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6 个结果
  • 简介:为了了解白刺生长季耗水特性,为优化水资源配置和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以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改进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本文对阿拉善地区白刺群落生长季叶片尺度耗水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白刺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上午,最小值出现在早、晚,5、6、9、10月份变化趋势在10:。O左右达到最大值,而7、8月份水分利用效率在8:00左右达到最大值。白刺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9、10月份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其次为7、8月份,最小为5、6月份;其中各月水分利用效率均值10月〉9月〉7月〉8月〉6月〉5月。2)整体上光合作用速率上午比较强,而蒸腾速率上午是呈现上升趋势,植物蒸腾速率在中午达到最大值。下午二者都呈现递减趋势,即光合作用减弱,蒸腾减弱。3)白刺生长季节各月叶片水势与蒸腾速率关系,呈现明显相反趋势。4)白刺蒸腾耗水主要是消耗深度50cm土壤附近水。

  • 标签: 阿拉善 白刺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叶片水势
  • 简介:为了解释青海湖北岸草地中矿物元素分布格局及蓄积分异性成因,通过青海湖北岸退化与封育草地中矿物元素分析比较,发现生物矿物元素饥饿效应现象,提出生物矿物元素饥饿效应假说理论,阐释了草地矿物元素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具有蓄积分异性等科学问题,为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对策。

  • 标签: 草地矿物元素 饥饿效应 蓄积分异 青海湖北岸
  • 简介:利用曲麻莱气象站1982~2013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曲麻莱地区牧草观测资料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料等,分析了曲麻莱地区气候和植被多年变化特征,并对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2~2013年曲麻莱地区年平均气温急剧上升,平均每10a上升0.69℃,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a增多24.01mm;(2)1982年以来曲麻莱地区牧草生长状况趋好,草层高度、牧草覆盖度和生物量平均每10a分别增加3.44cm、23.34%、467.23kg/hm^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值平均每10a增加18.85。(3)净初级生产力NPP值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较好,但与气温和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差;(4)当年降水量分别增加10%、30%和50%时,净初级生产力NPP值分别增加8.96%、26.87%和44.79%。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反映在高度、产量和综合指标NPP等要素上,近35a年来,曲麻莱地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增加,日照时数基本不变,气候条件有利于NPP值增加,草地生态状况趋于良性方向发展。

  • 标签: 曲麻莱 三江源 植被 NPP 变化 气候效应
  • 简介:本文论述了青海省草地土壤类型中氮素含量。阐明了草地土壤类型中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相互之间关系及施氮效应

  • 标签: 草地土壤 氮素 肥力效应
  • 简介:选用铁卜加牧业气象试验站天然牧草历史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探索天然牧草发育期、生长高度、覆盖度和产量等生长发育指标与前期不同时段降水量相关显著性,模拟降水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长期效应。研究表明:无论是天然牧草返青、开花、黄枯等发育期,还是5~7月牧草生长高度及月增加值和6~8月植被覆盖度,均与前期相关时段降水量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而对6~7月干草产量及其月增加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充分说明降水对青海环湖天然牧草生长具有长期效应

  • 标签: 天然牧草 降水量 相关性 长期效应 环湖地区
  • 简介:本文运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影像数据、能源消耗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依据土地利用碳源/碳jr-理论,结合区域实际特点,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和能源消耗法对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进行时序变化特征分析。并引入碳排放风险指数指标,采用普通克里格方法,结合运用GIs对准格尔旗碳排放风险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3年间共增长了872.62万吨,其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2)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林地和草地是主要碳汇,二者碳排放(吸收)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对碳排放总量贡献最大,并且与研究区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基本吻合。(3)从空间上看:碳排放风险指数在不断增大,碳排放风险为负区域在慢慢减少,碳排放风险为正区域越来越大,碳排放风险指数值处于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沙圪堵镇和大路镇,大多都为城镇用地,碳排放风险指数值处于较小区间区域,主要为远离城镇地方及周边一些林地和水域。

