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崩岗是在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由沟蚀发展而成的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在摸清崩岗现状、分布规律及成因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治理崩岗的经验,对新邵县的崩岗防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崩岗 现状 成因 防治对策
  • 简介: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在农业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控制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源方面要大力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挖掘有机肥源,确保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在控制农业化肥流失方面要针对化肥地表和土体内迁移流失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化肥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以期能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农业化肥 面源污染 现状 对策
  • 简介:本文从闽北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出发,针对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体系,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 标签: 生态农业 现状 对策措施
  • 简介: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本文针对福建省油茶产业现状,分析了当前油茶产业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以及市场前景,并提出了油茶产业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

  • 标签: 油茶 产业现状 发展对策
  • 简介:西藏地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受降水、大风、温度、地形地貌、地质、植被等自然因素及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掠取资源、破坏环境等人为因素影响。为防治西藏地区复杂多样的水土流失,结合西藏地区的自然属性和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将西藏地区分为藏东南水力侵蚀为主区、藏西风力侵蚀为主区、藏北冻融侵蚀为主区及藏中复合侵蚀区,并针对各区的自然属性及影响因素,提出在不同时期以防治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复合侵蚀为主的防治措施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宣传、研究水土流失机制和防治对策、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等举措,以达到防治西藏地区水土流失、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 标签: 水土流失 现状 分区 防治对策 西藏
  • 简介:根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项目”中“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研究课题”所取得的相关成果,总结全国“十五”期间建设项目的概况、建设项目所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水土流失量及其分布特点,从法制建设与宣传教育、科研和技术支持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 标签: 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 简介:通过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考察,在对该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经验,提出水土保持与综合治理的目标和对策。根据遥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土壤侵蚀面积41.9万km^2,占总面积的67.14%,其中水力侵蚀占总面积的52.78%,风力侵蚀占总面积的14.11%。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强度侵蚀面积显著减少;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4.1亿-4.5亿t。该区综合治理对策是:以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以黄土丘陵区与风沙丘陵区为主,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生态修复规模,加快林草植被建设;加大淤地坝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坡改梯工程;加强水土保持科学与技术研究,为治理工程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 标签: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
  • 简介:南浦溪为闽江源头地之一,其水环境已呈逐年恶化,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哥境及经济发展,危及下游生态环境。文章评价了南浦溪水质环境现状,分析了水质恶化的原因,提出加大宣传与执法力度;搞好,水土保持,保护源头生态大环境;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企业达标排放;从严控制新污染源等保护措

  • 标签: 南浦溪 水环境 现状 保护 对策
  • 简介:泉州市主要坡地水土流失面积占坡地面积的百分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流失程度以轻中度为主;流失面积集中分布在晋江上游;果园流失面积最大,茶园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南安市和永春县的果园水土流失十分突出.

  • 标签: 泉州市 坡地 水土流失 福建 流失程度 流失面积
  • 简介:水源保护林可以调节水量、控制土壤侵蚀和改善水质,达到保护水源的目的,对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深圳市水源保护林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提出了水源保护林建设必要性、总体思路及关键措施。

  • 标签: 水源保护区 水源保护林 植被 树种
  • 简介: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的重开垦轻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以东北松嫩黑土区面积约2080万hm^2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950个野外调查点资料,推算研究区农地面积为1727.40万hm^2。通过径流小区和137Cs监测资料,估算该地区农地水土流失强度。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量与坡度的关系为A=0.7379θ。利用美国SRTM90m×90m地面高程资料,得出研究区总体地形平缓,坡度1°以下面积占72.25%,1°-5°面积占27.05%,5°以上面积仅占0.70%;但由于坡面较长,观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339.45万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64.40%,占研究区农地面积的77.54%。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开展针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同时,为全面了解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监测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 标签: 黑土 黑钙土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监测 东北黑土区
  • 简介: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对策 北方土石山区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三元区东牙溪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布、类型、危害及其原因调查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现状 对策 东牙溪流域
  • 简介: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 标签: 岩溶 石漠化 水土流失 中国西南
  • 简介: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 标签: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丘陵区
  • 简介:由于九龙江北溪流域山高坡陡、土壤抗蚀能力差,降水充沛,加上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813.4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4%。本文分析了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和问题,提出强化规划指导、严抓项目建设、推行分区施治、开展分项施治等防治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防治对策 九龙江北溪
  • 简介:沿海丘陵区、山区修建公路网络,水土保持是重中之重的生态问题。在已取得可喜成效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建设施工单位水土保持主体责任意识与企业品牌意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督促做好水土保持方案后续设计,加大对取料场、弃渣场防治的监督管理,完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等,将有助于提升泉州市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 标签: 公路项目 水土保持 监督管理
  • 简介:风水蚀复合区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区域的东面与南面毗邻水蚀地貌形态,东南界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东南界;区域的西面与北面与风蚀地貌形态接壤,西北界为旱作农业的西北界。复合区包括74个县(旗),面积42.77万km^2,总人口2400万(2004年)。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持续发展,沙尘暴频发;土地退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复合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风水蚀在时间上交错,空间上叠加。受侵蚀营力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制约,水土流失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26万1517.35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1.14%;复合区每年流失土壤11.97亿t,其中水力侵蚀量5.55亿t,风力侵蚀量6.42亿t。近20多年来,复合区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侵蚀强度有所降低。随着国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预计在未来的十到几十年,复合区的水土流失态势将呈现逐步逆转的趋势,但局部的水土流失状况依然很严峻。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治理要以预防为主、保护领先为原则,生物措施、农业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把国家的生态需求与农户的经济需求相结合,依法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根据风水蚀复合区现状,提出了一些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复合区黄河粗泥沙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大大减少进入黄河的粗泥沙量,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风水蚀复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