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宽雀稗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的生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因素对宽雀稗长、宽、盖度和鲜草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1B2C2组合(即穴播、水平梯面、半阳坡)对宽雀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盖度为90.2%(比平均值58.1%多30.1个百分点)、鲜草重达8.61t/hm^2(比平均值5.22t/hm^2大64.9%)。宽雀稗不宜采用撒播草籽繁殖,其盖度和鲜草重均极低。

  • 标签: 宽叶雀稗 繁殖方法 地表类型 坡向 鲜草重
  • 简介:2009年6月于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采用PSYPRO露点水势仪连续4个月测定分析了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水势与其他因素(肥料、树种、喷施浓度、土壤含水量等)之间的影响作用。本试验以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中主要采用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山杏(Prunussibirica)、杨树(Populus)、核桃(Juglansregia)为研究对象,以自制的抗蒸腾叶面肥、市场上已推广施用的叶面肥以及清水对照为主要依据,运用正交试验探讨自制肥料在提高植物水势值方面的效果,比较各树种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和喷施浓度处理下叶水势的日变化进程趋势和波幅。研究结果表明:清水处理条件下山杏和杨树叶水势全天波幅能维持在较低的范围内(分别为1.12Mpa和1.19Mpa),有高水势延迟脱水的抗旱机理表现,而核桃在清水处理条件下的水势日波动幅度最大,全天波幅高达1.59Mpa,显示出低水势忍耐脱水的耐旱机理,即其组织抗脱水能力较强。最终研究结果证明山杏或核桃、自制叶面肥A、稀释800~1200倍、土壤含水量为12%~22%时对提高植物水势值效果最为明显。

  • 标签: 叶水势 正交试验 叶面肥 喷施浓度 土壤含水量
  • 简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梅江盆地白垩系上统塘组(Kyt^2)紫色岩上土壤物理性质特征扣差异,结果表明:塘组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粘粒含量低而砂粒含量高,具有容重较大,比重相对偏小,孔隙度不高,自然含水量偏低的特点。从丘顶、丘腰到丘脚,土层逐渐增厚,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减少,容重递增而比重减小。孔隙度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的趋势,含水量则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的趋势。针对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以维护紫色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梅江盆地 紫色岩 母质 土壤性质
  • 简介:为了研究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间的关系,以侧柏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设置4个水分梯度(正常供水、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重度水分胁迫),测定其温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温和非光化学淬灭升高;初始荧光F0总体上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原初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0、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表现为下降.参数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非光化学淬灭的日变化曲线为凹形,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凸形.可知干旱胁迫导致PSⅡ的电子传递效率降低,降低了光能利用率,影响其光合作用.

  • 标签: 侧柏 叶温 叶绿素荧光 水分胁迫
  • 简介:研究光温条件和土壤湿度对栓皮栎幼苗叶片蒸腾的影响程度,以及太阳辐射、蒸腾和对流换热对温形成的贡献。用盆栽遮雨和称量法,控制土壤干旱胁迫水平(体积含水量)为轻度(12.5%-14.5%)、中度(9.5%-11.5%)和重度(5.5%-7.5%),并分别在自然和人工气候箱(温度控制在25-43℃)的环境下测定蒸腾速率和气象因子;用热量分析方法,定量确定各因子对温差的贡献。结果表明:1)轻度干旱下,蒸腾速率与正常土壤水分下相近,重度干旱胁迫下蒸腾速率降到1.5mmol/(m2·s)以下;2)晴天的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关系密切,呈正相关,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的斜率不同,表明太阳辐射是蒸腾的主导因子;3)多云天时,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的线性关系明显下降,说明白天蒸腾一旦开始,蒸腾速率不因短时间的太阳辐射下降而降低;4)在3个土壤干旱水平下,气温都不是蒸腾的主导因子。人工气候箱试验条件下,蒸腾速率虽与气温线性关系明显,但蒸腾速率明显小于晴天自然条件下。同时也说明,轻度干旱不影响栓皮栎蒸腾;在静风条件下,太阳辐射是栓皮栎温变化的主导因子,可使温变化7℃左右,占温变化的50%-70%;蒸腾潜热和对流换热项可使温变化1-2℃左右,各占温变化的10%-20%。本研究为构建栓皮栎的WSI,以及用气温差诊断栓皮栎土壤水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栓皮栎 辐射 温度 土壤水分 蒸腾速率 叶温
  • 简介:通过对套种圆决明的油茶园土壤作为期3年的理化性质及流失量动态变化研究,初步了解茶园套种圆决明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①土壤养分随时间变化增幅明显;②土壤质地随时间变化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其容重降低、孔隙度和持水量增加;③土壤中砂砾含量逐年降低,粉粒含量逐年上升,土壤机械组成更趋合理;④土壤流失量呈逐年降低趋势。表明油茶园套种圆决明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 标签: 圆叶决明 油茶园 物理结构 土壤养分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 简介: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明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 标签: 三明市 水环境 对策措施
  • 简介:根据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土流失程度及库区水位变化规律,将145~152m、152~170m、170~177m的消落带分别划为消落带下端、消落带中端与消落带上端,并以峡库区185m观景平台的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采取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选取植被覆盖率、物种种类、物种多样性、植物生长基质流失量4类指标,对试验区的生态修复效果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植被覆盖率沿消落带梯度方向从上至下在观测期内逐年降低;物种种类因受库水长时间的淹没有所减少,均匀性随高程的不同也呈现较大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监测期内随时间的增长逐年降低;库岸受库水的长期浸泡以及浪涌的高频繁冲刷是消落带植物生长基质流失的关键因素,造成消落带上下两端植物生长基质流失比中端严重的主要原因为行船所产生的涌浪,且其随时间的增长日趋严重。

