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时代。《舜典》之“”产生于祭祀过程,“”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排斥主体之情,“”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调。

  • 标签: 诗言志 宗教情感 净化 祭祀
  • 简介:朱自清是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著名的学者。如果说《背影》、《荷塘月色》是他创作的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那么,与两篇佳作名声相当的他的学术著作自然非《诗辨》莫属。前者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者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作为学者的朱自清是与《诗辨》一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标签: 诗言志 朱自清 中国文学批评史 《荷塘月色》 学术著作 现代文学史
  • 简介:《尚书·尧典》“诗”,其内容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这是“诗”观念的最早孕育。《左传》“诗以言志”,当指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赋诗”或“称诗”,这是“诗”观念在诗歌接受领域的发展。荀子提出的“诗是其也”,不仅规范了诗“”的内容,而且确认了诗是“”的文体,这是“诗”观念在先秦时期的初步完型。

  • 标签: 诗言志 诗以言志 孕育完型
  • 简介:《诗辨》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文学批评论文集。共收《诗》、《比兴》、《诗教》、《正变》四篇论文,研究了“诗”“比兴”“诗教”“正变”四条诗论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此书是朱先生学术生涯中影响很大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吴周文在《朱自清论》一文中评价说:“《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比兴“诗教“正变’四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

  • 标签: “诗言志” 朱自清 治学 “诗教” “比兴” 文学批评
  • 简介:诗人必须用“美”来感染人、陶冶人、震撼人和征服人。抒情美则是诗的本质特征。诗人不能没有感情,就如同江河不能没有水,大气中不能没有氧一样。感情对于诗,则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草木,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作为诗人的郭沫若,不但感情丰富,而且时时刻刻在追求美,创造美,集中美和放大美,一曲充满雄伟奔放激情的《女神》,开辟了一代抒情美的诗

  • 标签: 思风 《女神》 诗歌创作 《诗品》 自然天成 诗歌作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0
  • 简介:本文认为,“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成为《诗》的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诗”到《周礼·春官》的六种“乐语”、“六诗”、《毛诗大序》的“六义”这一对“”方法的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诗”说的发展。

  • 标签: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
  • 简介:谈论“抒情”这种基础性的话题,穷精竭力地身陷概念化的陷阱之中无疑是危险的。我既反对将它诉诸神秘主义的灵丽,也无意于对抒情下定义,这必须结合个体的写作经验才能稍稍使它的面目清晰化、具象化。“抒情”的构词法所担保的表意本身就不能使人满足,因为它并不直接意指着作为文体范式的“抒情诗”,抑或是一种“单纯的抒情结构”.

  • 标签: 抒情诗 神秘主义 写作经验 抒情结构 概念化 下定义
  • 简介:伐木者与《大风雪歌》火墙烤焦了性急,踱步也踩不出路来。窗外,软鹅毛的大雪如蒙住瞳仁的白翳,晚烟无声无息地融进雪景。森林淡淡一抹,也白蒙蒙地打寒噤啊。再沏一遍茶吧,再来一巡酒吧。伐木

  • 标签: 北方抒情
  • 简介:<正>本文想借意象化抒情和事件化抒情这样的概念来指认现代汉语诗歌的走向,当然,这不是诗歌惟一的一种走向,诗歌的发展是个性化、多元化的,极端了讲,真正有价值的诗歌都是个性化的,有多少个有价值的诗人就应该有多少种诗歌发展的多元方向,所以这里指认的只能说是诗歌发展的一种有意义的趋势,甚至可以说是我带着某种先入之见阅读出来的理想化的诗歌发展趋势。

  • 标签: 意象化 诗歌形式 汉语诗歌 抒情方式 新诗发展 何其芳
  • 简介:在享有辽宁绿都之称的清原县,距县城西南约二公里的山谷里,有一条源自长白山余脉林海之中的小河,它的名字叫浑河,浑河的下游因两岸秋天漫山红叶似火,故称红河。红河峡谷山峦叠嶂,奇峰

  • 标签: 峡谷 漂流运动 长白山 清原县 浑河 两岸
  • 简介:《红岩》是准集体化创作的典范,其产生的过程始终没有离开"有关部门"的干预和批评意见。作者罗广斌、杨益是原重庆国民党监狱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的幸存者,出狱后向上级党组织递

  • 标签: 革命抒情
  • 简介:竹凿孔为笛,进飞的音符直抒胸臆,拄地为杖,成为盲者问路的眼睛,也挑水担山,随追梦的人栉风沐雨,也虚怀向远掏空内心,于岁月的河流之,上使出撑篙的力气,撑一段波翻浪涌的航程,布满情节的一生,尽说枯荣,一肚子直肠子的话,播向朝天大路,曾让板桥老先生,读得老泪纵横。

  • 标签: 组诗 抒情 直抒胸臆
  • 简介:<正>艺术实践是美学理论的“物化形态”,美学理论是艺术实践的“观念形态”,二者形态各异,但又互为表里。从实践上讲,中国的古代艺术是以“诗”为主,“诗中有画”;西方的古代艺术是以“画”为主,“画中有诗”。从理论上讲,中国的古代美学以“”说”开端,发展为“意境论”;西方的古代美学以“摹仿说”开端,发展为“典型论”。前者从抒发主观的意志开始,最终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后者从再现个别的物象开始,最终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出发,共同完善了古代美学的和谐理想。“摹仿”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仿制,它是西方以再现为主的古典主义艺术所不容通避的理论问题。“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

  • 标签: 典型论 古典主义 个性与共性 物化形态 现实世界 意志
  • 简介:在莫笔下,吃的场面屡见不鲜。在《透明的红萝卜》的开头部分,生产队长正是一边咬着手里的高粱面饼子,一边去敲出工钟的。吃,在这里比一天内的任何一种工作都要来得早。是吃——而不是钟声——召唤着劳动的人群,并提醒着劳动的必要性。只是到队长的吃的活动终了之时,钟声才敲响,并且,吃的活动的余绪仍然长时间地延宕,比钟声的余响还要来得更悠长些。莫特别地写到队长的吃的活动结束时的情形:

  • 标签: 莫言 延宕 召唤 开头 活动 劳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02
  • 简介:即《诗经》中诗在燕享之礼中本是固定的,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三燕享之礼中诗乐发挥作用的机制原理和春秋时期礼仪中乐章之义的失落

  • 标签: 学渊源 形成机制 春秋时期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