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勉县,即汉代的沔阳县,因其位于沔水(即汉水)之北,故名“沔阳”。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其出屯汉中,即实驻沔阳。其死后,“遗命葬汉中定军山”。由今勉县渡汉水,南行十里,即到定军山西北脚下的诸葛亮墓地,人称“武侯墓”。勉县武侯祠为全国奉祀诸葛亮最早建修的专祠,较四川成都武侯祠早建约五十年。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裴松之“注

  • 标签: 诸葛亮北伐 唐碑 勉县武侯祠 六出祁山 山南西道节度使 武侯墓
  • 简介:结体,又称结字、间架结构。是指书写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法度要求来书,把点画有机地组合成合乎人们欣赏和视觉美感的字。正如有人说点画犹如砖瓦,而结字就如同建造房屋的梁柱置立。梁柱加工得再好,如果置立不得法,不稳当坚实,骨架先已歪斜,那么即便外表装饰得再华丽,这房子也是不中看更不中用的。所以说结构和用笔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 标签: 间架结构 连载 审美情趣 视觉美感 相互依存
  • 简介:谈及笔法特点,我们自然会想到用笔。所谓用笔,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充分发挥毛笔性能而书写出来的点画形态,通常也称之为笔法。用笔是构成书法作品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同时它也是我们衡量书写者对法帖掌握得好与不好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字体便有不同的用笔要求。

  • 标签: 用笔特点 连载 书法作品 笔法 书写
  • 简介:说到学习篆书,小篆是不可绕开的学习内容之一。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它可以简单分为秦小篆、汉篆与清篆,当然其他朝代也有小篆的出现,比如唐代李阳冰小篆等,但比起前三种少之甚少。现在我们主要说说汉篆。提到汉代篆书,首先谈到的就是《袁安》《袁敞》了。

  • 标签: 学习内容 文字发展 秦小篆 李阳冰 篆书
  • 简介:在金石学与篆隶书艺复兴的历史境遇下,阮元适时提出“南北书派论”,从中原书风的分派与流变揭示了南北书风不同的成因及特征等,形成了客观、公允的书法艺术史观,在观念上动摇了“二王”独尊的书法传统,为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包世臣对“派”书法的阐扬,深化了书坛尊的意识。在康有为的总结与建构下,形成了书法载体的“碑学—帖学”论,旗帜鲜明的“尊”,从而使得派书法大盛于书坛。

  • 标签: 篆隶复兴 南北书派论 邓石如 包世臣 康有为
  • 简介:《礼器》刻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原存于孔庙同文门下,1979年移至孔庙东庑,现存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

  • 标签: 《礼器碑》 陈列馆 曲阜市 孔庙 碑刻
  • 简介:我读小学的母校建在一座庙里.三四十个娃儿,分两个年级,挤在一间厢房,老师姓许,我读师范后才知道那叫“复式教学”。

  • 标签: 复式教学 母校 小学 老师 师范
  • 简介:我是一名猎人,已经准备好鸟枪,开始杀戮了。我发现一棵大树上有5只鸟,3只在鸟窝里,2只却在窝外的树枝上。我端起鸟枪,瞄准树枝上的一只鸟扣动扳机,只听见“砰”的一声,一只鸟快速向下坠落……。我得赶快捡起卖到鸟店去,那可是几张毛爷爷呀!我在心中盘算着。4只鸟惊讶地望着在地上挣扎的伤鸟,刚才还活蹦乱跳的“鸟”如今奄奄一息。鸟们肯定会屈服于我的鸟枪下,我得意地想。

  • 标签: 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帛上的文字。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与“帖”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 标签: 汉字书法 书法风格 文字
  • 简介:《乙瑛》刻立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六月,现存山东省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无额,无题,所以后人著录时,有不同的称法。《集古录》作“鲁相置孔子庙卒史”,《隶释》作“孔庙置守宙百石孔觫”,《金石录补》作“司徒吴雄等奏孔子庙置卒史”,等等。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较为恰当。

  • 标签: 《乙瑛碑》 《集古录》 《隶释》 陈列馆 曲阜市 山东省
  • 简介:大凡古代刻有文字的石头,人们在习惯上都通称之为碑刻。如汉代的《张迁》、唐代的《多宝塔》。还有秦代的刻石、汉代的摩崖、六朝时的墓志,等等,人们也称之为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上尖下方呈圭形,高2.42米,厚0.12米,两面均有铭文,首有题额和画像,阳额旁阴刻走形青龙,蹲形白虎,碑阴额阴刻朱雀,刀法简练,线条流畅。

  • 标签: 璜碑 鲜于璜
  • 简介:一秋日旷野,天高云也高。倘若站在原野之上,一眼望向远方,方圆数里甚至更远之处,视野甚少被什么斩断。除了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墓碑。久远或崭新的墓碑或立或卧,黑黝黝地堆在人间。有些墓碑经历了多年的风吹雨打日晒尘磨,已经陈旧或破碎,面上的刻字残缺不全、模糊不清,已经无人知晓它的归属。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金刚镇,在北碚缙云山嘉陵江畔,建于康熙年间,因附近有小煤矿。当年称“镇”,今至惟余一荒芜小村,近于废墟。青石板路,处处苔痕,两侧老屋,破败不堪,藤蔓侵入,已无一室可居住;处处张贴警示标志,估计常有人猎奇,怀旧探访。山溪碎石凌乱,老树顺势而长,遮天蔽日,下则盘根错节,山水冲刷,尽显猖獗狰狞。四下俱寂,唯三五人聚于一破旧茶馆门前低语。抗战时期,学人文士南来,传翁文灏、章伯钧、顾颉刚、翦伯赞、吴宓、梁漱溟、老舍等曾在此居住。遥想当年一时之盛,亦因民国最艰苦的抗战,诸贤无不以复兴为志,讵料日后或屈死于内乱,或列之为异端。盘桓片刻,口渴无水,未敢求茶,遂离去。

  • 标签: 警示标志 抗战时期 嘉陵江 缙云山 小煤矿
  • 简介:《爨宝子》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于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1961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此通高183厘米,宽68厘米,厚21厘米,砂石质地。碑额15字;碑文13行,每行30字,共计388字;尾附题名52字。均为正书。

  • 标签: 爨宝子 曲靖 国务院 墓碑 将军 东晋
  • 简介:集安市麻线河右岸河滩上出土了一通高句丽时期的石碑,花岗岩石质,碑身呈扁长方形,残高173厘米,宽60.6~66.5厘米,厚12.5~21厘米,下部有榫头,是典型的圭形。石碑的正面阴刻碑文,汉字隶书,共10行,自右向左竖书,前9行每行为22字,最后一行为20字,原文共218字,最初辨识156字,现可识读173字。碑文记载了邹牟王开创基业,高句丽诸王继胤相承和好太王统治的情况。同时记载了为高句丽王陵守墓烟户制度、相关法令。立碑的年代应在好太王时期。

  • 标签: 集安 新发现 高句丽碑
  • 简介:大火是在深夜燃起的。火借助风势,越烧越旺,整个家具厂陷入一片火海,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住在厂里的24名工人及家属,此时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谁也不知灾难来临,生命危在旦夕。

  • 标签: 中等教育 素质教育 课外阅读 火灾 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