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小儿感染贫血分为邪恋血虚、气虚血亏、阴虚血枯、阳虚血损、血瘀血虚5型,相应给予扶正补血、清热祛邪,补脾健运、益气养血,滋补肝肾、育阴生血,补肾健脾、温阳益血,化瘀祛积、活血补血等方法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小儿感染性贫血 中医药疗法 辨证分型
  • 简介:目的观察阳黄清解颗粒配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感染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1例新生儿感染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5例采用基础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阳黄清解颗粒治疗,10d后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治疗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治疗后2组血清PCT、CRP水平均下降显著,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黄清解颗粒配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感染黄疸,可改善患儿血清PCT、CRP、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缩短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效果显著,安全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感染性黄疸 新生儿 阳黄清解颗粒 高压氧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 简介:在中医儿科临床中,"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集中体现了"治未"思想,二者思想内涵具有内在一致。重视脾胃养护,顺应四时寒温,未先防,这是"治未"思想在儿科调护中的基本要求,对于小儿日常养护和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治未病 小儿 饮食 临床
  • 简介:主要从口服药、注射药方面综述近10年来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中成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 综述
  • 简介: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及文献总结,2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专家质量方法学评价和临床一致评价,形成《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泌尿道感染》修订稿,提出小儿泌尿道感染诊疗指南的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供中医儿科行业使用。

  • 标签: 中医儿科 临床诊疗指南 泌尿道感染
  • 简介:介绍了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流感病毒感染机制和防治方法的认识,着重探讨中药抗流感病毒的研究现状,分别从单味中药研究、中药复方研究和中药抗流感病毒有效成分筛选3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今后抗流感病毒中药的研究发展方向。

  • 标签: 流感病毒 感染机制 防治方法 中药有效成分 抗病毒作用
  • 简介:目的:从实验方面对支原体颗粒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制作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选昆明系小鼠制作相应模型,用支原体颗粒与利君沙对照.药效学研究:1.观察支原体颗粒对感染后大鼠肺炎支原体的清除作用.2.观察支原体颗粒对皮下注射内毒素粗制液后小鼠肛温变化的影响,研究支原体颗粒的解热作用.3.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研究支原体颗粒的抗炎作用.4.采用氨气刺激法研究支原体颗粒对小鼠的止咳作用.5.腹腔注射酚红溶液,研究支原体颗粒的化痰作用.药理学研究:1.观察感染后大鼠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和肺部病理的变化.2.观察感染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支原体颗粒有显著的抗肺炎支原体、解热、抗炎、止咳、化痰作用,并有显著的抗氧化、活血化瘀、改善肺部病理表现、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结论:支原体颗粒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颗粒 实验研究 小儿
  • 简介:目的观察药推结合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确诊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按不同体质内服中药并外加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47例给予玉屏风口服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6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78.7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每年发生呼吸道感染(9.2±2.8)次,对照组为(12.3±3.5)次,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药推结合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减轻呼吸道感染发作程度,疗效确切且手法操作简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药推结合 小儿 反复呼吸道感染 临床观察
  • 简介:从近10年的相关文献中发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内在因素涉及小儿解剖生理及免疫特点、禀赋体质、孕育遗传因素、情志因素;外界因素涉及环境气候、喂养调护、营养因素、罹患疾病及用药不当等方面。机方面,中医强调本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肺脾肾功能不足,标实由热、痰、湿、食、肝旺所致,日久可夹瘀为患;标实则从实证及少阳枢机失利立论。现代医学则主要从屏障破坏、免疫受损、微循环障碍等方面入手阐述本的病理。

  • 标签: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发病机制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的有效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对普通型手足口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10月手足口确诊病例182份,对其用药情况(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足口治疗主要以中药注射剂为主,其次为抗菌药物和利巴韦林注射液,临床多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抗菌药物主要以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主,占38.46%;中药注射剂主要以热毒宁为主,占50.00%。结论在手足口治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确保儿童安全用药。

  • 标签: 手足口病 抗菌药物 中药注射剂
  • 简介:目的研究自拟方扶阳建中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7例、对照组95例。治疗组口服自拟中药方扶阳建中颗粒,对照组口服左旋咪唑,1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停药2月后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为6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扶阳建中颗粒口服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治愈率高,且全方药味甘甜微辣,患儿易于接受,颗粒剂又方便患儿长期口服,故适合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小儿 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药 防治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近20年有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文献,建立信息采集表,使用统计软件,对中医证型、证素及症状进行频数、频率统计,聚类分析。结果通过对提取的症状尝试3~6类进行分析,结果4类较为满意:1)自汗、乏力、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便溏、食欲低下、咳喘、舌淡、苔白、指纹淡红;2)口气臭秽、大便偏干、口干欲饮、厌食、苔黄、指纹深红;3)急躁易怒、五心烦热、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咽干、唇淡色白、大便先干后稀、脉弦;4)五迟五软、肌肉松弛、面色少华、鸡胸龟背、形体消瘦、毛发稀疏、指纹淡紫。结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证型为肺脾两虚型、积热内蕴型、脾虚肝旺型、肾虚骨弱型。

  • 标签: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证候 文献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自拟参萸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用参萸汤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114例,2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35例,显效7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6%。结论本方具有固密腠理、抵御外邪之功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能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

  • 标签: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参萸汤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抗感灵汤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均口服自拟抗感灵汤,3d后统计疗效。结果痊愈39例(占65.0%),好转16例(占26.7%),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91.7%。结论根据辨证分型采用抗感灵汤加减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

  • 标签: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抗感灵汤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疏风解痉止咳颗粒治疗儿童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儿童感染后咳嗽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予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口服治疗,治疗组予疏风解痉止咳颗粒口服治疗。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疏风解痉止咳颗粒治疗儿童感染后咳嗽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童感染后咳嗽 疏风解痉止咳颗粒 临床观察
  • 简介:从《景岳全书·小儿则》对乳儿病因学的认识、对婴儿望诊的贡献、对乳儿养护的指导及对乳儿部分疾病治疗的建议等方面阐释了张景岳对“子治母”学说的认识和运用。

  • 标签: 子病治母 儿科 张景岳
  • 简介:对4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HIE)患儿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采用吸氧、保暖、控制惊厥、合理喂养等精心护理,结果治愈22例,好转11例,放弃治疗8例,死亡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手足口的疗效。方法将185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5.00%,治疗组有效率为98.0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治疗手足口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手足口病 三黄芦菊苡仁汤 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