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为研究温度对岩扇贝(Crassadomagigantea)幼贝生长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其随温度变化的生长规律,在室内循环水控温养殖条件下,设置10℃、12.5℃、15℃、17.5℃四个温度梯度,在两个月的培养周期中对不同试验温度岩扇贝幼贝的生长情况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随试验温度升高,其生长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温度对其生长速率影响显著(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15℃,该条件下幼贝的壳高平均日生长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壳长与湿重的平均日生长量与17.5℃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前面两组。试验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幼贝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

  • 标签: 岩扇贝幼贝 温度 生长速率 存活率
  • 简介:2006年4月,从广东湛江乌石养殖群体中挑选性腺成熟的个体作为亲本繁殖子一代。2006年12月从子一代群体随机取样200个个体,测量壳长、壳高、壳宽、肌肉重、壳重和全湿重共6个性状指标,利用测量数据进行表型性状相关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表型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全湿重与壳长、壳高、壳宽、肌肉重和壳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3、0.8959、0.8991、0.8820和0.9379。(2)壳长、壳宽、肌肉重、壳高和壳重对全湿重具有正直接影响,其值分别为0.3971、0.3219、0.1721、0.0896和0.0669。本研究结果说明了对壳长、壳高、壳宽、肌肉重和壳重进行直接选择可以提高全湿重,这些性状可以作为选育的指标。

  • 标签: 华贵栉孔扇贝 表型性状 相关分析 路径分析
  • 简介:2006年4月,从广东湛江乌石养殖群体中挑选性腺成熟的个体作为亲本繁殖子一代。2006年12月从子一代群体随机取样200个个体,测量壳长、壳高、壳宽、肌肉重、壳重和全湿重共6个性状指标,利用测量数据进行表型性状相关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表型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全湿重与壳长、壳高、壳宽、肌肉重和壳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3、0.8959、0.8991、0.8820和0.9379。(2)壳长、壳宽、肌肉重、壳高和壳重对全湿重具有正直接影响,其值分别为0.3971、0.3219、0.1721、0.0896和0.0669。本研究结果说明了对壳长、壳高、壳宽、肌肉重和壳重进行直接选择可以提高全湿重,这些性状可以作为选育的指标。

  • 标签: 华贵栉孔扇贝 表型性状 相关分析 路径分析
  • 简介:摘要:渤海湾储气库地处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经济圈,天然气调峰保供需求量较大,加快储气库建设,是完善天然气工业体系、支撑天然气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对上游生产、管道运行、冬季调峰保供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注水开发油藏改建储气库,油藏中油气水分布复杂,开发过程中问题较多,需要及时分析跟踪油藏变化。

  • 标签: 渤海湾 储气库 油藏开发
  • 简介:岬间海湾平面平衡形态规律的研究是砂质海岸稳定与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简要回顾了岬间海湾平面形态规律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研究海湾平衡形态的五个模型。通过评述平衡形态模型的优缺点,指出机理分析和经验拟合相结合应该为以后海湾平面平衡形态规律的研究发展方向,并论述了我国岬间砂质海湾平面平衡形态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岬间海湾 平衡形态模型 海岸演变
  • 简介: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表征。本文基于2012年春季渤海湾叶绿素实测数据,下载了相应的遥感数据,利用MODIS数据的OC3M和OC2方法进行叶绿素浓度a反演,利用GOCI数据的波段比值、OC3G以及YOC算法对叶绿素a浓度进行反演,反演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由反演精度分析,GOCI的波段比值法与MODIS的OC3M算法的反演精度相近,GOCI数据的YOC叶绿素浓度算法在渤海湾反演精度比其他反演算法高。

