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生物皮是目前防沙治沙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对国内外生物皮研究的回顾,简要总结了生物皮对荒漠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的影响。生物皮对其下层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盐分、土壤养分等方面。生物皮具有明显的养分、盐分和细粒物质的聚集作用,对表层土壤发育有积极的意义。生物皮及下部土壤细粒的增加,提高了土壤的吸湿性和持水性,但对降雨入渗的影响尚无定论。在生物皮的发育过程中,其与维管植物萌发和定居间的关系也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对生物皮的研究是目前防沙治沙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对荒漠地区的土壤及植被某些方面的影响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其形成机制、生物组成、演替规律、对后续植物定居的影响等,均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 标签: 荒漠地区 生物结皮 植物 土壤
  • 简介:在水土保持设计工作实践并结合其他尾矿坝工程项目基础上介绍了如何应用不同类型的排渗措施,以降低坝体浸润线,加速尾矿排水固结,提高坝体稳定安全的设计等方面经验和体会。

  • 标签: 尾矿坝 排渗措施 应用
  • 简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体系,并服务于研究与生产,在论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概念、分类现状基础上,依据措施实施的方式、作用和目标,并结合农艺环节,将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划分为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蓄水保墒技术、以提高土壤抗蚀力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以增加植物覆盖为主的栽培技术3大类,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坑田、半旱式耕作、深耕翻、保墒、覆盖、深松、少耕、培肥土壤、合理配置作物、播种保苗、栽培13个亚类和等高耕作等44个型,以供参考。

  • 标签: 农业技术措施 分类 水土保持
  • 简介:概括了福建长汀县河田镇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样、土壤贫瘠、生境恶化等特点,分析认为降雨强度大、地质构造运动频繁,节理裂隙发育、土壤抗冲抗蚀性能差、植被破坏严重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上战争不断、建国后文革的干扰等社会历史因素是造成河田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对长汀河田的水土流失治理,汀江流域以及我省其他江河流域的生态建设,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水土流失 特点 成因 河田
  • 简介:本文对永定县近年来种植绿竹成活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从把好苗木质量关、强化前期管护工作入手,采取施基肥、适时定植等主要技术措施,提高种植成活率。

  • 标签: 绿竹 技术措施 成活率
  • 简介:从行业自身发展情况出发,本文对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及其集成技术在包括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调度和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及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等水利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

