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土壤吸附是农药在环境中归趋的关键支配因素,也是支配农药在环境中的持久和生物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除草剂敌草胺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吸附、持久和生物有效以及吸附与土壤持久、蚯蚓生物有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采用批量平衡技术测定的敌草胺土壤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模型表征(r〉0.99),土壤有机质含量(P〈0.01)是影响敌草胺在土壤中吸附的主要因素,其次为黏粒含量(P〈0.1)。敌草胺在土壤中的持久较长,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降解速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加快,半衰期(t50)在61.3-97.6d之间;微生物对敌草胺在土壤中的持久影响显著,微生物降解是敌草胺在土壤环境中降解的主要途径,灭菌处理后其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延长了2.09-3.65倍。蚯蚓Eiseniafoetida对敌草胺的吸收和生物积累也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水平(P〈0.05);敌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与其半衰期(r=–0.885,P〈0.05)、生物积累因子(BAF)(r=–0.796,P〈0.05)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应回归方程分别为t50=94.210–3.535K_f和BAF=0.264–0.014K_f,表明吸附系数可用作模型参数来评价敌草胺在土壤中的持久和生物有效

  • 标签: 敌草胺 土壤 吸附 持久性 生物有效性
  • 简介:1997年至2005年5月,美国EPA新登记了63个化学农药有效成分,现根据登记日期整理出来,供有关人员参考。

  • 标签: 有效成分 化学农药 美国 EPA
  • 简介:初步研究了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对水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在水稻上防治白叶枯病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抑制Xoo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90.17±4.66)μg/mL,且通过紫外光诱导难以获得生长不受影响的抗药性菌株。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活体条件下噻唑锌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EC-50值分别为22.90和52.38μg/mL,其治疗作用显著优于保护作用。从药剂处理稻苗后接种Xoo所形成的病斑上,能够筛选到致病力不受影响的Xoo抗药性突变体,其突变频率为13.3%。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噻唑锌与噻枯唑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但抗药性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内吸传导研究表明,噻唑锌能被水稻根部和叶片吸收,且表现为向上传导。噻唑锌对Xoo的活体抑制活性高于其离体活性,且抗性风险低,适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 标签: 噻唑锌 水稻黄单胞杆菌 生物学活性 抗药性 传导性
  • 简介:报道了新型QoI类杀菌剂苯噻菌酯(试验代号Y5247)的生物特性。在含50μg/mL水杨肟酸(SHAM)旁路氧化专化性抑制剂的AEA培养基上,该杀菌剂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及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4、0.009、0.016和0.023μg/mL;其抑制辣椒炭疽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0.448和0.019μg/mL。苯噻菌酯对防治小麦白粉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EC50值分别为0.991和1.823μg/mL。其在小麦叶片上内吸输导差,但具有一定的渗透、良好的粘着、耐雨水冲刷和较长的持效期。用有效成分为25μg/mL的苯噻菌酯药液喷雾处理的麦苗,14d后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其防效仍达72.48%。

  • 标签: 苯噻菌酯 小麦白粉病菌 内吸输导性 持效期
  • 简介:欧盟委员会已经批准6个新的农药有效成分:IntrachemBio的生物杀菌剂Ampelomycesquisqualis;Verdera的生物杀菌剂Gliocladiumcatenulatum;住友化学的除草剂啶嘧磺隆(imazosulfuron);GoeiTlsr的抗病激活剂laminarin;道农科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甲氧苯酰肼(methoxyfenozide);先正达的除草剂精异丙甲草胺。去年EU食品链与动物健康委员会批准将这6个有效成分列入EU附录1。

  • 标签: EU附录1 有效成分 昆虫生长调节剂 生物杀菌剂 欧盟委员会 异丙甲草胺
  • 简介:室内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相结合的方法连续诱变7代,获得了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fuliginea对己唑醇的抗性菌株,该抗性菌株对己唑醇的抗性水平达到105倍,其产孢量和致病力比敏感菌株略高,但差异不显著,且对戊唑醇、腈菌唑、多抗霉素和嘧菌酯无交互抗性,对醚菌酯表现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田间用己唑醇防治黄瓜白粉病可能存在抗性风险。

