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992—2009年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4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比较分析腮腺浅叶切除(88例患者)与腮腺区域性切除(60例患者)两种式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治疗的病例,术后瘢痕、局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及腮腺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的病例。两种式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大小选择不同的式,对界限清楚、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预防面部凹陷畸形,减少并发症;对过大或边界不清的肿瘤仍宜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以减少复发。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下颌下腺切除手术是口腔颌面-头颈外科的经典手术之一。经典的下颌下腺切除采用距下颌骨下缘1.5~2.0cm的平行切口,称为经颈部进路(transcervicalapproach)。该切口具有进路直接、显露充分、操作方便、能有效控制出血和便于扩大手术范围等优点,是下颌下腺切除的首选切口。但该进路也有缺点,如留有颈部瘢痕,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1%~7%)、舌神经(1.4%)、舌下神经(2.9%)的可能,严重者可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还可导致唾液腺囊肿。随着对面颈部手术美容要求的提高.年轻和女性患者不愿接受下颌下区明显的永久性瘢痕以及可能引起的暂时性口角歪斜。然而,即使将切口设计在下颌下区皮纹内、以美容缝线精细缝合和采用小切口,仍会留有瘢痕。

  • 标签: 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切除术 手术进路
  • 简介:目的比较牙冠延长与牙龈切除用于残根残冠桩冠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2008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因外伤或龋坏致患牙断面达龈下的患者50例(58颗患牙),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牙龈切除(30颗牙)与牙冠延长(28颗牙)完全暴露断面,6周后行常规桩冠修复,评价两组在术后2周的疗效及桩冠修复后6个月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术后2周,牙冠延长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牙龈切除组总有效率为71.43%(2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桩冠修复后6个月,牙冠延长组总有效率为93.33%,牙龈切除组总有效率为64.29%,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冠延长能有效恢复患牙生物学宽度,有利于修复后牙周健康的维持。

  • 标签: 牙冠延长术 牙龈切除术 牙体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经下颌后入路进行腮腺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腮腺良性肿瘤45例,经行下颌后入路功能性肿瘤切除,并与45例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的病例做对比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经下颌后入路的功能性切除组术后出现唾液腺瘘(χ2=5.29,P〈0.05)、面瘫(χ2=11.28,P〈0.05)、味觉出汗综合征(χ2=11.25.P〈0.05)等并发症明显低于浅叶切除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时,下颌后入路功能性切除较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腮腺良性肿瘤 下颌后入路 功能性切除 浅叶切除术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辅助下2种手术入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3例行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切除患者(男15例,女8例),11例经口入路(endoscopy-assistedtransoral,ETO),12例经颈小切口联合下颌支垂直骨离断(endoscopy-assistedtranscervicalminimalincisionplusosteotomyoftheverticalramusoutsidethemandibularforamen,ETC+MO),比较2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ETO组患者均为良性肿瘤,ETC+MO组有2例腺样囊性癌和1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ETC+MO组有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轻瘫,术后8周自发性缓解。ETO组所有患者和ETC+MO组10例患者均获得理想的面部美学保存效果。经7~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ETO和ETC+MO入路均为安全可靠的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且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2组比较,ETO组住院时间较短,可避免下颌神经损伤危险,ETC+MO组则更适用于晚期、复发性咽旁间隙肿瘤。

  • 标签: 内镜 咽旁间隙 肿瘤 经口入路 经颈入路 下颌骨离断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90例,其中44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46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随访时间2~9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而采用两种式肿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性切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式。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 简介:本文报道一种新的腮腺切除V形切口的设计,该切口仅涉及耳前和耳后切口,没有发际线或上颈部切口。可用于接近几乎所有表面腮腺区域.包括上部和前部,瘢痕最小。为了评估该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美容效果,前瞻性地招募15例(2015年9月-2016年9月)患者,将部分腮腺切除作为良性腮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腮腺切除术 颈部切口 V形 美容效果 治疗方法 腮腺肿瘤
  • 简介:目的:探索分析系带切除后上颌中线间隙的关闭、顽固性及复发,无论是否进行后续的正畸治疗。材料方法:作为回顾性研究.本研究纳入了在2002年9月至2011年6月之间进行了C0:激光系带切除的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项相关信息在手术当日及后续复查中均有记录.包括年龄、性别、上颔中线间隙大小、上颌尖牙萌出状态及是否进行正畸治疗。结果:在满足入选标准的59例患者中.31例(52.5%)进行了积极的正畸治疗,27例(458%)单纯进行了手术.1例患者正畸相关信息不全。在第一次复查时(2~12周).正畸患者中仅有4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则没有看到间隙关闭。在第二次复查时(4~19个月).正畸患者中20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的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02)。在长期随访中(21~121个月),只有4例患者中线间隙持续存在,而其中3例仍在进行正畸治疗。结论:对于上颌中线间隙伴随系带肥大的间隙关闭。系带切除联合正畸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进行系带切除。本研究证明了上颌中线间隙治疗中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理想的治疗团队中应该包括全科医师、口腔外科医师、牙周科医师及正畸医师。

  • 标签: CO2 系带切除术 系带 激光 中线间隙:上颌间隙
  • 简介: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口腔医学特别是口腔医院的发展状况,我刊特对全国市级口腔医院进行报道,现将部分市级口腔医院的概况简介如下。

