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普外科清洁手术(Ⅰ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为后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5月324例符合条件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324例患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100%;在手术前0.5~2h用药者50例(15.4%),手术前2~24h用药者64例(19.8%),手术后用药者185例(64.8%);持续用药时间≤1d的16例(4.9%),≤3d的80例(24.7%),4~7d的198例(61.1%),〉7d的46例(14.2%);手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为1~16d,平均5.3d。预防用药品种最多为克林霉素磷酸酯169例,其他以青霉素和二、三代头孢菌素为主。结论:该院I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干预管理。

  • 标签: 清洁手术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我科近年来对需急诊自体动静脉内瘘重建手术的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于重建期间的护理技巧及注意事项并分析相应的护理措施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 月~2021 年6 月间本院收治的14例需急诊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间施行的护理经验。结果 14例接受急诊手术的终末期肾病的透析患者在施行有效的护理及心理疏导,均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急诊手术,经急诊手术后患者内瘘得以重建,并随后顺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围手术期间的精细护理切实保碍了患者的安全及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 精细、有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及时心理疏导干预,对接受急诊自体动静脉内瘘重建手术的患者的安全及对手术顺利进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急诊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护理 精细
  • 简介:远在1941年由神经外科医生Dandy[1]介绍经颅-面联合入路切除一例眶内肿瘤,这种操作先后由Ray和Mclean(1943)以及Tym(1961)加以改进。1954年Smith报告他和神经外科合作经颅一面联合入路成功的大块切除了前筛窦和眶内肿瘤,但当时大多数头颈外科医生对此持保留态度,直到1963年,Ketcham[2]等报告17例颅一面联合切除治疗副鼻窦肿瘤以前,这种手术仍不作为治疗副鼻窦肿瘤的措施。十年后,Ketcham等又撰写了三篇论文报告他们有关随访结果,补充了增加的病历,并详细阐明其并发症和治愈率,并将副鼻窦癌的治愈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50%[1.2]。彼等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其他学者应用这种术式切除副鼻窦肿瘤,Bridger[3]称赞Ketcham创造了副鼻窦癌

  • 标签: 颅底肿瘤 鼻窦肿瘤 眶内肿瘤 手术入路 鼻窦癌 神经外科医生
  • 简介:目的了解某医院I切口手术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0年7~12月归档病历中I切口手术患者有关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444例I切口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在初次给药方面,术前0.5~2h、2~24h和大于24h用药者分别为12例、122例和63例;术后用药者247例。在持续给药中,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小于4d者70例、4~7d者193例、大于7d者181例。术后单一用药者占82.43%,二联用药者占17.12%,三联用药者占0.45%。结论该院I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应用档次过高、无指征联合用药及给药时机不当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 标签: I类切口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调查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干预前后我院骨科Ⅰ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我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7~9月(干预前)和2012年7~9月(干预后)骨科Ⅰ切口手术,统计、分析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干预后由84.67%下降到57.30%(P〈0.01),抗菌药物费用明显减少(P〈0.01),用药合理性明显提高。结论我院为规范骨科Ⅰ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可行、有效。

  • 标签: 综合干预 骨科Ⅰ类切口手术 预防使用抗菌药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通过对直肠癌病例的诊治分析,探索较为合适的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1例局部切除后行补充手术的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中位随访64个月(1~352月)。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直径与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的直径与有无肌层浸润相关(P〈0.001),肿瘤直径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肿瘤直径≤1cm时,发生肌层浸润的机率为3.6%,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为5.4%;肿瘤直径〉2cm时,发生肌层浸润的机率为75%,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为50%。结论对于局部切除后的直肠癌,如存在肌层浸润、直径大于2cm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建议应行补充根治术;如仅为局部残留,则行补充局部切除术。

  • 标签: 直肠肿瘤 类癌瘤 局部切除 补充切除
  • 简介:目的分析和评价该院Ⅰ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5月出院的Ⅰ切口手术患者250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Ⅰ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96%,其中无指征用药占22.1%;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为:头孢替安、头孢唑啉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使用单一抗菌药物215例(89.6%),联合用药25例(10.4%);用药疗程1~30d,平均(5.63±3.46)d,56.3%的病例术后用药时间超72h;用药时机:术前2h内用药占51.1%,48.9%的病例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不合理.结论250例Ⅰ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药物种类选择欠妥、用药时间过长、用药时机不当等问题,需加强规范管理.

