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音乐学是什么学?俞人豪先生《音乐学概论》等著作早已明言不是艺术而是科学(艺术科学),但现实认识对此仍普遍模糊,有必要突出强调。另一方面,近些年中外学界认识到“科学主义”、“科学至上”的局限,强调指出社学科学、精神科学及人文学科等还具不容忽视的“非科学性”本质。本文简略介绍何兆武先生《历史历史》等论著中有关历史非科学性性质和结构分层的论述,希望引发对音乐史学及音乐学在科学性之外的人文学科性质、“非科学”性质的思考,反思我们对音乐学学科性质的认知,以拓展深化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

  • 标签: 音乐学 学科方法论 历史学 科学 非科学 何兆武
  • 简介: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强大,学者们为搜集定量数据、使用定量方法,对它十分感兴趣,但大多数历史者并没充分利用该项技术。特别是受网络2.0技术与实践的影响,人文社科研究的“空间转向”促成地理空间技术与历史研究的新结合,以多角度反思后现代历史研究范式与未来走向,有望重树历史研究。在新研究方式下,地理空间技术可用于更好地建构“空间叙事”及“深度绘图”,无疑可营造一种反思性的、深循环的、合作性的研究环境,成为标志未来历史研究的里程碑。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历史学 空间转向 空间叙事 深度绘图
  • 简介:音乐史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我国的音乐学家对其理论构架多有研究,但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文章从音乐史学学科体系出发,论述音乐史学的体系构架应由“音乐史”、“音乐史学方法”、“音乐史学史”三部分构成。

  • 标签: 音乐学 音乐史学 音乐史 音乐史学方法 音乐史学史
  • 简介:人类的创造实践证明,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具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这就是揭示客观规律,追求真理,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手段不同。中国现当代著名戏剧家郭沫若,在长达40余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始终恪守这样的信条,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留下了富有科学精神的11部历史剧。

  • 标签: 科学精神 历史剧 郭沫若 创造实践 文艺创作 科学研究
  • 简介:“意境”在舞蹈艺术中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如果没有意境,舞蹈便失去了灵魂。舞蹈意境的存在,决定了舞蹈的艺术体现及审美特征。所以,无论是在舞蹈创作还是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都应当加大对舞蹈意境的研究与创造,这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所在。

  • 标签: 舞蹈意境 艺术体现 审美特征
  • 简介:艺术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有着某些共通之处,但在以往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学中,岩画地位实际上是缺位的。随着研究文本的逐步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岩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岩画的研究扩展了艺术史学学科范围,但是很大程度上未被研究者所重视。岩画研究使艺术史重新书写,艺术史学研究也带给岩画研究启示。岩画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同样艺术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岩画,也要秉持谨慎、客观的态度。

  • 标签: 岩画 艺术史学 艺术的起源 澳大利亚艺术史 研究文本
  • 简介:在讨论什么是音乐历史的事实问题时,达尔豪斯指出,应区分音乐的事实与音乐历史的事实。其意义在于强调史学研究中的历史意识。从而使音乐史学研究不只局限在对往昔实在可感现象的关注,更应对音乐历史过程自身的结构进行哲学式追问。这对中国语境的西方音乐史尤其值得重视。

  • 标签: 达尔豪斯 《音乐史学原理》 音乐的事实 音乐历史的事实 历史意识
  • 简介:自殷商卜辞出现有意识的记史行为,以及有意识地对乐事、乐器、乐律的记录以后,关于音乐的历史性活动:对既往音乐的述说评论、社会文化活动中对音乐历史知识的应用、音乐历史记述的种类和方法等日渐多样。经历千余年的积累和商周丰富的音乐实践、春秋战国学术的繁荣、一般历史的成熟、综合性书籍的涌现等各相关条件的促进,中国音乐史学终于在战国末年出现了重要的进步,《吕氏春秋》就是这个历史性进步的标志。

  • 标签: 中国音乐史学 音乐历史 音初 音乐实践 《吕氏春秋》 音乐文化
  • 简介:20世纪许多前辈学者们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和演变的中国音乐,显然,我们还没有认识清楚,许多问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史料开掘、乐谱发掘与古今联系是我国音乐史研究与发展的3个重要而根本的途径,中国音乐史学今后的前景即决定于在这3个方面所下的功夫如何。

