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氨在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4-2018.9我院接收诊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其中研究组手术时配合注射氨,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出血时间以及出血量。结果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出血时间以及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可比性(P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奥美沙坦中氯代烷基结构类潜在基因毒性杂质(4-氯甲基-5-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2-酮(杂质1)和4,5二氯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2-酮(杂质2))。方法:采用色谱柱为KromasilEternity5-PhenylHexyl柱250×4.6mm;检测波长:215nm,流动相A:乙腈:2.04g?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1.73g/L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3.4)(20:80);流动相B:2.04g?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1.73g?L-1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3.4):乙腈(20:80),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杂质1和杂质2与主峰分离良好,在浓度为0.1066~0.7104μg·mL-1和0.1235~0.6174μg·mL-1范围内杂质1和杂质2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和0.9971);杂质1和杂质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9%和114.85%,RSD(n=9)分别为7%和7%。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本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奥美沙坦中的杂质1和杂质2的定量控制。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 奥美沙坦酯 氯代烷基结构类杂质 潜在基因毒性杂质
  • 简介: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提高以及高龄老人数量的增多,老年人发生股骨颈骨折的病例越来越多,人工股骨头置换已成为目前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最常见的手术方式。由于该手术出血量多,导致的出血相关并发症对老年病人身体影响较大,因而该手术在临床应用时受到限制。医师常通过输血、止血、术中或术后自体血回输等方式预防出血相关的并发症。

  • 标签: 氨甲环酸 失血量 股骨头置换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氨联合利伐沙班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减少出血及预防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氨联合利伐沙班组(观察组,40例)与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40例),记录2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术后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血凝指标及术后2周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输血率、血红蛋白下降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血凝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倾向,术后2周下肢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结论:氨联合利伐沙班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可有效减少出血量,降低输血率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氨甲环酸 利伐沙班 血栓 老年人
  • 简介:目的建立金莲花汤中绿原、咖啡、葛根素、牡荆素、迷迭香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采用不同来源的药材制备的3批金莲花汤中的上述5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SynergiPolar-RP苯基C18色谱柱(250mm34.6mm,4μm);流动相为1%乙酸(A)-乙腈(B);洗脱程序(0-30min,5%-14%B;30-40min,14%-14%B;40-42min,14%-19%B;42-60min,19%-25%B;60-63min,25%-5%B;63-64min,5%-5%B);柱温35℃;检测波长286nm;进样量10μL。结果测定3批金莲花汤中绿原、咖啡、葛根素、牡荆素、迷迭香含量分别为:0.34、0.08、9.73、0.93、0.32mg/g;0.13、0.03、8.37、0.33、0.21mg/g;0.37、0.07、8.36、0.12、0.26mg/g。结论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适用于金莲花汤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用不同来源的药材制备的金莲花汤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葛根素的含量最高。

  • 标签: 金莲花汤 含量测定 HPLC 绿原酸 咖啡酸 葛根素
  • 简介: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ElsevierScienceDirect、PubMed、WebofScience等数据库,对甲基丁香酚的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甲基丁香酚具有镇痛抗炎、抗菌、镇咳祛痰、抗氧化损伤等药理活性,是有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潜在药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毒性,因此在以后的应用中有必要通过一些途径对其毒性作用进行改善,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发生。

  • 标签: 甲基丁香酚 药理 毒性
  • 简介:本文报道了1例49岁女性患者使用维A片致外阴溃疡的不良反应。结合患者临床治疗过程及相关文献,对维A致女性生殖器溃疡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发病机制进行讨论。本例患者在维A片治疗第6天出现外阴溃疡,予停用维A片及聚维酮碘溶液坐浴对症处理后,外阴溃疡最终消失。在维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过程中,应警惕生殖器溃疡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维A酸 维甲酸 外阴 生殖器 溃疡
  • 简介:磷酸肌作为细胞内的能量载体,能够维持细胞的活性及基本功能。外源性磷酸肌作为重要的能量补充剂,在治疗能量供应不足导致的机体病理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磷酸肌的膜稳定作用、抗氧化作用、神经保护作用等正逐渐被证实。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磷酸肌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磷酸肌酸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瑞香狼毒乙酸乙提取物的毒性化学成分。方法瑞香狼毒饮片采用不同极性溶剂梯度提取,经动物急性毒性实验获取其半数致死量,采用HPLC-TOF/MS检测乙酸乙提取物灌胃后小鼠血液及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分布情况,应用MTT法检测体内吸收成分对正常肝细胞系L-02的毒性作用。结果瑞香狼毒毒性成分主要集中于乙酸乙部位,对小鼠的LD50为4.656g·kg-1;其所含的黄酮类成分表枇杷素、瑞香酚、狼毒色原酮、新狼毒素A、狼毒素及异狼毒素小鼠灌胃吸收后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其中肝组织分布浓度相对最高,对肝细胞系L-02的IC50分别为:表枇杷素(107.23±6.43)μmol·L^(-1)、瑞香酚(63.62±3.18)μmol·L^(-1)、新狼毒素A(44.17±2.98)μmol·L^(-1)、狼毒色原酮(38.32±2.87)μmol·L^(-1)、狼毒素(24.40±1.71)μmol·L^(-1)、异狼毒素(10.01±0.61)μmol·L^(-1),异狼毒素对肝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结论黄酮类成分为瑞香狼毒的主要毒性成分,对肝细胞系的增殖毒性顺序为异狼毒素〉狼毒素〉狼毒色原酮〉新狼毒素A〉瑞香酚〉表枇杷素。

