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结直肠(CRC)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为CRC患者带来了新选择。现阶段免疫治疗获益人群仅局限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CRC群体,现有免疫治疗中,无论是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抗单药使用还是联合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免疫点抑制剂联合用药,对于微卫星稳定(MSS)CRC群体均无明显疗效。结合唾液酸免疫球蛋白型凝集素-15(Siglec-15)正常情况下仅在某些髓样细胞上表达,但在人类癌细胞和肿瘤浸润性髓样细胞表达广泛上调。最新研究显示,Siglec-15有望成为当前免疫治疗肿瘤患者的全新靶点,可为抗PD-L1治疗无效的MSS型CRC患者带来免疫治疗新希望。本文旨在阐述Siglec-15自身在肿瘤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及CRC免疫治疗的研究近况,对Siglec-15在CRC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CRC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结肠直肠肿瘤 结合唾液酸免疫球蛋白型凝集素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腹腔镜直肠根治术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择期行腹腔镜直肠根治术老年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5):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S组)和单纯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术毕行PCIA,S组镇痛泵配方:右旋氯胺酮1.44 mg/kg、舒芬太尼1.05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0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恢复进食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共剔除10例患者,其中4例中转开腹手术,3例中途退出研究,3例手术时间超过4 h。最终S组和C组各50例完成试验。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时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用量为(64±9)μg,低于C组的(95±12)μg(P<0.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1±0.2)d,早于C组的(1.6±0.5)d(P<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0.4)d,早于C组的(1.8±0.6)d(P<0.001);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2.5±0.6)d,早于C组的(3.1±0.7)d(P<0.001)。S组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4.0%、2.0%和0,均低于C组16.0%、10.0%和8.0%(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噩梦、谵妄等精神症状。结论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根治手术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舒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右旋氯胺酮 自控静脉镇痛 腹腔镜 直肠癌 早期康复质量
  • 简介:摘要评估亚太结直肠筛查(APCS)评分系统联合定量法便潜血在结直肠肿瘤筛查的价值。选择2017年8月至 2019 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拟接受肠镜检查的受试者1 420例,男695例,女725例,年龄50~75岁,所有入组病例在行结肠镜检查前行APCS评分和定量便潜血检测(QFIT),比较APCS评分和QFIT各组中结直肠肿瘤检出率,以评价联合检测法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效能。本研究共纳入分析1 420例研究对象,其中 APCS评分中危组847例(59.7%),高危组573例(40.4%),共检出结直肠26例(1.8%),进展期腺瘤196例(13.8%),非进展期腺瘤395例(27.8%);APCS 评分与QFIT联合检测可分为4组[高危组(HR)QFIT阳性G1、高危组QFIT阴性G2、中危组(MR)QFIT阳性G3、中危组QFIT阴性G4],对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4.3%、16.4%、55.0%和9.8%,APCS评分高危组QFIT阳性组进展期肿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HR和QFIT阳性是进一步结肠镜检查的指标,MR且QFIT阴性组可暂缓肠镜,继续年度QFIT随访。总之,APCS评分联合QFIT用于结直肠肿瘤筛查,可减少不必要的肠镜检查,提高肠镜依从性和筛查效能,在结直肠肿瘤初筛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亚太结直肠癌筛查评分 便潜血检测
  • 作者: 李冬冬 张晴晴 武云龙 申朔豪 房辉 朱玥璐 张海增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18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北京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的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性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1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93例、女49例,年龄24~81岁,中位无病生存期53.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55.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淋巴结转移状态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与患者无病生存期有关联;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患者总生存期有关联。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3 cm(HR=4.406,95%CI:1.619~12.006)、淋巴结转移状态阳性(HR=4.102,95%CI:1.461~11.513)以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4 cm(HR=18.171,95%CI:2.357~140.073)患者的无病生存期短;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3 cm(HR=8.573,95%CI:1.630~45.099)和淋巴结转移状态阳性(HR=4.721,95%CI:1.068~20.860)患者总生存期短。结论直肠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及近似完全缓解患者总体预后较好;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淋巴结转移状态及瘢痕/病灶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 标签: 直肠肿瘤 新辅助放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循环肿瘤DNA (ctDNA)与肿瘤组织DNA检测晚期结直肠患者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的一致性,同时探索影响两者一致性的因素。方法纳入 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晚期结直肠患者165例,收集患者的ctDNA及组织基因检测结果、临床病理信息、治疗情况等。分析ctDNA与肿瘤检测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的一致性及影响因素。结果165例晚期结直肠患者[中位年龄61(28~84)岁,男102例,女63例]均接受了血浆ctDNA检测,ctDNA中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27.30%、2.42%、6.06%及9.70%。其中128例患者接受过组织基因检测,组织中KRAS、NRAS、BRAF、PIK3CA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0.47%、2.34%、7.03%及3.13%。血浆ctDNA与组织DNA检测KRAS/NRAS/RAF/PIK3CA基因突变的总体一致率为62.50 %(Kappa=0.200,P=0.023)。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未治组以及肝转移组中基因检测的一致性较高[OR 95%CI为0.206(0.043~0.985),P=0.048],而肺转移组中的一致性较低。结论血浆ctDNA与组织DNA检测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存在一定的差异,抗肿瘤治疗以及肿瘤转移部位可能是影响不一致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循环肿瘤DNA 基因突变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1(XRCC1)基因多态性对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辅助化疗的Ⅲ期结直肠患者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18例R0切除术后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辅助化疗的Ⅲ期结直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5例,女93例,年龄18~78岁。留取患者的外周血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用来进行XRCC1多态性基因分型及XRCC1基因的mRNA表达分析。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基因型和预后的相关性,通过χ²检验分析方法探讨基因型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218例结直肠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9(0.3~7.3)年,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4.4年,中位总生存期(OS)为5.5年。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的分布频率为:GG基因型占62.4%(136/218),GA型占33.0%(72/218),AA型占4.6%(10/21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1,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905)。后续的分析将GA和AA型患者合并,GG基因型和GA/AA基因型患者的DFS[M(95%CI)]分别为5.2(4.5~5.9)年和3.8(3.2~4.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943,P=0.008)。两种基因型患者的OS[M(95%CI)]分别为6.0(5.3~6.7)年和4.5(3.9~5.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538,P=0.010)。GA/AA基因型患者的PBMC中XRCC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为3.8±0.6,高于GG型患者的2.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0,P<0.001)。结论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可能通过介导XRCC1基因mRNA的表达,从而影响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辅助化疗的结直肠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1基因 多态性 预后
  • 简介:摘要饮酒不但可以损伤上消化道,也可导致结直肠病变。本文报道2例酒精相关性结直肠炎的病理特点及其与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等的鉴别诊断,旨在提高病理医师对此病变的重视并作出正确诊断。

