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旨在建构“普世诗学”。为此,厄尔·迈纳探讨了建构“普世诗学”的通约和原则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普世诗学”的建构既是西方比较文学发展的结果,也是西方全球化进程中“普世主义”、“世界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全球化的进程,文化冲突的加剧和诗学民族主义情结的滋长,“普世诗学”的建构虽然面临语言、诠释等困难,但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普世诗学”终将建立。虽然厄尔·迈纳最终未能建构一个清晰的“普世诗学”体系,但是,比较诗学研究的普世性目标是不容置疑的。

  • 标签: 比较诗学 普世诗学 全球化 跨文化比较
  • 简介:顾炎武在诗学中则用了,顾炎武强调不必人人为诗,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人书十八》

  • 标签: 学史意义 诗学史 顾炎武诗
  • 简介:1519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一部有关理想社会的游记体小说《乌托邦》,尽管后来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心血来潮的遐想,但是乌托邦作为文学创作传统在西方得到了延续。至于中国的乌托邦文学.张隆溪认为:“在陶渊明之后。传统中国文学写桃源的诗文虽然很多,却少有人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进一步发挥其寓意……由此看来,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一种乌托邦的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的文学传统。”如果从理想社会的细致描写上来看。的确如此,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部分作家对精神原乡的构想无疑丰富了文学中乌托邦现象的思考。沈从文的《边城》即是一个典型文本。

  • 标签: 《乌托邦》 《边城》 乌托邦文学 诗学 想象 理想社会
  • 简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学,在北宋诗坛独树一帜,影响甚巨。自它形成之日始,特别是自吕本中撰《江西宗派图》提出“江西宗派”之后,便引起了诗评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就其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纷纷发表评论,或褒或贬,见仁见智。这些评论尽管只是局部性的,但无疑已经开启了北宋以降对江西诗学的全面反思,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唐宋诗之争”,为后世的诗学理论建树与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北宋 江西诗学 黄庭坚 反思
  • 简介:爱伦·坡诗学是爱伦·坡留给文艺界的一笔遗产,也是西方爱伦·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爱伦·坡的文艺思想的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从寂寂到崛起、从关注其美学思想到研究其小说理论、从探讨其单篇作品到研究其作品整体和系统思想的历程。

  • 标签: 爱伦·坡 诗学 研究 西方
  • 简介:在品评古今五言诗作的过程中,钟嵘的诗学思想受其古今观念的影响较为明显.在诗学批评方法上,钟嵘采用溯源析流的方法对古今作家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为具体而完整的阐释.而在对诗歌特征和审美标准的认识上,无论是“吟咏性情”的观点,还是“直寻”的提法乃至是“贵奇”的风格主张,都有反对拟古的本意在其中,但同时钟嵘又能在其古今兼顾的思路下对当时文坛过于求新的弊病予以严厉的批评.钟嵘这一古今观念在其对具有古今倾向的作家之品第中有更为直观的体现.

  • 标签: 钟嵘 古今观念 诗学思想
  • 简介:关于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与阐释焦虑、文化殖民和语言殖民、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问题,(二) 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评对文本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解读是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方和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的揭示

  • 标签: 后殖民话语 政治诗学 文化政治
  • 简介:王夫之作为有着深厚诗学理论造诣的大儒,其诗学创作论存在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主要体现在情景关系的内外性问题和艺术想象的合法性问题两个方面。作为儒家诗学集大成的形态,船山诗学进一步凸显了儒家诗学天然存在的缺陷。

  • 标签: 王夫之诗学 创作论 矛盾
  • 简介: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美学著作.它虽然不是文艺理论专著,但却蕴涵着丰富的诗学思想.本文试图从诗学的角度对思想中"虚静"心理的论述进行诗学阐释,探讨"虚静"心理在文艺创作中的特征、意义和重要作用.

  • 标签: 《庄子》 艺创作 诗学阐释
  • 简介:言意论是玄学对魏晋诗学影响最为直接的一个理论范畴,因此既是哲学范畴,也是诗学范畴。作为哲学范畴,贯穿于整个玄学体系建构与义理表达过程的辩证思维之逻辑起点;作为诗学范畴,又贯穿于整个文学文本形成过程与审美形态构成的辩证思维之逻辑起点。无论是作为哲学范畴抑或诗学范畴,言意论号眭情论都有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二者都建立在玄学本体论基础上,在文化生成上具有哲学关联性;二者在理论内涵与外延上互相叠合,在理论生成上具有意义的包蕴性;以性情为审美内质,以言意为审美表达,在二者合力的作用下,促进了魏晋诗学向哲理化、精美化、意象化的转变,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两汉的诗学审美,因此在审美形态上又构成逻辑关系上的共生性。