  • 标签: Ⅰ类切口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Ⅰ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查2008年1-12月出院的303例Ⅰ切口手术病人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达100%;使用频度居第一位的抗菌药物为第3、4代头孢菌素(222例次);204例术后预防用药持续时间〉3d;18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DUI)〉1。结论:本院Ⅰ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存在问题。

  • 标签: Ⅰ类切口 抗生素预防 围手术期医护 药物利用评审
  • 简介: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消化道重建手术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进行胃癌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采合奥沙利铂联合消化道重建手术方法,一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预测,比较两组病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胃癌患者治疗前不良反应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率、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血小板计数下降率、中性粒细胞下降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相对减轻(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消化道重建手术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在对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减轻了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奥沙利铂 消化道重建手术 胃癌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调查Ⅰ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09—2010年中出院的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眼科、口腔科、泌尿科的518份Ⅰ切口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剔除术前因感染而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病例,其中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416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调查存在用药种类、用药时机、用药时间方面不合理的现象。结论:临床医师应深入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各手术科室的特点,对原则进行细化,使各手术科室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实施细则,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预防感染中的合理应用。

  • 标签: 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预防
  • 简介:目的:分析医院Ⅰ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7月医院所有科室Ⅰ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06例,分析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医院Ⅰ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药率为84.91%,药物选择不合理率为25.93%,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率为50.00%,未按要求追加使用抗菌药物率为9.30%,术后预防用药疗程不合理率为72.20%,预防用药剂量偏大率为11.11%。结论:医院Ⅰ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药不够规范,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 标签: I类切口 手术 抗菌药物
  • 简介:近年来,医患纠纷有增加趋势,医患矛盾作为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焦点备受关注。医患矛盾激化有多种因素,卫生部通过对一批国家级大型医院医疗服务、费用状况和综合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医疗费用过高占49.72%;服务态度不佳占33.61%;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医患沟通不足几乎涉及当今医患关系领域的所有问题。其实,医患双方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难处。而信任和沟通,是重建医患和谐关系必不可少的桥梁。

  • 标签: 医院医疗服务 医患纠纷 医患关系 社会矛盾 综合管理 医疗资源配置
  • 简介:目的:调查和评价某院Ⅰ清洁手术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某院住院医生工作站,抽取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无感染迹象Ⅰ清洁手术出院病例,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使用频率、联合用药、预防用药时间及用药费用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1例Ⅰ清洁手术患者中有418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99.29%;药物使用频次前三位为:头孢地嗪钠、诺氟沙星和头孢唑啉钠;联合用药194例(46.41%);术前〈2h用药89例(21.14%);用药时间超过3d者267例,占63.42%。结论:某院Ⅰ清洁手术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严重,应加大监管力度,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现象。

  • 标签: Ⅰ类清洁手术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术联合乳房重建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乳腺切除术以及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术联合乳房重建手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生存质量。结果:经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参照组患者显著提升(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结论: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术联合乳房重建手术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患者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术后生存质量得到保障,值得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术 乳房重建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该院3种Ⅰ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该院2010年1~12月出院的258例3种Ⅰ切口手术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为161例;使用抗菌药物的97例(37.6%)中合理预防用药0例。所用抗菌药物涉及514种;术前0.5~2h内给药50例(51.5%);术后用药时间〉24h77例(79.4%),用药时间〉48h72例(74.2%)。存在药物选择不合理、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用药时机不当等不合理现象。结论该院Ⅰ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医院领导的重视,严格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 标签: 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应用 预防性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用PDCA提高我院I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格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0月和2020年1月至10月2个时间段,分别选取患者2827例和2804例,均行I切口手术治疗,在围手术期给其预防应用抗菌药物,2019年未实施PDCA管理,2020年实施PDCA管理,统计两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占比、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24h占比、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格率、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以及预防用药不合理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2019年相比较,2020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占比、预防用药不合理率均降低,但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24h占比、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格率、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如果为I切口手术患者,及时对其实施PDCA管理,在围手术期给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降低用药不合理率,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I类切口手术 预防用药 抗菌药物 合格率
  • 简介:目的探索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切口清洁手术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成效。方法抽取本院普外科2009年7月~2010年6月Ⅰ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Ⅰ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3,应用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管理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23%下降至7.91%(χ2=13890.16,P〈0.001),使用合理率从0.77%上升至90.44%(χ2=13571.10,P〈0.001),术后切口感染率从0.77%下降至0.66%(χ2=7547.58,P〈0.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切口清洁手术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应继续探索应用。

  • 标签: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PDCA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重建钉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经验。方法2002年5月-2008年9月应用重建钉治疗36例股骨转子部骨折病人,手术使用骨科牵引床,采用闭合复位,股骨颈保持15。前倾角置入2枚拉力螺纹钉,用三维瞄准器锁定远骨折端。结果3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3.6个月,3-5个月时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结论股骨转子部骨折强调闭合复位,应用重建钉治疗转子部骨折手术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 标签: 股骨重建钉 转子部骨折 股骨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Ⅰ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某二级甲等医院收治的Ⅰ切口手术患者547例,其中干预前(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未经过"抗菌药物整治活动")283例,干预后(2018年2—4月通过设立临床药师参与诊疗工作以及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和控制)264例,提取患者电子病历信息,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给药时间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结果:干预后,Ⅰ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干预前的70.32%降至28.79%,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干预前的57.79%升至75.00%,给药时间合理率由干预前的19.60%升至61.84%,用药疗程合理率由干预前的38.69%升至55.26%。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可以降低Ⅰ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间及用药疗程的合理性,使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规范、抗菌药物的管理更加科学,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药师 抗菌药物 围术期 Ⅰ类切口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