  • 标签: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格局 准格尔旗
  • 简介:本项研究采用国际冻原计划(ITEX)模拟增温对植物影响研究方法,将温棚按从小到大顺序依次设为A、B、C、D、E5个温度梯度,主要从矮嵩草(Kobresiahumilis)、黑褐苔草(Curexalrofuscu)(莎草科)无性繁殖方面探讨了它们对模拟增温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对照至A温室随着温室减小温度(地表温度和地温)逐渐升高,三年平均温度在A温室中最大(11.9℃,11.7℃),在对照中最小(9.4℃,9.9℃);A温室平均温度(地表温度和地温)与对照相比平均升高了2004年(2.6~C,2.2℃)、2005年(2.2℃,2.1℃)、2006年(2.1℃,2.0℃)。莎草科植物(矮嵩草和黑褐苔草)对增温反应总体变化趋势有所区别,矮嵩草分蘖数和叶片数在E温室达到最大值,而生物量在C温室达到最大值;黑褐苔草分蘖数在D温室达到最大值,生物量在A温室达到最大值。

  • 标签: 模拟增温 矮嵩草 黑褐苔草
  • 简介: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与修复越来越重视,各级政府和社会对客观、科学分析生态状况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但如何客观评价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效益,特别是生态状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目前已有的生态效益能否持续,这些项目要不要继续投资,向哪里投资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对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来客观、公正回答,并由此为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准确把握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为更好地保护和建设草原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标签: 草原 生态补助奖励机制 效应 评价
  • 简介: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哈素海环路边坡研究了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Leyss.)、冰草(Agropyroncristatum(L.)Gaertn.)和披碱草(ElymusdahuricusTurcz.)不同比例混播建植护坡植被地上部分茎叶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披碱草、冰草和无芒雀麦2∶1∶1配比组合优于其他配比组合,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茎叶截留量高于其他组合;其草层高度52.10cm,地上生物量干重20.37t/hm^2,持水最大截留率为38.03%、最大截留量5.35mm。水土保持效益显著,是最优护坡混播配比组合。

  • 标签: 禾草 混播比例 护坡植被 水文生态效应
  • 简介:鱼粉掺假鉴别刘海宏(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810003)鱼粉粗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特别是动物必需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多,还具有维生素含量丰富,消化率高特点,因而在饲料工业中成为生产配合饲料重要原料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多用作蛋白质添加...

  • 标签: 鱼粉掺假 饲料工业 粗蛋白质含量 实验室 消化率 合成蛋白
  • 简介:简述了草坪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以及草坪业在国内发展概况,提出了青海省草坪业发展中在草种选择、建植技术、质量标准及市场秩序等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 标签: 草坪业 发展概况 存在问题 青海省
  • 简介:地形图阅读杨芳(青海省畜牧兽医学院)地形图是草原规划设计重要依据。在草场调查规划中,地形图是不可缺少基础资料,它是规划设计时确定点位及计算工程量主要依据。在地形图上可以直观了解某一地区地形、坡向、方位、交通运输、输变电线路,河流沟渠、水田...

  • 标签: 输变电线路 畜牧兽医学院 图廓线 规划设计 交通运输 分度带
  • 简介:由于骆驼生存在严酷恶劣环境条件下,特殊生存环境使其血液与其它动物血液相比,具有特殊生理、营养功能。现代研究表明:骆驼血中白蛋白不仅明显高于其它动物,而且具有异常高生理活性。因此,驼血研究有利于合理、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 标签: 双峰驼 驼血 血清蛋白
  • 简介:饲草是人类发展畜牧业基础,饲草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饲草利用。建议,应当借助生物技术等不断提高饲草利用效率。

  • 标签: 饲草产品 生物技术 利用率
  • 简介:在高寒地区影响牧草种植因素很多,优良牧草引种试验对于当地人工草地建植和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引种了豆科牧草4个苜蓿品种,禾本科7个品种,经过三年小区试验观察和记载,结果表明引种11种牧草都能在本地区推广和栽培,一些品种表现了良好生产性状,为我旗今后草原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 标签: 牧草 种植 试验
  • 简介:星星草在"三化"草地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上有广泛适应性,品种再生力强,耐啃食,耐践踏,早春返青早,晚秋调萎晚,初霜后仍保持绿色,是优良牧草品种.

  • 标签: 星星草 栽培 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