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伊娃·梅勒于八十年代访问了英国最著名的十所戏剧院校,其中包括布里斯托尔老维戏剧学校、伦敦戏剧中心、皇家戏剧艺术学院、苏格兰皇家音乐戏剧学院、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等,并与在这些院校中执教的二十七名全英最负盛名的戏剧教育家就英国表演教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并于1989年出版了《舞台大师们——英国戏剧教师谈表演教学》一书。由于这本书全面地介绍了英国表演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体制、课程设置乃至表演、形体、声音、台词各学科的教学情况,被普遍认为是一本关于英国表演教学的最新最具权威性的书籍。引进该书对于帮助我国广大戏剧教育工作者了解国外最新戏剧教育现状,改进我们的戏剧表演教育并使之与国际接轨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限于篇幅,我们将布里斯托尔老维戏剧学校的表演教学先行介绍。

  • 标签: 布里斯托尔 戏剧学 表演教学 演员 即兴表演 戏剧教育
  • 简介:英国艺术家谢扎特-达在摩洛哥的西迪伊夫尼海边完成了《迈向可能的电影》拍摄。导演在这部20分钟的影片里描绘了一个可能平行存在的宇宙,场景酷似火星上的地理景观,两个身着金色太空服的蓝皮肤外星人从海边登陆,并与当地土著进行了一次交战。影片穿插着西班牙占领摩洛哥时期的历史影像和影射当代政治动荡的片段。导演用科幻的手法讲述着一个介乎现实与超现实的故事,看似遥远的未来是被遗忘的远古。

  • 标签: 地理景观 政治动荡 摩洛哥 艺术家 外星人 西班牙
  • 简介:法国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Rameau)在他50岁的时候才走上戏剧音乐创作的道路。他的著名代表作《卡斯托尔与波路斯》(CastoretPollux)完成于1737年,并于同年的10月在法国巴黎进行了首演。

  • 标签: 维也纳 剧院 歌剧 法国巴黎 音乐理论家 管风琴家
  • 简介:用老尔弥坚来形容克林特·伊斯特再恰当不过了。在将近50年的电影人生涯中,克林特·伊斯特已经主演过56部影片,执导过24部影片,还担任了19部影片的制作人。而其中有12次,他在一部片子中同时兼任导演、制片和主演。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电影的理解比我对妻子的了解要深得多。”我是瞻仰着伊斯特的英雄身影长大的。从牛仔到不可赦免的复仇者、再到警察、持有不同政见的政治家,伊斯特的电影事业虽然不乏伦理道德、艺术追求的插曲,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永远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老牌悍将。过去崇拜他是把他当作一个神通

  • 标签: 西部片 影片 牛仔 导演 电影新作 制作人
  • 简介:静谧的山川河流,曼妙的田野炊烟,让我们回想起出发的原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雕塑艺术已经和城市共生,并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类从农业文明一路走来,完成了工业文明的梦想。城市像一个容器,承载着人对自然的欲望与诉求,在对自然不断地改造过程中,终于有一天,都市里的人们被摩天大楼、城市标识、车水马龙和机器轰鸣深深裹挟。我们逐渐被一切当代文明所包围,而感官满足与心理愉悦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出愈发强烈的反差:城市文化的塑造,实质是人们对自身趋向完善的生存方式的探求,而今天我们眼中的现实是否距离人们对于城市原初的“乌托邦”式的美好想象越走越远?因此,怀抱梦想的一部分艺术家的目光开始从现代城市环境逐渐转向充满诗意的人类栖居,

  • 标签: 城市雕塑艺术 城市化进程 游记 公园 古德 英国
  • 简介:2016年5月10日,在维也纳联合舞台旗下的莱蒙剧院举行了音乐剧《席》的新闻发布会。该剧由《女巫》的作者史蒂芬·施瓦茨和维也纳联合剧院经理克里斯蒂安·施特鲁贝克共同创作,讲述的是关于歌剧《魔笛》的剧本作者席及其妻子的生平,将于2016年9月30日在莱蒙剧院开始演出。

  • 标签: 新闻发布会 维也纳 克里斯蒂 《女巫》 《魔笛》 音乐剧
  • 简介:<正>李斯特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一开始就集中在和声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声的“色彩解放”,表现在广泛地使用和声色彩,从而丰富了传统的和声体系。这很自然使人联想起洛瓦,他对色彩的革新与李斯特的和声手法有着深刻内在的共同性。从色彩一词的完整意义讲,这两位艺术家都是真正的色彩画家,他们都赞赏色调鲜明的浪漫主义艺术。洛瓦实现了绘画的色彩“解放”,使色彩摆脱了从属的地位,他的关于对比、中间色彩和反映学说都是预示了莫奈,马奈,诺阿的色彩的新发现。李斯特在充分利用前辈浪漫主义音乐家特别是舒伯特的经验基础上,将和声组合的色彩描写推进了一大步,在这方面开拓了许多新天地。甚至象瓦格纳、德彪西这样在和声方面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师也是沿着李斯特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 标签: 李斯特 浪漫主义音乐 和声色彩 和声手法 和弦结构 练习曲
  • 简介:在洛杉矶的拍摄现场,72岁高龄的克林特·伊斯特拍完了他的影片《血液追踪》的最后一个镜头。对于他来说,38天的拍摄经历也是够呛的。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制片人的第18部影片,作为导演的第23部影片,作为演员的第44部影片。在影片的拍摄期间,伊斯特严格地控制了自己的拍片周期,如同他以往执导影片的经验一样,他宁愿缩短拍摄时间也不愿往后拖延一天。在把拍摄周期定得十分精确的情况下,伊斯特不得不承认,许多以前驾轻就熟的技巧眼下却出了问题,有的或许已经过日寸了,有的则并非是他所能驾驭的。