  • 标签: 口腔医院 口腔医学 简介 市级 中国 概况
  • 简介:本刊严格执行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使用》。

  • 标签: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法定计量单位 书写规则
  • 简介:本刊严格执行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使用》。

  • 标签: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法定计量单位 书写规则
  • 简介:本文的目的是针对恢复丧失的生物学宽度这一传统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手术方法。生物学宽度的丧失与患牙的上皮结合和/或结缔组织附着发生破坏有关。常规的骨切除,包括对存留牙齿表面的改形与保守性切除支持牙槽骨相结合的方法,来产生修复所需要的生物学宽度。这一操作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切除最少的支持骨;(2)消除有害的根面解剖形态,如沟槽、凹面、牙骨质釉质突起等;(3)形成对软组织适应性更好的光滑根面;(4)减少或消除Ⅰ°和Ⅱ°根分歧病变;(5)在牙根过于靠拢的情况下,可改善牙龈外形及修复材料所需的空间。本文叙述牙根改形的具体步骤作为传统冠延长的一种变通的选择。

  • 标签: 牙根改形 牙周手术 生物学宽度 手术方法 骨切除术
  • 简介:研究目的本文就与牙齿磨耗有关的诸多病因进行了回顾。材料与方法基于临床发现与病史,描述了一些特殊类型的磨耗。结果牙齿磨耗的发生及其形式与文化、食物,职业,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同时展示了一些与上述因素有关、有区域特殊性的牙齿磨耗病例。结论作为与患者讨论问题的第一者,牙医应能识别牙齿磨耗的特征性表现,并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予以处置。

  • 标签: 牙齿磨耗 病因 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上颌尖牙区三维方向上多种因素变化对曲面断层片中牙长轴角度影响.方法用干颅骨标本、模型牙制作模型模拟拔牙矫治后理想牙颌状态,从初始状态开始,依次改变右上尖牙的轴倾度、右上尖牙的转矩、上颌右侧弓形以及曲断选层位置,并在精确定位状态下分别拍摄颅骨模型的曲面断层片,测量右上尖牙牙长轴影像与固定参照平面的夹角.结果尖牙实际轴倾度与曲断片牙长轴角度呈同方向变化;尖牙根颊向转矩使牙根影像趋于后倾,根腭向转矩使牙根影像趋于前倾;弓形尖圆时牙根影像趋于前倾,弓形方圆时牙根影像趋于后倾;选层位置靠后时牙根影像趋于前倾,选层靠前时牙根影像趋于后倾,二者相差1.8°.结论曲面断层片所示的牙齿长轴角度受局部多种三维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标签: 曲面断层片 牙长轴角度
  • 简介:目的研究牙槽窝内保留颊侧部分牙根,对牙槽窝颊侧骨板高度及牙槽窝骨愈合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只成年Beagle犬双侧下颌及第二、三、四前磨牙的远中根作为实验位点。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分为以下3组:(1)血液充盈组:拔除前磨牙远中根,血液充盈后关闭创口;(2)Bio-OssCollagen组:拔除前磨牙远中根,牙槽窝内植入Bio-OssCollagen,牙槽窝表面覆盖Bio-Gide,严密关闭创口;(3)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去除前磨牙远中根牙冠及牙根的舌侧部分,保留颊侧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牙槽窝后关闭创口。术后12周拍摄Beagle犬下颌锥形束CT(CBCT),比较颊侧骨板高度变化以及牙槽窝内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颊侧骨板高度吸收量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术后12周,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高度降低(1.63±0.67)mm,Bio-OssCollagen组颊侧骨板高度降低(0.77±0.58)mm,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高度降低(0.06±0.10)mm。Bio-OssCollagen组牙槽窝颊侧骨板吸收量小于血液充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5,P=0.027),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吸收量小于血液充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61,P=0.001),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吸收量小于Bio-OssCollag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60,P=0.024)。术后12周血液充盈组牙槽窝中间区域显示低密影,Bio-OssCollagen组牙槽窝高密影,形态与牙根轮廓相似,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可见较多地松质骨影像。结论牙槽窝内保留颊侧部分牙根,相比牙槽窝内植入Bio-OssCollagen,能更好地保存颊侧骨板高度。保留颊侧部分牙根具有促进牙槽窝内骨生成,加快牙槽窝骨愈合速度的作用。

  • 标签: 牙根 颊部 骨板 牙槽窝 胶原 BIO-OSS
  • 简介:作者通过70名12岁儿童的X线头颅侧位像、手腕部X线像及身高测量,横向研究了青春期身体各部分──下颌骨长、颈椎骨长、手指骨长及耳高生长的同步性。分以Grave法分析了生长阶段。研究了籽骨和颈椎齿状突骨板出现骨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春生长快速期四部生长密切相关,具有同步性。故不仅可用身高也可用颈椎或手指骨长的增长变化来预测下颌骨的生长。(2)12岁儿童中40名女童均处于生长高峰期。而30名男童仅20名处于高峰期,且其中11名为刚进入高峰期。另外8名处于加速期,2名未达加速期。(3)第二颈椎齿状突骨板骨化象和籽骨骨化象一样,可作为判断下颌骨青春性生长高峰期的一项指标,这对于正畸临床选择矫治时间,确定设计及推断予后是有意义的。

  • 标签: 下颌骨 颈椎 手腕骨 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