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老子老子(约前571-前471)。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但其身世没有定论。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老子的身世有三种说法:

  • 标签: 《老子》 中国哲学 《史记》 哲学家 创始人 司马迁
  • 简介:老子在宇宙、人生、政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灵魂。它强调人们做人要坚守自己的本性,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都能处于和谐统一状态。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应遵循的总规律,道具有自身的规律,同时又时刻掌控着宇宙万物的兴衰,“道法自然”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立论基础。“无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同样可以用于治国之道。

  • 标签: 老子 无为 治国理念
  • 简介:老子中经》亦称《太上老君中经》,又名《珠宫玉历》,是一部专述养生修炼之法的早期道教经典,其中详述道教存思服气之法、存想天地人身的一切诸神,也兼及内视、辟谷、按摩、服食、符策、医药等方术。《老子中经》被收入《道藏》第839册,《云笈七签》卷18至19全文刊载。此外,敦煌写卷P.3784v亦为《老子中经》残本。其成书时间的确定对道教思想发展研究以及道教历史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值得再度探讨。

  • 标签: 《老子中经》 服饰 成书时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自己的政治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总结下来就是通过统治者向道的回归而实现无欲无为,进而带动人民回归,实现人民的自化,实现人民自然。这一政治理论最终落实而形成的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同样体现着回归的情节,这里回归的便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乡土性。这对于自然、乡土的回归对于我们现代社会颇具指导意义。

  • 标签: 老子 小国寡民 回归情结 现代价值
  • 简介:老子教育思想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构成,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近年来,学于结构论方法、价值观方法、比较论方法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社会功能、特殊性展开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为深化本论题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然而,整体性研究的缺失在已有研究成果体现中进一步凸显出来.深化老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必须坚持世界眼光、民族特色和整体思维,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老子教育思想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内在关联,进而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现代性意义与方法论.

  • 标签: 老子教育思想 内容体系 社会功能 特殊性
  • 简介:以黄道周诗文内容为材料,从认识论、言与意的关系、出世与入世、生死观四个方面探讨了老子哲学思想对明末大儒黄道周的影响.

  • 标签: 黄道周 清静 言与意 出世与入世 生死观
  • 简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发展。其中,老子的德育思想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渗透老子德育思想,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及品质道德水平。文章主要就老子德育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开展分析与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老子德育思想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老子学说有三:宇宙论、人生论和政治论。而五千言之旨,则在教导为政者何以求得社会之和谐。老子和谐思想之哲学基础在其宇宙论,其历史渊源则可远溯史伯与《尚书·尧典》。老子五千言教导为政者唯有修身方能担当治理天下之大任。为政者在治国理民时,需抱一守静、保持素朴、节制嗜欲,去满、塞兑、闭门、挫锐,无为、无事、不欲以静,大公无私、心系百姓、与物无争、利万物而甘居卑下,重身轻物、知足知止,守雌、守弱、处下,平等对待百姓,不可与民众对立,恶兵而谦下。如此,方能求得“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和“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理想的和谐社会。

  • 标签: 先秦哲学 道家思想 老子 社会和谐
  • 简介:"虚"是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然而各家对"虚"的理解有大量不妥之处,最典型的就是《淮南子》对"无为"的理解。与其说它解释的是"无为",倒不如说是"为而不争",《孙子兵法》也没完整地表达出来"虚"的不同意义。在梳理这些理论的过程中,应当回到《道德经》,结合《周易·坤卦》,从"极"的角度来理解,并且由此可以建立一个对"虚""坤""无为"的理解的层级体系。

  • 标签: 虚的层级 《老子》 《孙子》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