  • 标签: 消落带 植物治理 三峡库区
  • 简介:摘要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是事关库区生态环境改善成败和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的大事。湖北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8517.6km2.轻度以上流失面积约为4600.3km2,总侵蚀量为1280.1万t。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旱涝灾害频繁、河床抬高、水利设施被毁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湖北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二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针对湖北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对策。2009年底,湖北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6775.8km2,比2008年增加111.1km2,其中小流域4829km2,“十一五”累积治理水土流失265.3km2,成果显著。

  • 标签: 三峡库区 水土流失 综合防治
  • 简介:河小流域在中亚热带沿海低山丘陵区具有代表性。本文就该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建立,河道与农田工程的建设和利用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与效益分析评价。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治管结合,河道与治田工程结合,水保林与经济林结合等管理建议。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治理 综合效益
  • 简介:为揭示峡水库消落带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泥沙沉积过程的影响及判别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采用原位观测方法,对峡水库干流消落带的泥沙沉积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消落带微地形、河流水文泥沙条件、消落带土壤侵蚀、消落带植被状况和人类活动)展开调查、分析和量化测算,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泥沙沉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库尾江津—涪陵河段以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剧烈,自然环境因素与泥沙沉积量均无显著关系。2)库中涪陵—奉节河段以消落带地形特征中的坡度和高程影响较为明显,二者与泥沙沉积量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508和-0.714;坡度越小,泥沙沉积越多;高程越低,消落带被含沙水流淹没的时间越长,泥沙沉积量也越多。3)库首奉节-秭归段则以坡度的影响为主,其与泥沙沉积量的相关程度为-0.517,坡度越小,泥沙沉积越多,不同高程间的泥沙沉积量并无太大差异。研究说明,峡水库干流消落带泥沙沉积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消落带坡度、高程、河流水沙条件和人类活动4种,植被盖度对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没有影响,4种因素的影响范围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变异性。

  • 标签: 沉积泥沙 影响因素 消落带 微地形 河流水沙条件 土壤侵蚀
  • 简介:峡库区2种不同建园方式的柑桔林,从建园开始连续9年定位观测柑桔林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梯田柑桔林径流系数在0.047~0.153之间,径流含沙量在425—2170g/m^3之间,侵蚀模数在9.37-116.67g/m^2之间。25°坡地柑桔林径流系数在0.079—0.378之间,径流含沙量在500—5050g/m^3之间,侵蚀模数在48.29~1962.04g/m^2之间。在建国初期4年内,25°坡地柑桔林径流系数、径流含沙量和侵蚀模数急剧下降,径流系数由0.378下降到0.103,径流含沙量由5050g/m^3下降到350g/m^3,侵蚀模数由1962.04g/m^2下降到131.42g/m^2。4年后,覆盖度的增加有效的抵消了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柑桔林覆盖度达到0.82,径流系数,径流含沙量和侵蚀模数分别为0.103~0.253,350~3404g/m^3、14.71~148.4g/m^2,表现出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

