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在街边,弟弟和他约的人说了几句话,然后掏出一柄锋利的水果刀,无声无息地插进了那人的小腹。被捅的人进了医院,弟弟则被呼啸而来的警车无情地带走。当晚,家里乱了套。想,要说,豆蔻年华,为爱的权利抗争,本来是再"自我"不过的事情,可是,再怎么,也不该用刀捅人家的,伤的是别人,伤心的却是自家的亲人。

  • 标签: 荣荣 爱的权利 人说 不知道 给你 活着
  • 简介: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女诗人的诗脱胎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朦胧诗,秉承了朦胧诗抒写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精神;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诗歌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的元素;21世纪之后的经常以日常生活入诗。的诗体认细腻、语言浅显而思致深邃、富含哲理。总体格调为清新、明朗、达观。

  • 标签: 荣荣
  • 简介:男女的战争如果只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那么再硝烟弥漫,也只是演习。但如果多出一个女人,又再多出一个男人,这场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实战,不可能再被斡旋了。创伤是皮肉的,也是精神的。有时看上去毛发未损,其实却肝胆俱裂。

  • 标签: 男人 研究生 女学生 老师 女生 啤酒
  • 简介:二牛同志曾长期在驻藏部队工作,他所属的通讯团队又常常在雪域的牧场、林区与边寨间换防,因而得以全方位地游移于西藏高原的圣山神湖之侧,融合于藏族父老乡亲之中。也正是这段难忘的经历奠定了二牛牢固而久远的西藏情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二牛同志转业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但做为精神家园的西藏,仍时时刻刻魂牵梦绕着这位高原老兵。这里选发的部分诗作,无疑是其素朴而又珍贵的边塞情怀的真诚坦露。

  • 标签: 九十年代 精神家园 边塞情 藏族 西藏高原 通讯
  • 简介:一天,因为个子小而坐在第一排的我,正起劲地喊叫着"啊——哦——欧——"时,老师忽然对我说:"啊呀,这个同学,你再叫一声‘啊——’。"我又大张嘴巴叫了一声"啊——"。"啊呀,啊呀,你的牙齿,蛀得一塌糊涂。赶快叫你爸爸妈妈带你去看医生。最好一下课就去。真是蛀得一塌糊涂。"

  • 标签: 老师 得一 同学
  • 简介:对于平伯老问学做人、生平事迹的研究,王浞华先生可谓得天独厚,其父王伯祥与章元善、叶圣陶、顾颉刚、平伯并称“姑苏五老”,王伯老居长。王浞华少年时起就游走于诸前辈中间,了解先贤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掌故故事,其中犹与平老交游唱和最多,故王浞华撰写的忆文章亲切、具体、真实、感人。《红学才子平伯》一书是先生继《平伯的后半生》后的又一部倾情之作。

  • 标签: 俞平伯 才子 红学 生平事迹 王伯祥 叶圣陶
  • 简介:说实话,我居住的这座莲花小城这几年的变化越来越大了,特别是绿化地带的扩张,几乎扩张到了每一幢楼宇的墙根处,曾经无人问津的那些“空地”、“闲地”慢慢地均被绿色与花卉所吞噬,就更别说湖岸桥傍了,整个一座小城,倒像是一个天然大氧吧,难怪人们都说小城是一座生态宜居城市,此话真的一点不假。

  • 标签: 宜居城市 小城 居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三 来知德以反对为卦综释《彖传》诸卦说,由此又见为反对卦变说以释《彖》辞者,然为反对卦变说以释《彖传》者

  • 标签: 俞琰卦 卦变 变说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然为反对卦变说以释《彖传》者,卦变之说由《泰》、 《否》二卦《彖》辞,(11)琰自谓其以反对卦变释《彖传》刚柔上下与来说

  • 标签: 俞琰卦 卦变 变说
  • 简介:1947年10月11日上午10时,颂华先生在苏州呕血病逝,享年仅55虚岁,因突然仙逝,他甚至连一句遗言也没留下。家是太仓城内的名门望族。父亲棣云是我国电报业的先驱者,丈人钱菊人曾在河北、北京出仕。长兄凤宾为医学博士,曾任中华医学会会长;胞妹庆棠被誉之为"成人教育的先驱,民众教育的保姆"。颂华1893年出生,原名垚,又名庆尧,笔名澹庐。颂华的叔父因不幸儿媳双亡,无继承香火者,故由他的父亲作主,过继给其叔父懿兹公。