  • 标签: 瑞香狼毒 黄酮类成分 急性毒性 液质联用 组织分布
  • 简介:目的:研究麦考酚(mycophenolicacid,MPA)在大鼠体内的肠肝循环过程。方法:5只雄性SD大鼠静脉注射MPA,收集0~12h的全血标本,测定MPA浓度。5只雄性大鼠静脉注射给予MPA,收集0~12h的胆汁标本,测定MPA和7-O-葡糖苷麦考酚(MPAG)浓度。采用10对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肠肝循环模型,测定供体和受体大鼠0~12h的MPA的血药浓度。结果:大鼠静脉注射MPA20mg/kg后AUC0~12h为(43.3±20.4)μg·h·ml-1,给药后8h出现吸收峰。大鼠胆汁实验中,MPA在0~0.33h、0.33~0.67h、0.67~1h、1~1.5h、1.5~2h、2~4h、4~8h、8~12h随胆汁排出量为0.078、0.077、0.049、0.062、0.079、0.114、0.120、0.073mg。胆汁供体组和胆汁受体组大鼠MPA的AUC0~12h分别是(42.3±27.1)和(4.28±3.05)μg·h·ml-1,胆汁受体组大鼠在接收胆汁后8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结论:约有10%的MPA进行肠肝循环被重吸收,与人体内过程基本一致;大鼠肠肝循环模型中肠肝循环的峰值在给药后的6~8h。

  • 标签: 麦考酚酸 肠肝循环 药动学 大鼠
  • 简介:目的探究托吡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7月收纳治疗的小儿癫痫患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使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其苯巴比妥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之上联合托吡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以及治疗疗效。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为28.21%(11/39)显著高于观察组7.69%(3/39),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率94.87%(37/39)显著高于对照组79.49%(3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托吡联合苯巴比妥联合治疗小儿癫痫后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儿癫痫发作次数和不良反应,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托吡酯 苯巴比妥 小儿癫痫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制备枸橼芬太尼口腔黏膜贴片,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直压工艺制备枸橼芬太尼口腔黏膜贴片,以片剂外观性状、崩解时限、酸度、溶出度及离体口腔黏膜稳态渗透速率等指标评价处方的合理性。结果采用直压工艺,以15%无水枸橼和21%碳酸氢钠为泡腾剂,以10%无水碳酸钠为pH调节剂,以甘露醇为稀释剂,以羧甲基淀粉钠为崩解剂组成的处方而制备的片剂,制剂质量特性与国外上市品Fentora一致。结论所拟定的枸橼芬太尼口腔黏膜贴片处方合理。

  • 标签: 枸橼酸芬太尼 口腔黏膜贴片 处方 渗透速率 溶出
  • 简介:目的:分析氟比洛芬相关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自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我院2017年使用氟比洛芬的住院患者相关肝损害发生情况,自动筛选纳入病例,人工评价其关联性、ADR发生率、风险因素,总结发生特征。结果:氟比洛芬致肝损害发生率为3.00%,损伤程度以轻度为主,损伤类型主要表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相关风险因素为性别及用药时长(P<0.05),男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OR=0.652,95%CI:0.465–0.915),用药时长与其正相关(≤1d:OR=0.353,95%CI:0.233–0.559;2~7d:OR=0.362,95%CI:0.235–0.556;>7d:OR=1),ADR平均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5.40±4.06)d。结论:氟比洛芬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为常见,多为轻度,临床用药中对于女性患者、用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肝功能变化。利用专项软件实施ADR监测准确高效,以低成本付出实现高质量研究,可辅助药师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降低用药风险。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肝损害 自动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依赖不同时间对大鼠脑纹状体内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4(regulatorofG-proteinsignaling4,RGS4)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etabotropicreceptor5,mGluR5)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依赖一周组(1W)、两周组(2W)模型,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大鼠纹状体内RGS4、mGluR5、G蛋白α亚单位蛋白Q(Gαq)、磷脂酶C-β1(phospholipaseC-β,PLCβ1)表达水平。结果:METH依赖1W、2W组伴药箱停留时间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提示METH依赖模型建成。模型组大鼠纹状体内RGS4蛋白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而模型组mGluR5蛋白和Gαq蛋白、PLCβ1蛋白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上调,且2W组较1W组改变更明显。结论:METH给药可能导致大鼠脑纹状体内RGS4表达下调,mGluR5表达上调,还可使与mGluR5偶联的Gαq、PLCβ1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上调。且METH依赖时间越长,RGS4、mGluR5、Gαq、PLCβ1的表达水平变化越显著。

