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在区域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天环坳陷2个构造单元之间。姬塬腹地勘探程度较低,对3和4+5沉积体系、沉积相和储层的展布、圈闭的成藏、油气富集规律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认识。该文以露头、岩心、测井曲线为基础,通过对区内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姬塬地区延长组长3和4+5油层主要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组成,并进一步分为2种亚相和5种微相。根据3和4+5的沉积微相的展布及演化规律可以得出研究区的沉积模式。

  • 标签: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沉积体系 姬塬地区
  • 简介:通过岩心分析及镜下观察等研究,认为郑庄油区长6油层储层岩石成分以长石砂岩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层物性以低孔、低—特低渗为主,储层展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该区的主要储集岩相。6油层浊沸石溶蚀作用比较发育,对改善储层物性起到关键性作用。

  • 标签: 长6油层组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郑庄油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文章依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三叠纪6期的沉积类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大路沟地区三叠纪6油层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缺前三角洲亚相;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6油层各微相经历了从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到混合载荷高弯度河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对6油层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砂岩储层分布和发育的最有利相带,也是今后勘探开发的方向。

  • 标签: 长6油层组 沉积相 沉积演化 大路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以岩心观察为基础,通过岩石学特征和原生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华池地区长6油层主要包括砂质碎屑流和浊流2种重力流沉积,但二者发育位置存在差异。其中.砂质碎屑流位于上游,浊流位于下游。砂质碎屑流和浊流在沉积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储层特征的差异,相对于浊流砂体.砂质碎屑流砂体成分成熟度更低,填隙物含量更低,储层物性更好和含油性更好。华池地区长6油层储层中填隙物类型主要为伊利石、钙质和绿泥石膜,砂质碎屑流砂体中伊利石和钙质含量较高,浊流砂体中绿泥石膜含量较高。华池地区长6油层纽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原生粒间孔和粒内溶孔.而且砂质碎屑流砂体的面孔率明显高于浊流砂体。砂质碎屑流砂体中长石含量较高。为溶蚀作用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基础.因此砂质碎屑流砂体中的粒内溶孔较浊流砂体发育,这是该砂体储层物性好于浊流砂体的重要原因。

  • 标签: 砂质碎屑流 浊流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双城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是横山地区主要的产油层。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相和孔隙结构研究,确定导致横山双城油区储层致密化的主要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原生孔隙的大量丧失和胶结物大量充填粒间残余孔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复杂的低孔、低渗储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划分出5个成岩相类型,对研究油气的分布与富集起到了辅助作用。

  • 标签: 长6油层组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横山双城油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62-1和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6油层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 标签: 储层非均质性 含油性 长6油层组 安塞油田
  • 简介:为了认识黏土矿物对油层低电阻率化的影响,以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为依据,对吴起地区长6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为附加导电作用,以网状伊/蒙混层矿物最强,是油层电阻率降低的关键因素;第二为对孔隙结构的改造,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电阻率降低,以伊利石最为明显;第三是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以绿泥石等为主。综合三者的作用大小和矿物含量,吴起地区黏土矿物对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此项研究可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存在机理和分布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

  • 标签: 低电阻率油层 黏土矿物 附加导电能力 束缚水饱和度 长61油层 吴起地区
  • 简介:华庆地区长6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要的油气储层和产层,方解石胶结物是导致储层致密的重要因素之一。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元素组分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方解石胶结物除常见的粒状胶结物和嵌晶式胶结物外,还存在较少泥微晶结构方解石。泥微晶结构方解石是同沉积的湖相内杂基;沉积期后形成的粒状和嵌晶式方解石胶结物具多种成因机制,其中在早成岩阶段A期沉淀的方解石胶结物与铝硅酸盐矿物和变质岩、岩浆岩岩屑的水化作用有关;铁方解石胶结物充填于原生孔隙的同时,还充填于骨架颗粒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中,其形成与有机酸对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蚀作用和黏土矿物的转化作用有关,为早成岩阶段B期沉淀作用的产物。大多数方解石、铁方解石的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负面影响。

  • 标签: 方解石 铁方解石 胶结物特征 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具有四周均发育三角洲沉积和多物源供给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应用储集砂岩薄片鉴定和骨架碎屑组分、重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类型的分析结果,结合沉积构造、古生物及砂岩分布三次趋势面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物源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认为:①8油层沉积期该区物源来自东北、西北及西南3个方向,以西北和东北为主物源方向,不同物源方向的砂体于研究区中部的半深湖区发生汇集;②不同方向物源区的母岩性质有差别,西北方向的物源区母岩为火山岩、浅—中级变质岩组合,东北方向主要为火山岩-低级变质岩组合,西南方向主要为变质岩-沉积岩组合;③8油层砂体和岩性油藏的展布都具有同物源方向延伸的特点。上述研究成果为姬塬地区长8油层砂体和岩性油藏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 标签: 上三叠统 长8油层组 物源分析 砂体展布 岩性油藏 姬塬地区
  • 简介:由渤海钻探工程公司第一录井公司地质研究所设计的5802井在Ⅸ-Ⅹ油层试油补孔获得高产,产油59m^3/d。5802井位于阿塞拜疆Kursenge油田西北部5804断块的南部,该区块是个已经开发了50年的老油田。第一录井公司地质研究所通过地质综合研究,在5804断块新发现了深层有利区块,油藏埋深在3800m以下。