  • 标签: 魏晋玄学 言意论 性情论 诗学关系
  • 简介:形式主义的“前景化”是指文学作品中对标准语言的背离而产生的艺术效果,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从知识不同而产生的“前景化”和语言使用方面的“前景化”两个方面,阐释了“前景化”诗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作用,认为文学译者应以“前景化”诗学为指导,一方面尽量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敏锐地发现原文使用的“前景化”手法,另一方面要不遗余力,努力在译文中复制原文的“前景化”效果,实现这一效果在译文中的对等。

  • 标签: 前景化 文学翻译 启示
  • 简介:钱谦益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士大夫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作为政治家,他有过变节的耻辱,亦有反清复明的义举,作为诗人,他是明末清初“领袖两朝”的文坛领袖,并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本文从他一贯充满矛盾的思想(主要是儒学)分析在此背景下的诗学,以及其思想和诗学对其做出的降清、复明等政治抉择的影响。

  • 标签: 钱谦益 思想 诗学 政治
  • 简介: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体现的是一种新历史观,强调的是审美阐释和文化阐释的辩证综合.文化诗学方法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研究提供了特殊性和可能性.本文即尝试运用这一方法对京派和海派文字给以新的观照和解读.

  • 标签: 文化诗学 京派 海派 审美 文化
  • 简介:相对于艾略特和奥登等人对穆旦的影响而言,英国诗人、诗评家威廉.燕卜逊对于年轻诗人穆旦的诗学塑造更为直接而持久,尤其是他提出的一系列诗学观念有力地支持了穆旦诗歌文本的成长。本文将回顾威廉.燕卜逊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诗学传播史,分析其诗歌主张即以含混为诗歌的特质尤其是写作"未解决的冲突"诗歌等,并阐明这些观念在穆旦诗歌文本中的表现。

  • 标签: 威廉·燕卜逊 含混 未解决的冲突
  • 简介:“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正是对后者的反拨。如果说审美诗学是“现代性”语境的研究方法,那么文化诗学无疑属于后现代语境。文化诗学这一研究路径的出现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三大转向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最有代表性地体现了这种转向。在操作层面上,迄今为止,我们所说的文化诗学大体有三种研究模式:“主体——文化心理研究模式”、“语境化综合研究模式”、“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研究模式”。

  • 标签: 文化诗学 审美诗学 憎恨学派
  • 简介: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在诗歌创作发生论上,十分注重自然界景物的变化对诗人创作的触动和感发作用:在对诗歌文本的分析上,往往将一首诗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有机体,以人体各要素或动植物生长规律来喻说诗歌创作原理;在诗歌风格的品评上,大多以自然风物或各种自然情境来描述性地勾画诗歌风格。并由于崇尚自然的观念而形成了以自然清丽为工的批评传统。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批评与“自然”之间的不解之缘.

  • 标签: 诗学 自然 感物 譬喻
  • 简介:印度梵语诗学在中国学界的译介还不到一个世纪。由于语言的问题,中国学界只有极少数人从事梵语诗学的翻译和介绍。迄今为止,这种翻译介绍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伴随对梵语诗学的译介,一些学者开始了对梵语诗学的系统研究或专题研究,有的学者还进行中印、印西诗学比较研究。这使梵语诗学在中国学界逐渐受到关注。还有两住学者利用梵语诗学进行文本阐释。

  • 标签: 梵语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
  • 简介:我国公安队伍的建设已经进入“公安精神”文化建设的阶段,不少省份的公安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提出了本地的“公安精神”。精神是一个哲学和文化学范畴内的问题,考察“公安精神”必须以哲学和文化学的宏观视角为切入点。“公安精神”外在表现为公安民警的群体人格,从内在来讲又是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

  • 标签: 文化 精神 “公安精神”
  • 简介:孔子诗学接受话语中的人文观主要体现在孔子将诗(文学)引入到"立人"的社会系统中,建构人的成长,健全完善人的人格,进而由实现和谐和美的人向和谐和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服务,因此,他的诗学接受话语主要围绕"诗教"这个中心而展开,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诗学接受话语,这对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接受目的,对建构和谐社会目标,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孔子 外诗学接受话语 人文情结 现代意义
  • 简介: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时期提出的两个著名的口号。今天,虽然时代已完全不同,但民主与科学依然是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共产党员不可没有民主精神,也不可没有科学精神;否则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就不能带领群众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奋进,甚至会把好事办糟。

  • 标签: 卷第 少数服从多数 步鑫生 敢闯 厂长负责制 平等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