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7 个结果
  • 简介:欧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从狭义上讲,是指一部分在内战后流亡海外的青年俄罗斯自由派知识分子的观点体系。其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关于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广阔空间——欧亚的社会文化特殊性的理念,而欧亚的主体则是俄罗斯。这一特殊性在上述思潮的纲领性文件中(1927)指出,“尽管它(欧亚)的统治者总是努力模仿西方,作为帝国的俄罗斯也同样是一种在欧洲和亚洲都找不到一个类似者的独特的构造”。

  • 标签: 西伯利亚 洛夫 文化特殊性 纲领性文件 俄罗斯 政治现象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在莫斯科保卫战前夕,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南方苏军遭到德军的“合围”。本来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是,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痛骂朱可夫“胡说八道”,一怒之下,他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

  • 标签: 华西列夫斯基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家领导人 朱可夫 总参谋长 斯大林
  • 简介: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举行了新议会的选举。以日里诺夫斯基为首的自由民主党在参加国家杜马(下院)半数席位竞选的13个党团中名列前茅,获得了22.79%的选票,在整个国家杜马中占有70个席位,成为议会中仅次于"俄罗斯选择"的第二大党。日里诺夫斯基随之脱颖而出,成了俄罗斯政坛上引人注意的人物。日里诺夫斯基其人日里诺夫斯基出生在世袭的法律工作者家庭,他本人先后在莫斯科大学附属的亚非学院和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夜校部毕业。他以此引为自豪。他说:"世

  • 标签: 俄罗斯人 自由民主 莫斯科大学 国家杜马 政党 法律工作者
  • 简介:<正>尼古拉·加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是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最杰出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最接近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1828年7月24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牧师家庭。他小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成绩突出。父亲的书房成了他的乐园,他读了那里收藏的普希金、莱蒙托夫、乔治·桑、狄更斯等人的作品,以及其它各种书籍,受到了启蒙教育。1844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进萨拉托夫教会中学学习。在中学期间,他从《祖国纪事》杂志上读到赫尔岑、别林斯基的著作,很快地接受了他们的思想,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 标签: 车尔尼雪夫斯基 封建农奴制度 空想社会主义者 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主义者 政治思想
  • 简介:车尔尼雪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进步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都为反对沙俄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样,他在美学领域中对传统的唯心主义美学也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提出的“美就是生活”的著名论断,是对截至黑格尔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他的著名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和其他美学著作中,他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应用到了艺术范围,表现了革命的唯物主义倾向,留下了宝贵的美学遗产。

  • 标签: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思想 哲学基础
  • 简介: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两党暂停论战,双方试图通过两党会谈的途径来寻求缓和两党、两国的关系,但却在这个关键时候发生了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对中国内政公然干涉的挑衅性言论。这引起中方的强烈反应,使得中共对苏共的方针政策也发生了逆转,从而导致双方莫斯科会谈无果而终,论战硝烟再起,最终使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走向破裂。

  • 标签: 马利诺夫斯基事件 中苏关系 会谈 论战
  • 简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活动家、保加利亚人民的领袖中国人民熟悉和敬仰的格奥尔基·季洛夫,不仅在于他在举世闻名的莱比锡审判中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焚烧德国国会大厦以嫁祸于共产党的阴谋,而且在于他对中国革命斗争,特别是对中国抗日战争深切同情和支持。格·季洛夫于1882年6月18日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从15岁起参加革命活动。1923年他领导保加利亚人民发动九月武装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此后,他就活跃

  • 标签: 季米特洛夫 共产国际 中国人民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 中国革命
  • 简介: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波兰前总统、“欧洲之友”基金会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率“欧洲之友”基金会代表团一行4人于2010年9月13—21日访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交流协会会长周铁农,中联部部长王家瑞,

  • 标签: 基金会 前总统 委员会 欧洲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波兰
  • 简介:共产国际的政策在1935年七大实现转变后,于贯彻执行过程中也发生了曲折变化。二战爆发前后,共产国际仍是坚持七大确定的反法西斯方针。从1939年9月中旬到苏德战争爆发,共产国际政策迅速逆转,在对待战争问题上注重抨击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季洛夫直接推动了共产国际及各国共产党向错误立场的转变,给许多国家,尤其欧洲各国共产党造成重大损失。法国沦陷后,共产国际的立场开始强调反对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季洛夫领导共产国际较迅速地修正方针,回归反法西斯政策,为推动建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重大贡献。

  • 标签: 共产国际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季米特洛夫 斯大林 国际共运
  • 简介:就像高原不能离开雪山一样,论及中国现代诗绝不能绕开洛夫。这句话出自诗歌评论家龙彼德之口,几经传诵后,现在成了对洛夫一生诗歌贡献的最好注脚。没有夸饰,也无用夸饰,洛夫是担当得起的。在他半个世纪与诗为伴的人生中,早年即以作品中诡异多变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而被誉为“诗魔”,之后又以乡愁诗作的杰出成就与余光中分享诗坛“双子星座”的美誉。晚年自台湾移居加拿大后,诗心不辍,

