是其民族、地域文化与其他民族有何不同之处或其民族、地域文化优势是什么。这是当下在文创研究语境下的设计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东方智慧的当代显现——如何让世界,更确切地说让西方重新认识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设计,感受这些设计作品的魅力,这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全球境遇与本土意识”。

  • 标签: 东方智慧 设计语言 民族文化特征 衍生品 展场 国际
  • 简介:2016年10月31日晚,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西安落下帷幕。我们有幸于10月17日至22日观赏了来自全国六个省市的六台演出,包括评剧、琼剧、壮剧、淮剧、芗剧与现代音乐剧,真可谓是一次受益匪浅、美不胜收的艺术之旅。六台演出风格迥异、异彩纷呈。它们讲着不同的乡音、唱着不同的乐调。一时是跌宕高亢的北梆子,一时是吴侬软语的柔情调,巨大反差的

  • 标签: 中国艺术节 之旅观摩 收获艺术
  • 简介:在艺术创作中,作品,展览域,观众,一直是艺术创作者除作品本身外考虑的最多的三个因素。从传统的只是把作品展示在展台,观众围观来看的展览方式发展到根据展览现场来制作,布展作品,期间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本文是本人在湖北美术学院2011级陶艺班进行的实验性教学,针对以上的三大要素进行的对展览空间,观众展览互动,展览空间与创作空间的关联性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尝试,并进一步对教学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以此能继续探讨三者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 标签: 创作空间 展示空间 实验性教学
  • 简介:“再影像:光的实验——2015三官殿一号艺术展”,通过其所汇集的20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对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发展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梳理,并深刻反思与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展览的具体内容出发,旨在重新界定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概念,并对其内涵、流变与公众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也对影像艺术的合理性发展进行“再”思考。

  • 标签: 影像艺术 再影像 光的实验场 流变 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