  • 标签: 阿塞拜疆 老油田 油层组 断块 补孔 试油
  • 简介: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是典型的浅水型陆相三角洲沉积,沉积体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组成,主要沉积体和河流沉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该文以Miall的河流结构要素分析法来研究该区目的层,识别出13种基本岩相,在岩心沉积体内部识别出1~5级沉积界面,划分出具有成因意义的7种构形要素:①分流河道;②顺流加积底形;③侧向加积沉积体;④单一侧积砂层;⑤纹层砂席;⑥砂底形;⑦越岸细粒沉积。这些构形要素对扶杨油层的沉积研究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 标签: 岩心 岩相 沉积界面 构形要素
  • 简介: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物源区及测并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9油层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和4个短期旋回层序.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陇东地区长9油层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作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陇东地区长9油层各时期层序一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和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西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该研究成果对陇东地区长9油藏的后续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层序-岩相古地理 古盐度 古湖岸线 三角洲沉积体系 长9油层组 陇东地区
  • 简介:姬塬油田9油层是滚动勘探的有利接替层位,在不同地区其成藏条件和油藏富集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样品测试及相关模拟实验。从烃源岩、储集体及其之间的通道、距离和动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姬塬油田红井子、胡尖山及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油气聚集成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红井子地区紧邻生烃中心.储层物性好,源储压差大,油气富集程度高;胡尖山地区储集物性较好.但距离生烃灶较远,源储压差较小,油气富集程度一般;罗庞塬地区源储压差较小,裂缝不发育,储集物性差,油气富集程度较差。

  • 标签: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差异性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常规物性等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油层砂岩储层曾遭受酸性介质的改造,次生孔隙发育: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问溶孔和微裂缝为主,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对储层物性也有贡献;储层发育受沉积相、碎屑组分、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影响,其中沉积微相影响储层的空间展布;碎屑组分和粒度与储层物性具有直接关系: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有利有弊,压实和胶结作用可使原生孔隙大部分丧失.而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可大幅度提高储层的孔、渗性,为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

  • 标签: 低渗透 砂岩储层 沉积相 成岩作用 长8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油气藏的油气生成、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和聚集成藏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油气主要来自7烃源岩;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间湾暗色泥岩、致密粉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7泥岩形成的异常高压。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高剩余压力的驱动下,通过垂向叠合砂体与微裂缝向上运移进入4+5储层,并沿连通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横向运移进入圈闭成藏,形成鼻隆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油气藏,其形成受烃源岩、沉积相带、微裂缝、鼻隆构造以及剩余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长4+5油层组 油气成藏条件 油气成藏机制 林镇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延长组长8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8油层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8油层纽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间洼地、河口坝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在精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相当于小层砂体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一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各类成因砂体的发育、组合和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长8油层的储层预测和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沉积、层序资料。

  • 标签: 浅水三角洲 层序一岩相古地理 砂体展布 储层预测 长8油层组 镇原地区
  • 简介: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永宁油田任山区块延长组长2油藏的富集规律,利用岩心分析测试、测井曲线以及试油等资料,对2油层的沉积微相、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2油层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由河道砂坝、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微相构成,其中河道砂坝微相由灰白色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河道砂坝微相砂岩以213小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为11.6%,渗透率变化较大,发育残余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较为强烈的成岩作用有绿泥石薄膜胶结,自生高岭石胶结及长石、岩屑颗粒的溶解作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为0.57~0.88,表明砂岩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2油藏的分布受局部构造和供烃条件的控制,充足的油源供应是2油气成藏的最关键因素,本区西南部靠近2—7暗色泥岩发育区,是2油气最有利富集区。

  • 标签: 沉积相 储层特征 油气富集 长2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主要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沉积。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上三叠统6油层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渭北地区长6油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和浊流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研究成果为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及下一步的勘探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沉积相 辫状河三角洲 浊流沉积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对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的沉积环境、成藏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油层砂体的成因、沉积微相类型、非均质特征、油气富集的圈闭条件以及油水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纵向和平面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储层的分布状况,预测了成藏有利区.

  • 标签: 榆树林油田 扶杨油层 评价 沉积环境 成藏系统
  • 简介:昌凹陷是琼东南盆地东部具有一定勘探潜力的地区,新近系三亚为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砂泥岩地层,可分为2段,均是重要的储层。综合应用测井、重矿物、古生物、地震剖面等资料对物源进行对比与分析,在昌凹陷三亚共识别出5种主要的沉积体系:滨海、浅海、三角洲、半深海、海底扇。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在三亚沉积期是中国南海北部一个大型的坳陷型海盆,在古地貌、物源输入等2个地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大型海底扇,厚度大,物性好,沿中央坳陷带轴向展布。三亚大面积海底扇的发育形成了昌凹陷最大规模的优质储层,具有成藏的独特优势,其与构造叠合所形成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获得突破最现实的领域。

  • 标签: 海底扇 坳陷型海盆 物源体系 三亚组 琼东南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