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想象与虚构中的金梅笔者在前些年所作一部传记的后记中,曾经作过如下的表述:“传记是传记,小说是小说,传记必须严格遵从事实的真实,小说则可以虚构和想象;有所谓‘传记小说’者,固为文体之一种,但我所忧虑的是,既为传记,又作小说,真幻相杂,疑信参半,易...

  • 标签: 李叔同 弘一大师 郁达夫 小说笔法 传记文学 传记作品
  • 简介:先生是我国近代艺术活动家,著名的艺术教育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堂乐歌最杰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一生创作歌曲近百首,其中广为世人传唱的当为《送别》一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 标签: 李叔同 审美意象 学堂乐歌 实践者 民族特征 创作手法
  • 简介:一八九八年,十九岁的奉母携妻迁居上海。他年少才盛,旧学新知一应俱全,并在与海上艺文界同人交游的同时,也参与报纸的编辑工作。一九○○年四月,他会同友人组织"海上书画公会",并每周出刊《书画公会报》,由《中外日报》社随报发行。作为书画报的主编,也曾在报上刊登过自己的书印润例,很有点一闯天下的意味。据的好友袁希濂《余与大师之关系》一文中透露:"翌年己亥……吾等五人遂结金兰之谊,誓甘苦。翌年庚子三月,在上海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组织海上书画公会,为同人品茶读书之所,每星期出书画报一纸,常熟

  • 标签: 李叔同 海上书画公会 梦庐 袁希濂 乌目山僧 编辑工作
  • 作者: 向艳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李叔同是一位具有开拓型的画家,作为第一批把西方绘画带到中国的留日学生,在中国绘画的近代化进程中,有筚路蓝缕之功。很多人为此给他冠以绘画领域的“第一”、“始祖”等诸多头衔,如:“第一个到日本学习西画的中国人”、“广告画始祖”、“版画先行者”等等。纵观李叔同的绘画历程,国画、油画、水彩画、漫画、广告画、版画他均有涉猎,其中以油画成就最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918年春节,三十九岁的艺术大师同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消息传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振动。至今关于他为何出家,人们议论纷纷,说法不一,有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政界失意说、"三层楼"说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笼统地以时间而论,可分为近因与远因之说。一先说近因:出家后法名弘一的回忆说:

  • 标签: 李叔同 出家 艺术大师 幻灭 失意 回忆
  • 简介:在三十年代的小说作家中,愈曾受到王统照的影响,沈从文的注意,与老舍、郁达夫等人也有交往,而他的生平却鲜为人知。1935年8月17日南京《中央日报》副刊《文学周刊》第21期,发表了老舍先生复愈的一封信,题名《文人》。此文之前有副刊主编储安平的一段按语:“木社社长叫我恢复这个文学周刊,差不多前后已有半年。

  • 标签: 作者 忘情 《中央日报》 小说作家 三十年 王统照
  • 简介:说,死去。牛的娘说,去吧,小心点我得去死。牛说。去死,好像与他无关,牛说得异常轻松,一边说一边捋捋了后颈上凌乱的几根头发。牛走到荆条子编的煎饼筐旁边,要看看里面还有多少煎饼。伸手刚触及到筐子边沿,一只老鼠便嗖地窜了出来,钻进黑窟。太阳又落了,一天天的。牛的娘说。牛的娘有种超然物外,物我两忘之态。与人说话,总是性情使然,随心所欲。五老奶奶常抱怨:东扯葫芦西扯瓢的,没法一起拉呱。

  • 标签: 心点 物我两忘 摇摇头 麦秸垛 西场 屁股坐
  • 简介:一"这是宣。"父亲指着我眼前的一个中年男人对我说。"宣。"我乖乖地叫了一声。"真乖。"说着,宣就摸了一下我的头。这样摸我的时候,他的脸上始终笑着。他笑起来的样子非常好看,就像是那里升起的一轮太阳,或者是那里正在出彩虹,给我的感觉是灿烂一片。我就坐在他对面的一把木椅上。父亲就在离我不远的另一把椅子上坐着,他的脸上也挂着太阳一般的笑容。

  • 标签: 对我说 木椅 一本 杨家桥 就这样 努努
  • 简介:不知为什么,四十年来。世德的那张脸,总也如同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时时浮现在我脑门心里.顶得我的思想生痛。有时候忙,想对他说我忙呢,德,这时候别来生乱好不好?想抹了去,但做不到。