  • 标签: 叶绿素A浓度 渤海湾 MODIS GOCI
  • 简介:温度是水生生物尤其是贝类生存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温度对岩扇贝无水保活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本试验进行了温度对不同干露条件下岩扇贝存活率、半致死时间(LTd的影响以及温度胁迫对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两项不同的试验。为了探明温度对岩扇贝存活率和半致死时间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的岩扇贝(壳长为(397±50)mm)在不同温度(5℃、15℃)、湿度(保湿组、不保湿组)和氧气(充氧组、不充氧组)环境下的生存分析、影响半致死时间的因素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低温、保湿、充氧均可以显著提高岩扇叽存活率、半致死时间(P〈0.05),其中温度变化对岩扇贝的半致死时间影响最显著,其次时氧气,最后是湿度。在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氧气交互作用显著(P〉0.05),湿度和氧气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这为确定岩扇贝苗种运输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幼贝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逐渐升温(5℃、10℃、15℃、20℃、25℃),检测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过氧化氢酶活力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显示,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余组SOD活力(P〈0.05),在10℃至25℃间,SOD活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5℃至20℃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CAT活力(P〈0.05);T-AOC水平在1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活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降温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升温(P〈0.05)。这表明高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液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液中SOD、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

  • 标签: 岩扇贝 幼贝 温度 无水保活 抗氧化酶活力
  • 简介:污损生物是影响贝类养殖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的污损生物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存活。大部分污损生物是滤食性捕食者,这些污损生物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竞争食物与空间导致贝类生长速度减慢。本实验主要研究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摄食及排泄上的差异,用以说明污损生物对养殖生物摄食及排泄的影响。本研究对chlorophylla和TPM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测定,对NH4-N,NO2-N,NO3-N,PO4-P的排泄速率进行了测定,对摄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对浮游植物及颗粒物的吸收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01)。在氨及亚硝态氮排泄速率上也存在明显差异(P〈0.001)。两者吸收NO3-N,且吸收速率无差异。通过对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的鉴定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要高于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且摄食种类有重叠。对同一类的某些浮游植物,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的摄食要高于干净扇贝。本研究结果表明,污损生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及水中氨氮浓度的提高贡献很大,与养殖生物之间存在食物竞争。

  • 标签: 扇贝 华贵栉孔扇贝 污损生物 食物吸收 营养盐释放
  • 简介: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及曲流河—湖泊沉积。编制5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发现:本溪期以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主;太原期以碳酸盐岩台地相、障壁—潟湖相以及潮坪相沉积为主;山西期以河控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下石盒子期主要是曲流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为主;上石盒子期主要以曲流河与湖泊沉积为主。研究区盆地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的本溪期与太原期,主要是陆表海充填沉积阶段;第2阶段为过渡环境沉积充填阶段,即二叠世山西期;第3阶段为陆相环境沉积阶段,包括上石盒子和下石盒子期。

  • 标签: 临清坳陷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 简介:许多地震属性,比如地震的纵横波速度,泊松比,声波阻抗,都能用来区分不同的岩石类型,利用拉梅阻抗作为进一步的约束来代替声波阻抗能更好的降低结果的非唯一性。我们用这种方法构建了渤海湾地区一条剖面的岩石成分模型。我们简要介绍了区分岩石类型的地震参数,重点在于不同的参数组合对于分辨岩石类型的敏感性。为了与室温常压条件下测得的有代表性的岩石的地震波速度和密度进行对比,我们首先需要做温度和压力的校正。接着,我们需要用已知资料和实验测得的各种岩石样品做对比,来确定研究区的岩石类型。我们收集了渤中凹陷一条剖面的纵波速度资料。该剖面10km深范围内的属于同种岩石类型的不同岩石最终通过地震波速度、泊松比、密度、声波阻抗、以及拉梅阻抗综合约束。更多还原

  • 标签: 地震波速度 声波阻抗 拉梅阻抗 渤海湾
  • 简介: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面自动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近年来7次典型的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显示对流系统正面碰撞海风锋时(偏东西向碰撞)得到显著发展,而追赶碰撞海风锋时(偏南北向)则没有明显加强。海风锋移动沿途近地面出现明显的降温和风切变可以帮助判断海风锋的移动位置。高层稳定的偏西风有利于引导对流系统与西进海风锋发生正面碰撞。而低层的风场辐合则有利于碰撞过程中对流运动的发生,同时副高西北侧的水汽输送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渤海湾地区地形的热力效应形成的低层偏中性层结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生,另外,在高空偏西风环境下地形可能对与海风锋碰撞的对流系统的触发或加强有促进作用。

