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每个独立的企业或产鼎,都将是整个商业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节点;每一个散落而独立的企业节点,都将被吸进属于它的巨大商业黑洞中

  • 标签: 商业空间 黑洞 网络世界 企业 节点
  • 简介:基于三部门的人力资本驱动OLG模型,利用1995年~2016年、1998年~2015年两个时段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探讨人力资本积累中的投资流量效应与老龄化存量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存活率或预期寿命增加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当期和滞后期的私人人力资本投资的GDP占比或收入占比提高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当期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GDP占比或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滞后期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GDP占比或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说明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一面;公共人力资本投资效果具有滞后性,因而政府在决策时需有长远考虑;非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对我国经济向人力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有负作用,因而应慎用。

  • 标签: 人力资本 老龄化 经济增长 投资流量效应 老龄化存量效应 资本积累
  • 简介:为探讨区域房价的空间与时间扩散效应,本文综合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局部线性投影法得到全国范围及东、中、西部地区房价的空间脉冲响应函数,这恰是传统计量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无法实现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内,空间扩散效应(持续三个季度)与时间扩散效应(持续六个季度)同时存在,而在中、西部地区只存在时间扩散效应,分别持续五个季度与两个季度。与传统实证结果相比,在考虑了房价区域相关后,体现经济基本面的各变量对房价的影响在时间长度和大小程度上皆变弱。

  • 标签: 区域房价 时空扩散效应 局部线性投影
  • 简介:基于2014-2013年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科技创新的空间分布与创新溢出。研究发现,我国31省域的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明显的区域创新集聚现象,并且创新集聚状况逐渐强化,R&D经费投入、人力资本和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外商投资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具有空间溢出性,某区域的创新产出会溢出到邻近地区并对其创新产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科技创新 空间计量 空间集聚 溢出
  • 简介:探究买方势力对供应商利润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依托空间杜宾模型,通过分析近些年统计出来的医药制造行业和医疗行业数据,解决纵向关系中存在的特殊多对多交互作用,并比较下游行业对本地和其余地区上游行业平均直接效应、平均间接效应的大小.实证结果表明当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分别加入以地区医院总数衡量的买方势力时,回归结果仅存在较小差异;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均为负,表明本地买方势力不仅降低本地医药行业利润,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降低其佘地区医药行业利润,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直接效应绝对值显著大于间接效应,表明同一地区纵向产业链上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和经济联系更密切,下游行业对供应商纵向约束力更强.买方势力越大,上游医药行业拥有抗衡势力时自身利润增加,不拥有抗衡势力时自身利润减少.政府规制与利润负相关,进入壁垒、企业规模、市场需求增长率、人均GDP、产品差异化均与利润正相关.

  • 标签: 买方势力 卖方抗衡势力 利润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 简介:本文利用2009~2013年前十大股东中有机构持股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否也会对公司价值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上市公司属于同城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要大于异地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距离公司越近,公司价值则越高。这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时地理距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 标签: 机构投资者持股 空间效应 企业价值
  • 简介:在考虑区域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中国1991-2015年省际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各省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技术扩散效应,且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技术扩散效应为正,而贸易进口的国际技术扩散效应显著为负。建议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具有区域差异性,并继续鼓励和吸引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外资来华设立高层次的研发机构,优化技术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本结构。

  • 标签: 技术空间扩散 技术进步 空间面板模型
  • 简介:摘 要: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在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

  • 标签: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经济高质量发展
  • 简介:本文对2014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服务业集聚进行研究,采用莫兰指数对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并对各地区的集聚模式进行分类,通过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各变量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服务业在各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东部地区大多属于高值—高值集聚或者高值—低值集聚,西部地区多为低值—低值集聚或低值—高值集聚模式;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高新技术产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对服务业集聚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服务业集聚 空间计量 Moran’s I 集聚模式
  • 简介:本文研究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环境规制工具的空间异质效应,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阐述了环境规制工具差异所引致的环境技术创新及污染排放异质效应,并使用1999~2010年的省域面板数据从形式、强度及空间三个维度对环境规制工具的异质效应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市场的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比命令—控制式环境规制工具更能促进环境技术进步,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加强有利于环境技术创新,即“波特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基于市场的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通过直接效应及技术创新间接效应,能够实现比命令—控制式环境规制更低水平的污染排放;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对环境技术创新及最终污染排放具有空间异质效应.因此,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目标,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管理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环境规制创新.