  • 标签: 影片 拍摄时间 导演 演员 制片人 经历
  • 简介:在威尼斯的游程结束以后,画家周志伟开车把我接到离威尼斯20分钟车程的他的家,把我安顿在离他居所不远的一个画室里。当晚还特意举办了一次聚会,来客中有建筑师、提琴制作师和音乐家。晚餐后,各人手捧饮料,在客厅落座。

  • 标签: 托福 克里 威尼斯 建筑师 音乐家 画家
  • 简介:包括阿里斯托芬喜剧在内的外国笑话,若不翻译过来,对普通读者就近乎于鬼话。而阿里斯托芬喜剧翻译过来,常附有许多注释,本意是疏通当代读者面对古代文本时理解的窒塞,但提供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无意中又为欣赏添置了障碍。以重印罗念生先生所译《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为例。

  • 标签: 阿里斯托芬 笑话 行话 文化背景知识 喜剧 罗念生
  • 简介:2012年5月17日,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电影艺术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北大首映’之《赛·巴莱》学术研讨暨导演专家对话会"活动。《赛·巴莱》导演魏圣与电影学界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和《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共同主持了会议。

  • 标签: 专家学者 学术研讨 导演 对话 《电影艺术》 综述
  • 简介:阿诺·纽曼坐在纽约影室中的旧椅子上,临近的墙上挂着他拍摄的一些人像照片,其中包括毕加索的照片,上面有画家的签名。玛里琳·梦露的照片随意地靠在对面的墙上。影室的天花板非常高,不透明的大玻璃窗一直伸到天花板上,为影室提供充足的散射的自然光。自从1946年开办影室以来,纽曼一直在这里工作。影室中有一个25英尺高的架子,装着4只钨丝灯和白色反光伞。附近是一些装框的照片,

  • 标签: 阿诺德 照片 天花板 人像 自然光 钨丝灯
  • 简介:安德烈·马斯托维托以深刻的智慧结合孩子般的创造力,表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诸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他的作品中都被以诚实的简洁语言提出来,而唯一的答案即是接受生命的轮回。死亡、创造、再创造是马斯托维托作品永恒的表达。

  • 标签: 安德烈 对话 力量 毁灭 创造力 再创造
  • 简介:《赛·巴莱》的公映在海内外引发了不小的影响,但影片主人公莫那·鲁道的后人赛克族人,对片中有关"雾社事件"的民族主义叙述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疑虑。本文即由此为出发点,结合台湾原住民的历史际遇,试图讨论在他者文化不断干预、解读与命名之下,台湾原住民如何面对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

  • 标签: 台湾原住民 赛德克 文化身份认同 他者
  • 简介:四月里风和日丽的一天,丹尼尔·瑞尔身处家中。他同意和我谈一谈他的那本小说——《冬天的骨头》(Winter’sBone),据该书改编的影片眼下获得了不少热烈的褒评,其中包括圣丹斯电影节的陪审团大奖。这似乎是一个让我们重逢的季节。我们第一次会面是在堪萨斯城,

  • 标签: 丹尼尔 骨头 冬天 陪审团 电影节 萨斯
  • 简介:左拉·加和劳特累生活在娱乐正逐渐成为重要贸易、大量新会所拔地而起容纳众多观众的时代.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娱乐业的阴暗面。通过对剧院私密处,即隐藏在“幕后”的肮脏性交易的描绘.试图揭示现代性的真实面孔。这些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和作家,反对附庸风雅和多愁善感的学院艺术.以不尽相同的方式探寻着新的现实主义原则。

  • 标签: 娱乐 幕后 性交易 现实主义
  • 简介:当代西方绘画发展研究一直是我国各专业艺术院校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英国当代女画家辛西娅·韦斯(CynthiaWcstwood)为例,分析了其作品内容、形式和创作状态。以此个案来反映西方当代美术学院教学特征。

  • 标签: 油画 内倾型艺术家 辛西娅·韦斯伍德
  • 简介:在世界当代艺术中,似乎没有雄厚传统根基的美国只有以花样翻新见长。这里的一组文章介绍了他们诸多艺术实验中的三项:包装大师克里斯托对国会大厦的包装。回应着人类拆墙平沟走向一体的脚步。约帕·张伯伦对机械废料的组合,发泄着工业社会贫乏而又过剩的设计灵感。地铁画家基思·哈林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卡通,不仅被装饰在各种生活实用品上,而且制成钢材拼接的三维城雕,具有了纪念碑的特质,其波普性超越了安迪·沃霍尔、罗森伯格等当代美国画家。

  • 标签: 国会大厦 克罗德 保加利亚 色织物 政治艺术 艺术作品
  • 简介:但凡看过汤姆·斯托帕(TomStoppard)戏剧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惊艳之感,因为其中处处充满了睿智、博识和高明的喜悦。作为英国戏剧史上的后来者,斯托帕所表现出的幽默和精致沿承了莎士比亚、王尔德等先辈们的风格,他站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销匿的荒诞派末端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 标签: 戏剧创作 游戏 戏剧作品 莎士比亚 60年代 戏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