  • 标签: 《世德叔》 中国 当代 短篇小说 叶文福
  • 简介:是前年三月二十八日清晨匆匆离去的。记得当初有朋友告知这个噩耗时,我竟无言以对。只觉得鼻子发酸,泪水悄然垂落。昌姓黎,名侠峰。“昌”是梧州乃至两广粤剧界对他老人家的尊称。提起昌的身世,那真是苦不堪言。祖父年轻时被卖“猪仔”到了南洋;父亲落脚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靠挖煤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昌小小的年纪已目睹了一幕幕的人间惨剧:哥哥因割橡胶而摔伤致死;母亲生病无钱延医,含恨而终;两个孱弱的小妹妹相继送给别人做了童养媳。十岁那年,昌也难逃厄运,一纸犹如卖身契的“师约”,使他从此踏入苦难的

  • 标签: 粤剧 马来西亚 梧州市 童养媳 文艺工作者 吉隆坡
  • 简介:一大早,憨就来到村委会,绷着脸对村长说:“大军,你干脆把我送进敬老院吧!”大军莫名其妙:“憨,您有儿有女的,干嘛要去敬老院?要去也得大成哥送。”

  • 标签: 敬老院 村委会 村长
  • 简介:曾经在台湾被称作"义士",一个特殊年代具有特定意义的称谓。对于二来说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遭遇;对于我们家族来说,这是一团迷雾。从小我就没有见过二。只在一张颜色发黄的老照片上,见过他戴着礼帽的尊容,那是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的宝贵留念。照片上的二,眉清目秀,够得上几分英俊。当然,其时我还没有出世。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记得家父说过二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去了。

  • 标签: 台湾 抗美援朝 国民党 义士 马氏家族 保家卫国
  • 简介:我又得去找唐了,那或许就是我身上偶发的病.很多年前的夜晚,在矿区通往四野山村的土路上,我带着黑狗一次次找过唐.我拎着摇摇晃晃的矿灯,不时照向掏黄鳝、看西瓜、捉青蛙的村人,也不问路,闷着头跟着黑狗跑,就会在这个村的稻草垛、那个村的晒稻场找到唐.那时的唐一定是喝醉了,躺在那儿跟天上的星星说话,像是跟它们很熟似的。

  • 标签: 电影 稻草
  • 简介:一九四一年五月底,我和王任(巴人)同志由廖承志同志的派遣,从香港赴新加坡工作,直至同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翌年一月底日军围攻新加坡之际,我们才在敌机轰炸下依依惜别。每当回忆这一段忧患与共的经历时,常使我满怀崇敬而又悲痛的心情,深切悼念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折磨、含冤病逝的王任同志。一九四一年一月初,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

  • 标签: 王任叔 战争爆发 国民党反动派 九四 新加坡港 《鲁迅全集》
  • 简介:社团是个好社团,有钱,活跃性高,人员常年待命,就是不说相声。那你叫相声社干嘛,你不如叫活动室。自序进入写作这个领域纯属偶然。当时是男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网络平台,希望我可以日常写一写,看一看,应该很有趣。我看了很多天,看了很多人写的很多文章,写了第一篇。之后慢慢被人喜欢,慢慢认识朋友,出了第一本书。但这不算是开始创作,或者是第一次创作。学生时期的作文和日记应该是伊始,当然也和很多作者一样,学生时期在某个青少年文学比赛上,获得特等奖,奠定了我创作的基础。

  • 标签: 连载 青少年文学 网络平台 男朋友 活跃性 活动室
  • 简介:是父亲的大弟,他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和痛苦,伴着贫穷和病魔,默默无闻地走完了七十个寒暑春秋,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深爱他的儿女和亲人,离开了他朝朝暮暮割舍不下的土地和村庄,永远地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生前的许多往事永远存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朦胧记事的那一年,瞎的头上身上都生了脓疮。那时没好法子治,就算能治。也没钱。瞎的上面有两个哥哥。四张嘴的一户人家就瞎的母亲三奶奶一个人持着,日子过得拮据,吃了上顿没下顿,三奶奶也就无力顾及瞎的死活,任他终日躺在草铺上。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