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的人常常注意到现代中国史坛主要被两大史学流派——史料学派和史观学派把持。史料学派忽视理论的重要性,于是竟形成一种史料丰富而史学贫乏的奇怪局面;史观学派则过分强调理论作用,习惯于用一种超历史的历史哲学代替具体的史学研究,看问题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从而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但是在这两个尖锐对立、各

  • 标签: 史学思想 史料学派 史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 史学理论 历史哲学
  • 简介:陈寅恪不仅提出了"敦煌学"的学术概念,而且在敦煌学的草创时期,熟练运用敦煌发现的新材料研究了许多新问题,包括对隋唐政治史、佛教史、文学史和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发前人未发之覆,成为其时学术潮流的引领者。陈寅恪引用时人所说敦煌是我国学术之伤心史,并非限于指外国人掠夺石室宝藏,更在于强调我国学术研究之落伍。陈寅恪的敦煌学研究方法与成就,对于当今敦煌学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陈寅恪 敦煌学 学术潮流
  • 简介:在中山大学,我们深深感受到陈寅恪先生的气氛,正如范景中先生在西子湖畔的"深深地渗透着"潘天寿先生影响的中国美术学院,深深地"感受到"潘天寿先生的"气氛".1范景中先生说:"潘天寿先生的许多思想在今天特别值得强调".今天,我们也感到陈寅恪先生关于中国"艺术史学"和"学术独立"的思想,特别值得强调.

  • 标签: 陈寅恪 “艺术史学” 中国 艺术思想 人文科学 学科建设
  • 简介:提出并论证陈寅恪先生有18首诗作是在成都所作,并对这18首诗作的内容进行了归类介绍;此外,还对陈寅恪先生作为诗人、著名学者的人品、学识进行了简要评价

  • 标签: 陈寅恪 在成都的诗作 散论
  • 简介:陈寅恪(1890~1969),祖籍江西义宁。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是晚清戊戌维新时惟一支持变法的地方主官,后被慈禧赐死。父亲陈三立,号散原,是近代著名诗人,宋诗派的巨擘,著有

  • 标签: 陈寅恪 文学史研究 研究方法 中国 治学理念 文学评论
  • 简介:求真为中国史学之优良传统,历来为优秀史家所称道,陈寅恪先生在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深深令人折服。陈先生在治史基础上,强调对史料,尤其是原始史料的占有;在治史思维上,强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治史心态上,奉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治史视野上,提倡“民族本位论”和“吸收外来说”对举,尤重“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标签: 陈寅恪 治史 求真
  • 简介:陈寅恪《书信集·致刘铭恕》说:“近年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伎,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这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重要转折的自我说明。他所谓“新材料”,乃指“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新方法”,即“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即《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中所使用的“以诗证史”之“新法”。陈寅恪将自己的《柳如是别传》称作是史学上新的“实验”,从社会风俗史变迁的视角,辨析了“三百年前南北社会风气歧异之点”,“发三百年未发之覆”。这一试验与转变,是与国际史学界对心态史、心智史和妇女史的关注同步发生的。

  • 标签: 陈寅恪 以诗证史 现代史学史 史学方法论
  • 简介:<正>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毕生坚持学术著述,直至晚年仍孜孜不倦。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只简要介绍他论及的考据方法,以及考据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这是根据个人学习体会整理而戚,一管之见不足以窥全豹,误解更属

  • 标签: 陈寅恪 历史学家 史料价值 学术思想 考据学 陈先生
  • 简介:“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见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其所依托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 标签: 陈寅恪 清明 古人 顾准 社会制度 儒家学说
  • 简介:陆键东先生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倾注的大量情感,贯穿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始终。如此巧妙地运用这种技巧,可能与作者的编剧工作经历不无关系。全书史料之翔实同样不逊于其他同类作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 标签: 陈寅恪 人物传记 戏剧手法
  • 简介:陈寅恪先生在上世纪50—40年代曾就出版其着作事,多次致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这些书信所述的范围涉及其着作的撰写体例和出版事宜等,从中具见陈先生的学术个性,是研究陈先生学术和出版史的珍贵资料。

  • 标签: 陈寅恪书信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陈寅恪著作
  • 简介:1998年,多卷本《吴宓日记》发表。吴宓先生1919年3月日记,披露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之“至情”说。陈寅恪先生诗学中,强调“古典”为旧籍出处,“今典”为当时事实。《吴宓日记》之新资料,使寅恪先生《诗集》中若干与《牡丹亭》及汤显祖相关的“古典”豁然通解。

  • 标签: 《牡丹亭》 陈寅恪 杜丽娘 至情 《吴宓日记》 新资料
  • 简介:陈寅恪先生博览群书,被誉为“盖世奇才”,素有“活字典”“活辞书”之美誉。做一个“活字典”肯定不易,是死读书得不来的荣誉。因此,陈先生的读书风格,被后人奉为读书之“圣典”,值得借鉴和学习。

  • 标签: 陈寅恪 读书 博览群书 字典 学习
  • 简介:陈寅恪晚年,双目视力变得极弱,几近失明。授课之余,他的读书方式只能是“听书”。执教岭南大学时,陈寅恪遇见了助教黄营。她是一位勤奋且任劳任怨的女子,曾受过多年严格的古文训练。一年夏天,陈寅恪病了一场,请历史系的学生为他到学校图书馆借来一些弹词小说。

  • 标签: 陈寅恪 学校图书馆 读书方式 弹词小说 历史系 岭南
  • 简介: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之后,当时一般舆论均认为王氏此举乃为殉前清君主而发.独陈寅恪以相知之深,申以"殉文化"的高论.……

  • 标签: 三纲纪 先生思路 意志试
  • 简介: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文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文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而且陈寅恪的全部著作,都是对这一文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

  • 标签: 陈寅恪 文化取向 人格精神 恋旧情结 文化转型 人本主义
  • 简介:一、唐稚松一位台湾朋友要我代寻一册唐稚松的诗集《桃蹊诗存》,我很快为他觅得。此书2005年作家出版社曾印过,我估计是自费印刷,所以不常见。最早版本为1995年6月自印本,大十六开,装订简陋。唐稚松是西南联大哲学系学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计算机软件专家,中科院院士。桃蹊是他的笔名。宗璞有一篇散文曾提到他在美国访问王浩的情景,说当时唐稚松也在座。

  • 标签: 陈寅恪 《桃蹊诗存》 作家出版社 计算机软件 中科院院士 西南联大
  • 简介:钱文忠先生在南京讲学,解白居易名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为古伊朗语,应是绿松石之意,一时网上有许多回应文字,有些质疑钱文忠的看法。有些搜罗史料更为全面,大意是此说并不新鲜,古人多有索解。谢泳先生注意到,这些质疑钱文的观点,没有引述陈寅恪对“瑟瑟”一词的理解。

  • 标签: 陈寅恪 钱文 白居易 绿松石 质疑
  • 简介: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素以学识渊博驰名中外。他盛赞陈寅恪说:“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人之同于吾言。寅

  • 标签: 陈寅恪 清华大学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