  • 标签: 黄瓜白粉病菌 诱导 抗药性 己唑醇 生物学性状
  • 简介:近日,马来西亚普特拉大学(uPM)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研发出了皂苷为主要活性成分的纳米级乳液制剂,该制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虫剂,能够有效对抗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影响很大的苹果蜗牛(学名:Pomaceaspp)。

  • 标签: 绿色杀虫剂 有效防治 蜗牛 苹果 研发 UPM
  • 简介:测定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敏感-乙霉威抗性(Ben^s—Die^R)、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敏感(Ben^R—Die^S)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抗性(Ben^R-Die^R)3种类型的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fulvum菌株对不同类型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蕃茄叶霉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与其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乙霉威的敏感性无关。根据药剂对3类菌株EC50值的平均值,16种杀菌剂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异菌脲〉戊唑醇〉百菌清〉嘧霉胺〉醚菌酯〉代森锰锌〉8.羟基喹啉铜〉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灭锈胺〉烯酰吗啉〉烟酰胺〉三唑酮;抑制孢子萌发的活性依次为醚菌酯〉腐霉利〉百菌清〉乙烯菌核利〉灭锈胺〉8一羟基喹啉铜〉异菌脲〉代森锰锌〉嘧菌酯〉烟酰胺〉嘧霉胺〉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烯酰吗啉。通过紫外诱变共获得17株抗异菌脲突变体,突变频率为4.5×10~。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菌株分别占17.65%、70.59%和11.75%。这些突变体对腐霉利和乙烯菌核利表现交互抗性,对苯并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DMIs)、QoIs等药剂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亲本菌株在生长、产孢、致病能力等方面也无显著差异,但对渗透胁迫的敏感性要显著高于亲本。

  • 标签: 番茄叶霉病菌 杀菌剂筛选 异菌脲 抗药性突变体
  • 简介:为评估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对咯菌腈的抗性风险,就室内经紫外照射获得抗药突变体的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物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茵分生孢子的紫外照射亚致死时间为90~120S;经亚致死时间紫外照射后,4个亲本菌株中有2个菌株共产生了6个抗咯菌腈的突变体,其EC,。值是亲本菌株的310倍以上,抗性突变频率为3.13×10^-7;经紫外照射诱变获得的所有抗性突变体在茵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茵核能力及其在番茄果实上的致病方面均比其亲本菌株明显降低。相关分析显示,所得抗咯茵腈突变体对氟啶胺、啶茵嗯唑、啶酰茵胺和嘧霉胺无交互抗性。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茵腈的抗药性风险较低。

  • 标签: 番茄灰霉病菌 咯菌腈 抗性诱变 抗性突变体 抗药性风险
  • 简介:近日,陶氏益农披露了其新杀菌剂fenpicoxamid(商品名Inatreq)在欧盟的开发进展。据称,2014年12月,公司向欧盟递交了fenpicoxamid的登记资料;希望2018年获准登记;2019/20年,将首先用于谷物。陶氏益农指出,fenpicoxamid是最近10多年来上市的、具有独特化学结构的首个产品。

  • 标签: 杀菌剂 有效防治 谷物 病害 登记资料 化学结构
  • 简介:以多菌灵为对照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对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菌核萌发的毒力,研究了常温下两种药剂对菌株产孢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及多菌灵对灰葡萄孢不同生育阶段菌体的抑制作用随温度降低而有不同程度增强;分生孢子对药剂最为敏感;温度对药剂对菌丝毒力的影响最显著;多菌灵对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均高于纳他霉素。供试药剂对菌株产孢时间和菌核产生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多菌灵可显著刺激菌株产孢和菌核形成。

  • 标签: 纳他霉素 多菌灵 灰葡萄孢 毒力 生物学性状
  • 简介:摘要: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定了柿树炭疽病菌Collel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生物特性;采用茵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菌的抑制作用;选择5种市售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茵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产孢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的pH值为5—6;在7种常用杀菌剂中,多茵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对柿树炭疽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1188、0.1380、0.1599和1.2972μg/mL。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5%咪鲜胺乳油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l000倍液和25%戊唑醇水乳剂15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60%、88.56%、87.82%。

  • 标签: 柿树 胶孢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 田间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