  • 标签: 甲基苯丙胺 纹状体 条件位置偏爱 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4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 G蛋白α亚单位蛋白Q
  • 简介:目的分析嗜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诊治。方法选取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本院所收治嗜细胞性的胃肠炎病症临床诊治病患40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40例病患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20例病患。两组病患均接受内镜检查。通过病理诊断分型之后,常规组实施营养支持疗法,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药物疗法。分析两组效果。结果干预组与常规组病患的病理诊断分型指标评分数据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病患通过临床诊断检查分型后,采用不同的临床治疗路径。两组病患经过临床治疗后,对两组的数据做出对比,可以得出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病患的临床疗效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接受嗜细胞性的胃肠炎病症临床诊治的病患,采取内镜临床诊断检查方法,检出率可达100%。病患在通过内镜病理检查诊断分型后,在营养支持疗法基础上实施药物疗法,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病患早日疾病转归。

  • 标签: 嗜酸粒 细胞性 胃肠炎 临床诊治
  • 简介:目的评价小剂量泼尼龙联合氨蝶呤和羟氯喹治疗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6例轻到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按患者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氨蝶呤和羟氯喹;对照组加用双氯芬酸钠(75mg/次,2次/d),观察组加用泼尼龙(4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12周的治疗,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间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LEDAI积分、ESR、CRP、补体C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泼尼龙联合氨蝶呤和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甲泼尼龙 系统性红斑狼疮 甲氨蝶呤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友谊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SU)使用抑药的现况,评价抑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合理性。方法信息系统提取2017年7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我院所有使用抑药预防SU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预防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200份预防用药病例以外科系统为主(占69.5%);用药品种PPIs占绝对优势(占99.1%),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4.4%);静脉PPIs用药的疗程平均为(8.1±4.8)d,长于平均用药疗程(7.3±5.0)d;在人均花费和日均花费方面,PPIs静脉给药>PPIs口服给药>H2RA口服给药。83.7%的手术患者在手术当天及术后1~2d内用药;187例病例(占98.4%)未见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征象,未见明确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北京友谊医院抑药预防SU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但预防用药的给药方式与剂量、用药疗程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特别是过度使用静脉PPIs。

  • 标签: 应激性溃疡 预防用药 抑酸药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建立反向离子对色谱法测定氨甲苯片中氨甲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5TC-C18150mm×4.6μm色谱柱,用甲醇-0.005mol?L-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55:4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26nm。结果:氨甲苯在约1.0~0.02mg?mL-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96%,RSD为0.15%(n=9),样品测定误差〈0.1%。结论:本法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氨甲苯片的质量控制。

  • 标签: 反向离子对色谱法 氨甲苯酸片 含量测定
  • 简介:目的比较丙硫氧嘧啶与巯咪唑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效果。方法74例老年甲亢患者,按照1∶1比例配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巯咪唑治疗,观察组采用丙硫氧嘧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血清甲状腺素(T_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_3、T_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FT_3、FT_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细胞计数异常率5.4%、皮疹发生率2.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8%、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肝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2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硫氧嘧啶治疗老年甲亢,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效果显著,但患者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药物,加强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积极治疗处理。

  • 标签: 丙硫氧嘧啶 甲巯咪唑 老年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脑缺血为高发的脑血管疾病,且常给病人带来不可逆性伤害。作为传统的抗炎药物,小檗碱(BBR)近年来显示出对脑缺血的防治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为此,我们从体内体外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PPARγ是小檗碱的作用靶点之一:小檗碱在缺血再灌损伤中可以上调PPARγ表达。抑制PPARγ可以减弱小檗碱对缺血再灌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脑缺血损伤过程中BBR可以降低DAN甲基化,下调甲基化转移酶DNMT1和DNMT3a的表达。同时可以降低PPARγ启动区甲基化水平。上述结果提示,PPARγ是BBR的主要作用靶点之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BBR促进PPARγ表达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有关。

  • 标签: 小檗碱 脑缺血再灌注 PPARΓ DNA甲基化 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