  • 标签: 环境规制工具 空间异质效应 政府职能转变
  • 简介:近年来证券行业以创新为主题,新品种、新业务层出不穷。作为证券市场后台的登记结算体系。一方面在积极配合证券市场新业务的研发,另一方面也在抓紧时机进行着登记结算业务的创新。笔者恰好从事相关新业务的研发工作。现结合实际工作谈几点体会。

  • 标签: 创新 证券市场 研发工作 证券行业 结算体系 结算业务
  • 简介:高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战略性产业,其创新效率显著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引入废气废水排放量指标,对识别绿色创新效率区域差异和考察区域间空间溢出效应有重要意义.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和考虑非期望产出两种情况下的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对比,并利用空间Durbin模型分析区域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时的效率,但两种情况下的效率水平都偏低;省域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与直接效应相同的影响方向;不同解释变量对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作用的显著性不同.含有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创新效率考虑了环境因素和市场化因素的影响,测度结果更为科学与合理.

  • 标签: 高技术产业 绿色创新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非期望产出
  • 简介:本文构建了反映各区域不同产业产值变动与国家、区域自身以及其他区域碳强度动态关系的数理模型.研究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全局和局部动态累积碳减排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各区域第一产业产值增加降低碳强度的作用稍大于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发展对GDP的贡献要小于其对CO2排放量的影响:从即期效应看.西南区域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和第二产业产值减少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较大,南部沿海第三产业产值变动碳减排效应也较大,此区域对全国碳减排目标实现区域有较大动态累积作用:京津区域为短期内产业结构变动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区域,从累积效果看,西南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碳减排潜力较大。东部沿海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碳排放易受其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利影响.

  • 标签: 产业产值变动 碳减排 动态累积作用 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
  • 简介:采用2001年~2015年中国27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力流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经济密度、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后,相邻城市劳动力流入对本城市劳动力流入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相邻城市之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为此,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与相邻城市的互动,最大化本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避免造成效率损失,同时应提升本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 标签: 基础设施 劳动力流入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劳动力流入 交通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
  • 简介:摘要:在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语境下,针对旅游经济的环境发展外部特征和空间溢出特点的科学意义与缺乏,探讨我国旅游经济如何推动国家环境发展和揭示其空间溢出特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选择国家绿色发展全要素产出(GTFP)为中国国家环境发展能力的衡量性指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描述了城市尺度的GTFP空间格局和聚类问题;利用空间杜宾模式,揭示了旅游发展对绿色经济的作用和空间上溢影响。研究结果:①东、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GTFP年度平均呈现总体增长态势良好,但"中部塌陷"特点突出;在地市尺度的GTFP布局和城市发展版图之间存在着空间错位。②旅游经济具备良好的绿色发展效应,可以同时带动绿色科技效能和环保工艺提升,从而带动目的地本地GTFP提升。③旅游经济对GTFP水平具有不明显的正面空间溢出,而对绿色科技效能则存在着明显正面的溢出。④战略上应强化地域间旅游经济互动机制,建立旅游项目创新溢出机制,促进地方旅游项目和邻市行业分工与协调发展,建立中国旅游业深度参与的区域产业生态圈和城市综合体机制,以增加中国旅游发展过程对环境科技进步的空间溢出。

  • 标签: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旅游经济 空间杜宾模型
  • 简介:摘要:基于2002-2019年沿海11个省(市)数据,在测度海洋产业集聚以及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耦合协调度指数可以看出,沿海11个省(市)2003-2013年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好,处于轻度协调或中度协调,但是从2013年开始,耦合协调度就一路下滑,从轻度协调到轻度失调再到中度失调,甚至在2019年达到严重失调。再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沿海11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之间产生相互挤出效应

  • 标签: 海洋产业集聚 科技创新 经济增长 耦合协调度
  • 简介:为揭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以轻工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轻工业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出省际轻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再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衡量了各影响因素对轻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总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内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轻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联动性。在影响因素中,信息化、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对轻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扶持、城镇化、对外需求和对内需求对轻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 标签: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轻工业 金融扶持
  • 简介: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专业化集聚 多样化集聚 空间技术溢出 外部性 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