  • 标签: 洛夫 乡愁诗 华文诗歌 余光中 加拿大 魔幻现实主义
  • 简介: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形成、国共合作抗战实现后,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洛夫在莫斯科对中共统一战线工作继续进行了较多论述、指导和帮助,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出过重要政策指示和建议,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实践运用。季洛夫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期维持和发展看作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将其置于共产国际当时关于中国政治问题的首要地位。他多次预估到国民党内的反共投降危险,提出的诸多政策性看法和建议对中共采取正确应对策略,回击国民党内部反共投降派,维护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大局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历史紧要关头,他力避抗战统一战线破裂,中共对其意见和建议择善而施,对维系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季洛夫在莫斯科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性建议和指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标签: 季米特洛夫 共产国际 中国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简介:由于在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实施了土地私有化改革,因此,已被长期搁置的农业改革问题又重新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重新认识以前关于“农业问题”的那些观点显得越来越必要。

  • 标签: 农业改革 俄国 梗概 私有化改革 苏联时期 农业问题
  • 简介:1981年11月,一名身居华沙条约组织高层核心要害部位的军官——波兰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理查德·库克林斯基叛逃美国,这一事件引起当时波兰政府和苏联政府的极大震惊。1984年,波兰军事法庭对库克林斯基进行缺席审判,剥夺了他的公民权,没收财产,并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东欧剧变后,波兰军事法庭于lop年,又重新审理了这个案子,宣布库克林斯基的行为是出于波兰的崇高利益,恢复了他的国籍和军衔。去年4月,库克林斯基作为特邀宾客重返波兰,一时间成为媒体炒作的新闻人物。新近出版的美国《读者文摘》披露了库克林斯基与美国间谍情报机关相勾结、向美国提供华约核心机密的内幕。与美国人勾朕库克林斯基生于1930年。1947

  • 标签: 军事管制 中情局 团结工会 波兰政府 总参谋部 苏联
  • 简介:<正>什么是法、它的本质何在?这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反映着不同阶级、不同时期人们对法的认识深度,而且往往也规定着整个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价值取向和着重点,加以法本来就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这个问题从来就是法学争论的焦点,这一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学研究也不例外。前苏联法学界经过长期的争论,逐渐形成了维辛斯基关于法的定义。苏共二十大以后,维氏定义受到严厉批判。维氏定义对我国法学

  • 标签: 社会关系 定义 法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法学 法律规范 法律关系
  • 简介:斯基是英国工党重要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也是多元主义的阐释考、费边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奠基者。他的学说在民国思想界尤其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深入研究拉斯基的学说与全面分析民国思想界的学人,有助于正确把握两者关系,理清民国时期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演变,从而深化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和历史的认识。

  • 标签: 拉斯基 民国 知识分子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借用托多洛夫的句法结构理论,通过对全篇文本进行命题、序列、叙事转化等方面的分析,探索在封建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不同角色扮演。丈夫"重色",常常"见色起心",导致不平衡状态的发生;妻子"执着"于依附丈夫的平衡状态。从而揭示出《聊斋志异·画皮》所折射出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夫妻不平等的地位及关系。

  • 标签: 托多洛夫 句法 命题 序列 叙事转化 画皮
  • 简介:在整合马克思和明斯基两种不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仅从金融根源解释大衰退的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伴随着美国经济的日益金融化和生产的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国内与国际根源、金融与实体根源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马克思对危机作出的解释至少在两方面超越了明斯基。第一,大衰退的结构性根源并不在美国金融部门而在全球化的生产系统之中并通过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资本积累的不平衡表现出来;第二,经济社会问题有其货币或金融根源并能够通过对货币金融体系的调控加以解决,这种传统观念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因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已经证明了传统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难以确保资本积累的平衡性。

  • 标签: 金融危机 全球性失衡 大衰退 马克思 明斯基
  • 简介:洛夫曾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并直接负责处理中国事务,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关系密切。中共对蒋方针在统战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三次重要转变:从最初的“反蒋抗日”转到“逼蒋抗日”,西安事变之初又短暂转向“除蒋抗日”,继而再转为“联蒋抗日”。季洛夫在其中发挥过重要影响。中共一方面积极参考了季洛夫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自身也大有创见。他在指导中共统战方面存在一定的左右偏向问题,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 标签: 季米特洛夫 共产国际 中国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简介:我不善舞,但有一位多才多艺的忘年朋友一陈德香。陈德香,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人,1948年当兵去台湾,后来在湖北宜昌买了房子,每年这里住几个月,台北住几个月,两岸来回地跑。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吹拉弹唱,各有一手。我有时会到他家里听他弹电子琴,看他夫人略施粉黛、跳台湾少数民族的山地舞,一招一式,优美而有节奏。

  • 标签: 牵手 湖北宜昌 文化程度 少数民族 长阳县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