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国际汉语师资供求矛盾是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国际汉语师资的供求均衡问题,包括总量均衡、质量均衡和流动性均衡。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当前国际汉语师资供求存在三个层面的失衡,一是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存在大量“岗位空缺”的失衡,二是国内市场上供过于求,呈现“供给相对过剩”的失衡,三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之间存在对接不畅的流动性失衡。为解决三大失衡,文章从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培育和完善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市场,增强国内对对外汉语师资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二是加强国外本土化师资的培养培训,提高国外汉语师资的供给能力;三是加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联动,实现国际汉语师资的自由、高效流动等。

  • 标签: 国际汉语师资 供求矛盾 失衡 对策
  • 简介:满族萨满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满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科尔沁博与满族萨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通过对科尔沁博与满族萨满祭祀、神职人员以及跳神治病等方面的比较,可发现科尔沁博与满族萨满各自都保留着其原始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同时,科尔沁博与满族萨满同为萨满,但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它们的地区性和民族性等诸多方面。

  • 标签: 科尔沁博 满族萨满教 祭祀
  • 简介:2013年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建院60周年纪念。为此,我刊从2013年第2期(总第50期)开始刊载一系列名家学术论文,以及关于华文教育、汉语教学的笔谈。本期刊载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教授的笔谈《真诚协同,携手创新,开辟华合作新局面》,我刊顾问白乐桑先生等人的论文《法国汉语评估及教学划时代的飞跃——论2013法国外语高考改革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巨大推动》,新加坡华文教学专家陈之权博士的论文《新加坡华文教学新方向——“乐学善用”的实施思考》,我刊编委吴伟平教授的论文《关于语用为纲理念在教师培训中如何落实的探讨》,以飨读者。

  • 标签: 协同 真诚 创新 合作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学术论文
  • 简介:前期罗兰·巴尔特关注符号的科学性、系统性,后期他重新审视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称符号学应该攻击西方文明的象征系统和语义系统,以非理性的文解构意义、科学、理性等同体物。然而,巴尔特不自觉地采取了理性的分析法以操作文。我们不无反讽地看到巴尔特不断肯定自己所否定的,一边高呼自己放弃了前期的二元论,一边不停地使用二元论进行分析;一边反对命名,一边不断地进行命名,在自己的理论中,执著地运用前期结构主义方法。

  • 标签: 理性 非理性 命名 分类
  • 简介:文学欣赏是人内心的感知过程,所以在文学欣赏时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能力与动力。只有以读者本人为中心,具备文学接受的心理结构,才能从文学欣赏中感受到愉悦的心情,提高审美情趣。

  • 标签: 文学接受 心理结构 分析
  • 简介:匈牙利KCS双语职业高中不久前举行了汉语专业课开班发布会,汉语课程走进匈牙利高中课堂。实际上,由于学习汉语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年龄不断降低,眼下一些国家已经将汉语课程列入本国课程中。在泰国、菲律宾等国,一些学校的汉语课程设置已经从幼儿园直至高中,并且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教学体系。随着我国(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的国际地位也在逐渐提升。然而,许多华侨华人使用汉语的频率却在逐渐降低。

  • 标签: 高校 高等教育 留学生教育 华文教育
  • 简介:据缅甸曼德勒新世纪国际高级学校消息,日前,曼德勒新世纪幼稚园召开期末大会,总结一学期工作并探讨新型华文教育开展情况。幼稚园园长余波总结了本学期各项工作,他说:“中文(普通话)语言教学获得了家长一致好评和称赞。”

  • 标签: 高校 高等教育 留学生教育 华文教育
  • 简介:日前,由菲律宾华中心主持的“2012—2013年度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外派教师年终总结会”举行。菲律宾华中心主席颜长城,副主席黄端铭等各部负责人以及中国国侨办外派教师近150人与会。

  • 标签: 华文教育 教育学 教学管理 汉语 高校
  • 简介: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广东省侨办承办、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赞助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南粤文化行——_2013雅居乐海外华裔青年禅武文化体验班”于6月25日上午在广东禅武中心举行简单而隆重的开班典礼。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卢海斌、项目二部主任李晓梅,广东省侨办副主任郑建民等及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匈牙利、新加坡等国家的社团侨领和嘉宾出席。广东省侨办文化教育处处长汤泗昌主持开班典礼。

  • 标签: 高校 高等教育 华文教育 留学生教育
  • 简介:“在海外华文的教育中,文化这个元素太重要了”,澳大利亚最大的中文学校校长孙浩良在上海外滩老码头说起海外华文教育略显兴奋,语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因此,海外华文教育要特别重视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这个创办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的澳籍华裔学者此番与他新近创办的学生交响乐团,在上海市侨办的支持下,参加上海夏季音乐节,并献上一场精彩演出。

  • 标签: 高校 高等教育 留学生教育 华文教育
  • 简介:苏珊·桑塔格宣称其在开山之作《恩主》的写作中“力避自传性”,评论者也几乎都相信这是一部“反自传性”的虚构类小说。在桑塔格的日记《重生》中可以发现,《恩主》原来的标题为《希波赖特之梦》。“梦”作为母题在桑塔格的写作中被反复变形运用,既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折射出作家对其自我意识的坚持拷问。“冲破教堂之梦”是小说中主人公所做的第三个梦,其中隐藏大量的宗教符号,这与作家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相左。本文因循胡瑟尔将“梦”划在“象征”类型之下的研究路线,借助符号学的阐释方法,解码桑塔格在《恩主》中构建的“梦”艺术符号背后隐蔽的自我意识,旨在揭示象征系统之下的意识形态,以期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探讨桑塔格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以及作家的自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恩主》表面上“反自传性”地建构希波赖特之梦的符号,实际上却是艺术地再现作家的自性一一处于流散中的犹太性以及改宗下的宗教感。这种矫揉造作的写作策略实质就是日后令桑塔格扬名的“坎普”观,而在同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犹太裔作家,桑塔格走上一条折中主义的启蒙路线--犹太“灵知神话”成为她自我意识的“恩主”。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宗教符号 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