  • 标签: 中国音乐史学 学术传统 史料开掘 乐谱解译
  • 简介:引言从已经出版的有关研究成果看,《乐记》音乐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教育史领域,此外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也时常涉及,但对于《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的专门研究却很少。以毛礼锐先生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为例,成果各部分一般都……

  • 标签: 《乐记》 音乐教育思想 历史特征 美学思想 人性 伦理学
  • 简介: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因为不同民族的发展演变历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错位,所以也构成了不同的文化脉络。而标志设计在其历史文化的浸润中,汲取独特的传统视觉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具一格的视觉效果,凝聚着各自传统文化的痕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让它仍然充满活力,关键在于设计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新文化的适应能力并融进新的文化血液。

  • 标签: 文化差异 求同存异 文化脉络 自在自为 理性文化
  • 简介:加布里埃尔·福雷作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以13首独具特色的钢琴船歌音乐,推动了船歌体裁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他在西方船歌音乐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作为一位连接法国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风格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以船歌音乐鲜明的艺术个性,证实了自身是19世纪末法国音乐传统的伟大继承者,同时也是通向20世纪现代之路不可或缺的桥梁。

  • 标签: 加布里埃尔·福雷 钢琴船歌 音乐语言 美学特征 历史贡献
  • 简介:关于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传播与交流,在认识上,首先应从更宽的角度把握“多民族、大一统”这一基本历史文化特征,确定完整的“中华民族音乐”概念。本文的论述,涉及到中国音乐历史上传播、交流具有的“内外兼具”、“东西南北、共生共荣”特点,从“共生文化系统”的角度,分析在传播、交流中形成的“两大流向”及其特征:先西而后东的外部特征;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内部特征。对于近代在中西音乐的传播、交流中形成的“双文化”现象,笔者一直主张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的今日,如何作出新的文化上的主动选择,都将影响到新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

  • 标签: 中华民族音乐 共生文化系统 “双文化” 主动选择
  • 简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化,它沐浴着马列主义的阳光雨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洗礼,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怀和培植下,茁壮成长,这就是中央苏区的革命音乐文化。中央苏区革命音乐文化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

  • 标签: 中央苏区 音乐文化 革命音乐 苏区文艺 共产主义思想 苏维埃政府
  • 简介:重抒情而淡化叙事的华语电影以“散文电影”命名为佳。散文电影不是华语电影的主流,但它在戏剧电影之外另开一路,以独特的抒情风格丰富了中国电影史。华语散文电影的美学特征在取材、叙事视角、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四个方面与戏剧电影有异。华语散文电影尽管吸收了苏联诗电影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经验,实践了新浪潮电影的艺术主张,但是它是在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继承古典诗词曲赋及书画艺术传统的影像表达,是“天人合一”、静观、顿悟、意境等美学范畴的银幕再现。

  • 标签: 华语散文电影 历史流变 美学特征 抒情 淡化叙事 意境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11-19
  • 简介:传统史学历史——个人、事件的时间,这固然反映了史学学化程度的加深和史学家对历史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化,艺术的史学

  • 标签: 史学共性 史学艺术 艺术史学
  • 简介:宋代教坊乐队的沿革与发展,随着教坊乐部组织方式及机构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北宋初的"四部乐"时期、北宋末的"四部合一"时期(约1100年之前)、南宋教坊十三部时期(1144一1162)、南宋教乐所时期(1162年后).

  • 标签: 乐队 教坊 乐器 沿革 时期 经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9-02
  • 简介:传统史学历史——个人、事件的时间,这固然反映了史学学化程度的加深和史学家对历史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化,作为艺术的史学

  • 标签: 共性详细 史学共性 史学艺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4
  • 简介:传统史学历史——个人、事件的时间,这固然反映了史学学化程度的加深和史学家对历史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化,艺术的史学

  • 标签: 共性详细 史学共性 史学艺术
  • 简介:该文对构成"中国美术史"词汇的若干基本概念:中国、美术、美术史、作品等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进而指出:由于这些概念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比较复杂,在指代意义上也多有变化。所以就不能用铁板一块的既有认知观念去加以理解,而必须以历史发展的动态眼光与原境视角去观察思考;并进而从美术史学建构的角度去重新考量在新的学术发展背景与格局下,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叙述体例、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该如何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

  • 标签: 概念 中国 美术 美术史 作品 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