  • 标签: 俞颂华 瞿秋白 张东荪 胡愈之 俞庆棠 十月革命
  • 简介:第一部分:1938年6月21日至9月8日一九三八年六月廿一日晴热廿二日夏至。下午,侍父至孙琢良处配眼镜,以前所御被窃去矣。

  • 标签: 俞平伯 日记 文学评论 现代文学
  • 简介:1993年9月,我到德清县城关中心学校分校——城东中学任教。这所学校与平伯有很深的渊缘,一是中心学校的校牌是由平伯先生题写的,二是城东中学就坐落在他的祖居地城关南埭圩。南埭圩的鹊喜楼是他曾祖父樾的诞生地,樾的自述诗曾写道:"乌巾山下旧居家,鹊喜楼头静不哗",乌巾山就是现在的乌牛山。教学之余,我常

  • 标签: 俞平伯 昆曲艺术 叶圣陶 牡丹亭 北京昆曲 知识分子
  • 简介:天津市津南区的葛沽镇,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古镇,历史上被誉为“华北八大名镇”之一。据方志记载,在北宋时期,葛沽一带就已形成陆地,地势高低起伏,处处可见塘泊沟渠。及至明代永乐年间,葛沽镇规模初成。此镇地处海河下游南岸,从海河流出三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蜿蜒淌过其间,当地人唤做“水流三带”。

  • 标签: 解密 北宋时期 津南区 天津市
  • 简介:一张家堡以张姓为主,张姓是个大家族。张氏家族除过东巷的六老太爷,下来就数柏辈分高了。一村老少,见了柏都叫爷,柏爷。三祥爹早年在云阳镇给安吴商号做掌柜,解放后还乡归田,一回村,走到城门口,遇到赶牛车下地的柏,拱手叫声柏爷,恭恭敬敬地三躬其身。那年柏才三十多岁,三祥爹快五十了,

  • 标签: 张家堡 云阳镇 安吴 东巷 大队部 渠口
  • 简介:库麦给我讲她的故事。天近黄昏,一朵云像白棉花一样就挂在瞭望林火的木架上,成群的蝴蝶飞来,在每一棵草上闪动如花。还有猫,狗,三十二只鸡和一窝兔子,都热闹了土场子。屋门口的那棵痒痒树于无风中摇,是黑压压的蚁队上下爬移,时不时团结成一疙瘩便掉下来。“它们都是我剪的,”库麦说,“我上子午岭的时候,拉泡屎都不会来个苍蝇。我用纸剪了它们。”在陕西西北角的山区,曾经出现过许多民间剪纸艺人,库麦是最著名的。每个人都是为着某一种事业降生在了世上,这我已深信不疑,比如李昌镐对于围棋,奥本海默对于原子弹,罗纳尔多

  • 标签: 库麦荣
  • 简介:作为晚清最著名的经学家之一,樾以戏曲作品为学术研究对象,并将之作为学术研究的载体,是一个富有特殊意义的文学史、戏曲史现象.从完成杂剧《老圆》到创作传奇《骊山传》和《梓潼传》,其间跨度有二十余年.从借助杂剧为自我写心到通过传奇宣讲学术,传达知识,樾对于戏曲文体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身份的转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樾非常重视戏曲的教化功能,不再拘泥“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传统认知,还将之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赋予其传播知识、宣讲学术的使命.两部传奇戏曲因之而成为学术研究的载体之一.樾有关戏曲的诸多话语和创作实践体现了一位经学家的文体认知,同时也是文化转型时期文体之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晚清文体革命的观念走向亦已端倪可见.

  • 标签: 俞樾 经学思维 晚清戏曲
  • 简介:1997年11月,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平伯全集》,然而,所收作品并不全面,其中平伯的一册《秋荔亭日记》就未收入《全集》中。

  • 标签: 俞平伯 日记 文艺出版社 解读 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