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的人常常注意到现代中国史坛主要被两大史学流派——史料学派和史观学派把持。史料学派忽视理论的重要性,于是竟形成一种史料丰富而史学贫乏的奇怪局面;史观学派则过分强调理论作用,习惯于用一种超历史的历史哲学代替具体的史学研究,看问题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从而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但是在这两个尖锐对立、各

  • 标签: 史学思想 史料学派 史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 史学理论 历史哲学
  • 简介:求真为中国史学之优良传统,历来为优秀史家所称道,陈寅恪先生在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深深令人折服。陈先生在治史基础上,强调对史料,尤其是原始史料的占有;在治史思维上,强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治史心态上,奉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治史视野上,提倡“民族本位论”和“吸收外来说”对举,尤重“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标签: 陈寅恪 治史 求真
  • 简介:陆键东先生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倾注的大量情感,贯穿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始终。如此巧妙地运用这种技巧,可能与作者的编剧工作经历不无关系。全书史料之翔实同样不逊于其他同类作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 标签: 陈寅恪 人物传记 戏剧手法
  • 简介:陈寅恪先生博览群书,被誉为“盖世奇才”,素有“活字典”“活辞书”之美誉。做一个“活字典”肯定不易,是死读书得不来的荣誉。因此,陈先生的读书风格,被后人奉为读书之“圣典”,值得借鉴和学习。

  • 标签: 陈寅恪 读书 博览群书 字典 学习
  • 简介: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文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文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而且陈寅恪的全部著作,都是对这一文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

  • 标签: 陈寅恪 文化取向 人格精神 恋旧情结 文化转型 人本主义
  • 简介:钱文忠先生在南京讲学,解白居易名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为古伊朗语,应是绿松石之意,一时网上有许多回应文字,有些质疑钱文忠的看法。有些搜罗史料更为全面,大意是此说并不新鲜,古人多有索解。谢泳先生注意到,这些质疑钱文的观点,没有引述陈寅恪对“瑟瑟”一词的理解。

  • 标签: 陈寅恪 钱文 白居易 绿松石 质疑
  • 简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包括研究生),但又不限于学生,助教、教员、

  • 标签: 陈寅恪 大师 二三十年代 教师职称 主要职责 教学对象
  • 简介:世上的盲人难以计数。但盲人有两种,一种是双眼肓了,心也盲了,就那样被动地活在一片黑暗里,将自己的生命当作一盏油灯。由别人去点燃,也由别人去吹灭,或者就让它自燃自灭,反正眼里无光,心里也没有了一丝亮光。

  • 标签: 教师 教育工作者 教学管理 教育事业
  • 简介:陈寅恪在研治中国中古史时,尤其是在分析武周政权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时提出了“文化阶级”的概念。剖析“文化阶级”这个概念,对于了解传统史学向现代转型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文章在陈寅恪著作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阶级”的提出背景、使用状况和重大意义。

  • 标签: 陈寅恪 文化阶级 历史哲学
  • 简介:<正>进入九十年代,学术思想界出现前所未有的景观。往好处讲,是多元。往差处说,是迷乱。目前也很少有人去探寻关于现代学术界思想迷乱的症结。我想这个症结跟两个方面有关系,一个就是中国近三百年历史的大变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世界史的潮流、世界当代的潮流。从中国的近代史变局来讲,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传统(简单地讲就是人文精神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到了近现代已经逐渐转而为技术的优势、功利的主导,也就是说具有价值意义的古代文化传统基本上失落了,打断了。从“五四”的时期的“看不起中国文化”,到了现在的“看不到中国文化”,我认为一直在发生、在进行之中的最大转变,最

  • 标签: 陈寅恪 理性化 中国文化传统 九十年代 “启蒙” 合理化
  • 简介: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化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曲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困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 标签: 陈寅恪 国学大师 传奇故事 学问 清化
  • 简介:一代文化宗师陈寅恪,晚年致力于为正统学人所不屑的女性题材研究。研究旨趣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似有令人费解之处。然而,当我们拨开扑朔迷离的云雾,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并了解了他的为人时,就不难发现,这既是他张扬独立自由精神的一种主观努力,也是他抒发胸臆的一种迂回曲折手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高贵可钦的学人品格。后世学人,当以大师为典范。

  • 标签: 陈寅恪 女性题材 学人品格 独立自由
  • 简介:王国维和陈寅恪同为清华三巨头之一,近代以来有名的史学家。他们在学问根底、学术品质、治学范围、中西学之态度、治史方法、治史材料、教学等各方面有相同之处和不尽相同之处,考察他们的为学对我们今天的做学问有很大启示意义。

  • 标签: 王国维 陈寅恪 为学比较
  • 简介:摘要: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求学德国之后,运用了自己在各自领域的所学所得,既教授课程,在西南联大这一北大的特殊历史阶段的教学历史及精神对于北大东语系的影响。本文进一步阐述了西南联大时期的陈寅恪

  • 标签: 陈寅恪 学科建设 北大建设影响
  • 简介:《韦庄〈秦妇吟〉校笺》是陈寅恪先生“以史证诗”释诗方法的代表名篇之一,文章一经问世就在学界掀起了《秦妇吟》研究之风潮。其中不乏学者对陈先生“颇疑‘杨震关’实为‘杨仆关’之讹写”的猜测提出质疑,认为这一猜测与实际地望和行程相矛盾。鉴于此,笔者试图回归《秦妇吟》长诗文本本身,并结合史料,从“秦妇”东奔的时间节点和路线行程两个角度出发来佐证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另外,笔者通过反复吟读《秦妇吟》一诗,较深地感受到这首长诗音韵之和谐、旋律之优美,而诗作诞生的当时,民间就广有流传,并被制为幛子悬挂,作者则被呼为“秦妇吟秀才”,与被称为“长恨歌主”的白居易并称佳话。一首诗歌竟能够产生如此深广的影响,笔者大胆猜测《秦妇吟》或作为歌诗被歌者广为传唱,遂逐渐风靡于民间。

  • 标签: 秦妇吟 杨震关 地望行程 歌诗
  • 简介:1白先生很喜欢旅行,如果几个月不去哪儿转转,就浑身不舒服。一个明朗的夏日,白先生收拾好手提箱,带上雨伞,赶往火车站。这一次,他要去箱子山。火车上空荡荡的,白先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他放好行李,看了会儿沿路的风景,困意渐渐袭来。白先生打起了盹儿——这是一个漫长的盹儿。等他醒来后,目光所及便尽是高耸幽密的山

  • 标签: 去哪儿 竹斗笠 戴青 我自己 野苹果 地方会
  • 简介:佛经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陈寅恪是从对《西游记》中人物、情节的考证人手的。鲁迅与胡适都注意到《西游记》与佛经文学的关系。鲁迅认为:"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至于《西游记》中具体的人物,鲁迅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当来自中

  • 标签: 西游记 佛经文学 长篇小说 鲁迅 孙悟空 陈寅恪
  • 简介:这是个夜空很黑很黑的晚上(4月7日),雨滴窗棂,冷气袭人。下晚自习后,我很意外地收到老爸发来的一条短信,他用一些凝重的文字告诉我:周海婴先生于当日凌晨在北京逝世,我的心一下子沉重、悲凉起来。周海婴先生与我素味平生,仅仅有过的一面之交,是09年获得“第一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一等奖”的证书上,留存着周海婴先生的亲笔签名。

  • 标签: 周海婴 晚自习 一等奖 文学奖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