  • 标签: 径流量 侵蚀模数 柑桔林 三峡库区
  • 简介: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场是主要水土流失部位,其水土保持防护措施的实施受主体设计单位、施工条件和当地生产利用等多方面条件影响,需合理控制各阶段实施进度,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使防护责任归属落实明确,使验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 标签: 水土保持 “三同时”制度 铁路
  • 简介:黄河角洲大面积人工刺槐林出现了衰退现象,表现为树木梢头出现不同程度的枯稍。为了揭示该地区刺槐林衰退的原因,对不同退化程度刺槐林的土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退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密度(全层)逐渐增大,土壤多项养分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土壤含盐量随退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在不同退化程度的刺槐林分中,基本趋势是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退化程度刺槐林的土壤中微生物总量随退化程度的加重而减少。

  • 标签: 人工刺槐林 退化 土壤特征 黄河三角洲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对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及学习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针对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中把主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放在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治理上,但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这一问题,特别创作了福建省水土保持科普网站"水土流失生命流失"(www.fzsz.net/地理组/水土流失、生命流失,或www.fzsz.net/comp/luse),确定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网络协作学习为辅的主题思想,制定了由初步学习→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归纳整理→总结探究→网络创新这六大部分组成的主体框架结构.目的是:展示最新水土保持案例和学生学习成果,为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水土保持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

  • 标签: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水土流失 中学 福州 水土保持工作
  • 简介:为保障峡库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及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基础上,提出山上部生态防护林带、山中部生态经济林带和近江景观防护林带的“带”布局技术及其具体建设模式。秭归县兰陵溪建设结果表明,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03.9%,形成了生态防护效益高、经济发展前景好、景观功能优的协调发展局面。

  • 标签: 三峡库区 低山丘陵 防护林体系 布局 模式
  • 简介:研究长江峡库区泥沙来源,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保障长江峡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江峡花岗岩地区选定的典型小流域内,采用土壤剖面法及土壤侵蚀调查、坡面径流小区等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现状下的土壤物理特性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不同土地利用坡面及沟道的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土体内,土壤颗粒特性与土壤流失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土壤流失程度的增大,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的A层土壤颗粒粒径分选系数降低.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土壤颗粒粒径组的对称性均较低;长江峡花岗岩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面土壤侵蚀;坡面侵蚀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25°以上陡坡耕地侵蚀的泥沙量,约占坡面产沙总量的50%.

  • 标签: 花岗岩区 土壤颗粒 土壤侵蚀 地类 土壤流失量 土壤物理特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珠江角洲地区人为土壤侵蚀的类型和特征分析,将该地域的人为侵蚀类型划分为4个类型区:闲置的开发区、工程建设区、采矿和土石场、坡耕地,并对不同尺度下的人为土壤侵蚀监测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目前人为土壤侵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标签: 人为土壤侵蚀 监测 类型 尺度 侵蚀模数
  • 简介:等高绿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坡耕地植被恢复和水土保育技术,被认为是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等高绿篱(新银合欢和黄荆)篱前淤积土为研究对象,评估等高绿篱一坡地农业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土层深度、不同距篱(坎)距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绿篱处理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均高于石坎梯田处理,而土壤密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小于石坎梯田处理,尤其在表层和第2层,其差异更明显,等高绿篱保育土壤效益显著;同一土层,随距篱(坎)距延长,绿篱处理的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逐渐减小,而石坎梯田处理的变化不明显;随土层加深,各处理的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减小,且处理之间差异也逐渐缩小;距篱(坎)远近间接反映了绿篱处理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程度,距篱越近,影响越大;新银合欢处理与黄荆处理之间相比,效应相当。

  • 标签: 等高绿篱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三峡库区
  • 简介:“两区线”道路两旁延伸10m宽的造林,不仅是福清市的首次,福建省也少有。本文在阐述“两区线”道路现状和造林地特点的基础上,对其造林树种的确定、造林技术要点以及如何制定造林地管护措施进行探讨。

  • 标签: “两区三线” 道路造林 绿化工程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