  • 标签: 渤海湾 海风锋 碰撞 资料分析
  • 简介:海湾水体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低,每年都要接纳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叶绿素浓度的遥感估算对研究渤海湾海洋赤潮,监测海洋水体水质有重要作用,选择最佳算法反演叶绿素浓度有利于提高反演的精度。本文使用渤海湾的现场测量数据及GOCI遥感反射率数据,利用荧光线高度法、OC3算法、蓝绿波段比值法和近红-红波段比值法建立叶绿素浓度反演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算法验证,通过比较各算法的拟合效果和验证结果,对各算法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的反演方法准确性有明显差别,荧光线高度法的拟合和反演效果为最佳,而近红-红波段比值法的反演效果最差,OC3算法与蓝绿波段比值法的拟合和反演效果基本相似。

  • 标签: 叶绿素浓度 GOCI 荧光线高度法 渤海湾
  • 简介:对2014年夏季渤海湾51个站位悬浮物样品中4种重金属(Fe、Mn、Si和Ba)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海域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显示,该海域中,重金属铁含量最高;硅含量最低;其他依次为:Fe>Mn>Ba>Si。钡的变异系数最大,超过100,其他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在7.60-110.35之间。所有采样站位中,四种重金属的含量,从南到北,显示由低到高的趋势。硅的最高浓度站位在51号站位;其他均在50号站位。

  • 标签: 渤海湾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海湾沿海地区地面沉降严重、风暴潮灾害频发。本文以天津作为典型区域,对风暴潮潮位测定、风暴潮灾害和防风暴潮预案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认为地面沉降对上述3方面均有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风暴潮灾害防治中必须考虑地面沉降问题。

  • 标签: 渤海湾 天津 地面沉降 风暴潮
  • 简介:利用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的结构和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水汽高值区,锋后水汽高值区的形成源于海风的堆积和往高空输送,而锋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产生归因于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的降低以及平衡高度的升高,这些高度变化则源于冷湿海风给低层大气带来的降温和增湿,其中给低层大气带来的增湿是主要影响因子。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向碰撞时,对流系统容易进入海风锋锋后触发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形成强对流运动,同时弱对流抑制为对流运动的触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强对流运动把海风锋锋后充沛的水汽往上输送,从而造成强降水天气。另外,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碰撺后沿着海风锋锋后移动可能更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和维持。

  • 标签: 渤海湾 碰撞 海风锋 数值模拟
  • 简介:本文主要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了渤中坳陷蓬莱19-3和渤中25-1二类油气田的油气成藏特征。指出两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等浅层油气藏均为晚期(第四纪)形成,为相对连续的二期充注,早期注入的原油普遍遭受降解,之后注入的油相对较轻,成熟度较高。渤中25-1深层沙河街组油气藏为二—三期运聚成藏,中新世为主要成藏期,上新世末-第四纪时受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发生调整,油气藏中的部分油气向浅层运移,同时有较高成熟度的油气注入深部储层。

  • 标签: 油气包裹体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生物标志物 渤中坳陷
  • 简介:由于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陆源污水排入渤海湾,渤海湾生态环境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文建立了渤海湾生态环境的多级指标体系,并根据2003年至2005年多次渤海湾监测资料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进一步研究了由于围海造地、海水淡化等开发工程引起的近岸海域水动力条件和污染物输移的变化。结果表明,陆源污染物大量排放、沿海开发活动加剧是影响渤海湾水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沿海围垦不仅导致潮通量减少,潮流作用减弱,而且影响近岸海域污染物的输移和分布。海水淡化高浓度盐水的排放也对近岸海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 标签: 渤海湾 水生态环境 指标体系 围海造地 海水淡化
  • 简介:火山作用具有多期喷发的特点,造成岩相变化快、物性变化大和不同期次的火山岩叠置,从而使地震响应特征复杂,规律性差。目前的三维地震资料只能分辨出火山岩的分布范围,对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的划分、有效储层的预测及油气藏评价仍十分困难,直接影响着石油、天然气藏的有效开发。文章阐述了利用火山岩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来划分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KL井区火山岩旋回和期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研究区火山岩主要由4个喷发旋回和6个喷发期次组成,4个喷发旋回之间均以沉积夹层或风化壳为动界.并且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与断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标签: 旋回 期次 研究方法 应用 火山岩 渤海湾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