  • 标签: 结肠炎 直肠炎 酒精 病理
  • 简介:摘要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的思考与探索,总结、发明了一系列关于结直肠治疗的手术术式,其中一些术式,如Miles术、Dixon术、Hartmann术一直沿用至今,堪称经典。结直肠外科术式的发展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减状手术、根治性手术、扩大根治性手术和肿瘤功能外科阶段。主要包括了手术入路、肠段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程度、消化道重建以及标本取出这五个要素。只有充分了解术式构成的五大要素,从中寻求变量,才能取得创新,从而造福患者。该文将结合医学及外科的发展过程,浅谈结直肠外科术式的演变历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客观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标签: 结直肠外科手术 术式 发展史
  • 简介:摘要帽状息肉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大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患者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H. pylori)达到症状缓解和息肉消失,少部分可通过5-氨基水杨酸、类固醇、甲硝唑、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治疗好转。也有报道经内镜切除及外科手术获得好转,但复发率较高。本文报道1例帽状息肉病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初始被误诊为管状腺瘤,经内镜下切除后复发,最后经多学科讨论诊断帽状息肉病,通过根除H. pylori治愈,希望通过本例加强临床医师对帽状息肉病的认识。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腹泻 帽状息肉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并发肠梗阻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09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住院行剖宫产术分娩并发术后肠梗阻的500例患者为病例组,以与病例组同一日行剖宫产术的术后未发生肠梗阻的500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孕期合并症、血常规及生化指标、与手术相关因素等资料,比较肠梗阻患者和非肠梗阻患者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00例剖宫产术后肠梗阻患者的年龄为(33.3±4.2)岁,500例剖宫产术后未发生肠梗阻患者的年龄为(31.6±3.9)岁。肠梗阻患者孕期合并症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肠梗阻患者(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贫血[OR值(95%CI)为5.318(1.522~18.580),P=0.009]、术后低蛋白[OR值(95%CI)为0.376(0.143~0.993),P=0.048]、术中出血量≥500 ml[OR值(95%CI)为3.085(1.551~6.136),P=0.001]、术中粘连[OR值(95%CI)为2.856(1.285~6.347),P=0.010]是剖宫产术后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术中应用防粘连药物[OR值(95%CI)为0.322(0.158~0.654),P=0.002]为剖宫产术后肠梗阻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贫血及低蛋白的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风险增加。