  • 标签: 信息技术 水利领域 应用 分析与展望
  • 简介: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的技术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GIS技术建立准确的区域基础、专题数据库,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析评价;二是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进行的评价因子选择,以及各因子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本文主要针对前者,就GIS技术在新罗区耕地地力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 标签: GIS 耕地 地力评价
  • 简介: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的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月最大值合成的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典型区县退耕还林政策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低,NDVI多年平均值为0.29,平原区、石质山地、黄土低山、黄土塬及其周围地区NDVI值在0.30~0.40之间,梁、卯、片沙黄土丘陵区NDVI值在0.18~0.22之间,其余地貌类型区均低于0.15;2)1998年之后8年NDVI的平均值比前10年的NDVI平均值略有增加,整体增加幅度为4.5%,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中的黄土塬、黄土破碎塬、梁状黄土丘陵均增加10%以上,峁状黄土丘陵、风蚀沙化丘陵略有减少,减少的区域没有增加的区域大;3)除石质山地、黄土低山和平原地区外,其他地貌类型区7月最大NDVI值与5—7月累计降雨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R2在0.60以上;4)地处梁状黄土丘陵区的吴旗县,1998年后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以县为边界的NDVI值增长区,增幅达40%,远远高于该地貌类型区的平均增长值14%。初步结论:除平原地区外,降雨量决定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1998年前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决定因素是降雨量;吴旗县的实例证明,只要水土保持资金到位、林草建设因地制宜、管理保护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将会对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貌类型区 降雨量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
  • 简介:深圳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裸露山体缺口严重影响了深圳市的生态环境,针对这些裸露山体,需要通过一定的生态修复措施对其进行修复。本文以马峦山(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废弃石场为例,介绍了当前较为成熟的修复措施在治理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 标签: 裸露山体缺口 修复措施 治理设计
  • 简介:以北京市房山区某房地产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变更内容及设计标准,结合北京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特点,探讨了设计变更阶段项目水土保持设计重点——雨洪利用控制措施技术设计,阐述其雨洪利用措施效果。建议类似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变更时应注重结合建设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雨洪利用措施设计,因地制宜地选择措施,以保证措施的顺利实施,达到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 标签: 水土保持 设计变更 雨水控制利用 设计要点
  • 简介:东安小流域近十几年来,森林过度采伐,不科学种植和管理茶、果树,山地植物遭受重创,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50.6%,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多灾小流域。自2003年起采取封山育林育草、造水土保持林、种果、坡改梯、果茶园种草、完善果茶园排灌设施、田间修建机耕路、河道修建拦沙坝和护堤等综合治理措施,形成整个流域的水土保持体系,基本控制了流域的水土流失,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治理 技术措施 效益
  • 简介:为提高水土保持遥感调查中的分类精度,基于虚拟地理信息系统(VirtualGIS)软件平台,构建伊洛河流域的虚拟现实环境,以SPOT5卫星2.5m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为数据源,在卫星影像的三维可视化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训练样地并定义分类模板。通过与传统二维环境下的分类模板定义技术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分类模板定义褴体精度可以达到95.48%,而后者最高达88.19%;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增强解译人员对遥感影像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表明其在遥感影像分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标签: 虚拟现实 遥感 水土保持 分类模板
  • 简介:为查明崇墩沟小流域生物措施治理效益,采用径流小区及水文测站方法,对不同生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马尾松低效林中,木荷补植、灌木补植、草本补植措施减水、减沙、保肥效果都显著,木荷补植效果最显著;封山育林和阔叶树荒山造林,林木生长较快,覆盖较高,径流量和侵蚀量少,在研究区内,减水、减沙、保肥效益最显著。种植黄栀子生物埂果园的径流量和侵蚀量逐年减少,但果园保水保肥明显比封山育林和阔叶树荒山造林差。崇墩沟小流域2007年径流量比2006年径流量少12.92%,减沙1万367t,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效益显著。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物措施 效益 赣南山地
  • 简介:进入土壤或水体中的非点源污染物一般可分为化肥、农药和重金属3大类。这3大类污染物在土壤或水体中通过植物吸收、土壤胶体吸附、微生物降解、径流淋失与挥发等途径进行迁移转化。系统阐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3大措施对化肥、农药和重金属3大污染物的各种迁移转化途径所具有的促进与抑制作用,可为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非点源污染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 非点源污染 化肥 农药 重金属
  • 简介:根据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土流失程度及库区水位变化规律,将145~152m、152~170m、170~177m的消落带分别划为消落带下端、消落带中端与消落带上端,并以三峡库区185m观景平台的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采取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选取植被覆盖率、物种种类、物种多样性、植物生长基质流失量4类指标,对试验区的生态修复效果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植被覆盖率沿消落带梯度方向从上至下在观测期内逐年降低;物种种类因受库水长时间的淹没有所减少,均匀性随高程的不同也呈现较大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监测期内随时间的增长逐年降低;库岸受库水的长期浸泡以及浪涌的高频繁冲刷是消落带植物生长基质流失的关键因素,造成消落带上下两端植物生长基质流失比中端严重的主要原因为行船所产生的涌浪,且其随时间的增长日趋严重。

  • 标签: 消落带 植物治理 三峡库区
  • 简介:本文介绍了景德镇市的自然概况,分析了景德镇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具针对性的城市建设用地、道路广场、自然山头与开荒坡地、采石场、砖厂、采砂、城市防洪工程、山体缺口整治及绿化等思路和措施,以为景德镇市及其他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景德镇 城市水土保持 措施
  • 简介:以云南天宁有限公司安宁磷矿一号矿山排土场为例,对排土场治理措施及其效益进行分析。该排土场采用"先拦后弃,由下而上"的堆渣方法集中堆存弃渣,并采取挡土墙、排水系统及坡面防护等措施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治理成本上经济可行,为今后磷矿排土场的防治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 标签: 磷矿 排土场 效益分析
  • 简介:广东省是我国崩岗侵蚀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流失量占广东省水土流失总量的43%左右,造成的危害大,导致土地退化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且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广东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广东省崩岗侵蚀现状,分析了产生崩岗侵蚀的主要原因及崩岗治理的主要技术原理,对崩岗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崩岗侵蚀 防治措施 广东省
  • 简介:坡地果园水土保持措施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果园经营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山地生态问题,是当前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本文通过3年田间试验,对我省山地果园常见的水土保持模式的径流和泥沙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果园水土流失主要出现在幼龄期,措施不当的果园在3年内水土流失处于轻度或强度流失状态。(2)梯田工程和生物措施对坡度果园泥沙和径流都有显著的调控作用,生物措施的调控作用前期尤其明显,在建园第1年就将水土流失控制在允许值之内,解决了幼龄果园水土流失问题。(3)不同措施对泥沙与径流的调控成效由大到小依次为:顺坡全园种植百喜草〉梯田全园种植百喜草〉顺坡种植百喜草带〉梯田梯壁种草〉梯田不种草〉顺坡不种草。

  • 标签: 水沙调控 幼龄果园 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