  • 标签: 剖宫产术 肠梗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患者男,33岁,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为意外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并行手术切除。随后再次意外发现左侧肾上腺2个占位,手术切除较大占位。随访过程中发现左肾上腺未切除占位增长快速。仔细追问病史,患者生长速度加快时间早,14岁后身高无增加,终身高偏矮(165 cm),提示存在性早熟可能性大,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可能。患者病程中血压不高,完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孕酮、17α羟孕酮、中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基因检测等检查最终明确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陷症的诊断。在肾上腺意外瘤患者中,需警惕不典型CAH的可能。对于CAH相关肾上腺占位,无需手术,予糖皮质激素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控制肿瘤生长。此外,男性CAH患者易合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需评估患者性腺轴功能及阴囊B超,以便及时干预。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步伐日益加快,当前大部分的教师在授课不断对教学理念进行调整,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激发教学主体的学习兴趣,让“后进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成文今天本篇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后进生的转化是当前全国最为重视的问题。

  • 标签: 小学 信息技术 "后进生" 成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94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PCI 心血管不良事件 护理
  • 简介:摘要涉及前庭系统的外科治疗包括损害前庭功能的顽固性眩晕手术、累及前庭系统的内耳手术以及前庭系统肿瘤手术等。这些手术常会导致该侧前庭功能减弱甚至丧失,或原有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如果术后未进行规范的干预治疗,患者易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或长时间的视物晃动和(或)平衡不稳等症状。通过使用促进前庭代偿的药物以及规范的无创性前庭康复训练,能够尽快消除症状,缩短前庭代偿的时程,并有利于快速建立稳定的前庭代偿,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重视与前庭系统相关外科治疗后系统而规范的前庭康复。

  • 标签: 前庭疾病 耳外科手术 眩晕 前庭代偿 康复
  • 简介:摘要功能性肠梗阻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国内鲜有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出现功能性肠梗阻的患者。该患者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正确识别该类型的肠梗阻有助于及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

  • 标签: 功能性肠梗阻 回肠造口术 还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同期行肾移植和肠道膀胱扩大术患者出现高钾血症的营养管理过程。排除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出血、感染、高钾饮食摄入等因素,该患者持续高血钾与新膀胱处的回肠吸收尿液中的钾有关,坚持低钾饮食并加强尿液排出后血钾逐渐恢复正常。该病例出现高钾血症的原因少见,也提醒临床医师肠代膀胱的电解质紊乱发生风险。

  • 标签: 肾移植 肠道膀胱扩大术 高钾血症 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系统性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结果:康复训练后,实验组Lysholm评分、屈伸肌比(H/Q值)明显好于对照组,p

  • 标签: 等速肌力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