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由肿瘤、外伤及先天性疾病导致的口腔颌面缺损,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这些颌面缺损不仅对患者造成咀嚼、吞咽、语言等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低下;同时,还导致患者容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赝复体修复是除外科手术外另一种有效恢复患者口腔功能和容貌的方法,在临床开展应用比较多[1]。但是目前关于其制作过程较详细的文献较少。患者,女性,42岁,8个月前因上颌骨肿瘤行上颌骨切除手术,现要求修复缺损。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赝复体 注塑树脂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称为I型生物创新技术的矫治方法。该技术利用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体(C—Implant)在前牙整体回收过程中对前牙进行转矩控制。这种植入于后牙颊侧牙槽骨的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体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同时对抗垂直向压低力和前后向内收力的反作用力。通过在放入微种植体头部小管的多用途弓上弯制较大的人字曲,可以产生对抗前牙整体内收时舌倾的转矩。方法:通过具体病例来展示这种异于传统矫治理念及方法的.利用C-Implant治疗最大支抗病例的临床步骤.同时阐述了该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机制。结果:作者展示了C-Implant如何在前牙整体回收时进行有效地转矩控制以及其可能的适应证和简单的力学原理。结论:能抵抗旋转力的C-Implant可用于前牙整体回收,并在压低前牙的同时不必顾虑支抗磨牙的伸长。I型生物创新技术是一种简单而快速的前牙转矩控制技术。

  • 标签: 生物力学机制 微种植体 骨整合 前牙 转矩 支抗磨牙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患者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行垫式可摘义齿咬合重建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老年患者,行垫式可摘义齿咬合重建,对修复前、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永久性义齿修复3个月后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咬合平衡性、关节前、上、后间隙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结果: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永久义齿修复3个月后的咀嚼效率均明显优于修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渡义齿与永久义齿两者间咀嚼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永久义齿修复3个月后的总咬合力、咬合平衡性均优于修复前及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永久性义齿修复3个月后,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与修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行垫式可摘义齿咬合重建,患者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咬合平衡性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均能得到改善,咬合重建对于重度磨耗伴有牙列缺损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修复手段。

  • 标签: 重度磨耗 牙列缺损 咬合重建 [牙合]垫
  • 简介:拔牙术后,由于牙槽突上拔牙位点质和量的改变,骨组织大量吸收。此随机临床试验有3个目的:①比较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术和自然愈合的拔牙窝剩余骨量变化;②分析植骨后的拔牙窝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点;③比较拔牙窝相邻牙在拔牙前后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的变化。本研究共观察了41位患者的48颗牙齿,每位患者的上颌或下颌的前磨牙或磨牙区至少有一个拔牙位点。所有拔牙位点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拔牙后未做处理),另一组为试验组(拔牙后进行位点保存)。在试验组中,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了猪胶原膜。拔牙前和拔牙后4个月,测量拔牙窝相邻牙的探诊深度(PPD)、龈退缩(REC)、及临床附着水平(CAL),在石膏模型上评估牙槽嵴宽度在拔牙后4个月内的变化。拔牙后4个月,实验组中进行了植骨的拔牙窝和对照组中未予处理的拔牙窝内都有充分的骨质填充,两组在PPD、REC及CAL方面都相差甚微。然而,在拔牙后4个月,试验组在牙槽嵴宽度(1.04±1.08mmVS4.48±0.65mm,P〈0.001)和高度(0.46±0.46mmVS1.54±0.33mm,P〈0.001)上的降低量明显减少。组织学观察,植骨的拔牙窝内无炎症反应,呈现骨形成与骨成熟的各个阶段,两组中的骨质矿化与未矿化结构无明显差异。与未行处理的拔牙窝相比较,采用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胶原膜的方式对拔牙位点进行保存,很有可能减少了垂直向与水平向上的骨量丧失。

  • 标签: 随机临床试验 组织学分析 骨矿物质 随机对照 胶原膜 牙位
  • 简介:患者系骨型Ⅰ类,牙型Ⅲ类高角.前牙开[牙合].本病例希望通过右上颌第三磨牙前移关闭右上颌第二磨牙间隙。同时.下颌骨颊棚区种植支抗.整体内收下牙列。难点在于后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骨壁接触.皮质骨对牙根移动的限制作用已经报道。本病例通过释放下颌第二磨牙(即不将其纳入矫治系统).实现了下颌磨牙牙根沿皮质骨界线的远移.使骀平面逆时针旋转.进而恢复了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面型。

  • 标签: 牙齿移动 种植支抗 牙合 骨皮质 下颌第二磨牙 磨牙间隙
  • 简介:2009年6月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裴雪涛教授一行到山东大学口腔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树伟教授、山东大学口腔医院院长杨丕山教授、党委书记徐欣教授等出席了会议,来自济南地区各大医院的医生以及医学院和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学术交流会,会议由徐欣主持。

  • 标签: 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术交流会 山东大学 大医院 口腔 研究生院
  • 简介:2015年8月2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毛剑教授应邀前来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毛剑教授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牙学院副院长,颅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物工程审查小组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干细胞审查小组主席,国际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国际协会董事。20日上午,毛剑教授在口腔医院9楼会议室与正畸科研究生进行座谈,针对研究生的实验设计和进展进行了理论指导。随后,毛剑教授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实验中心。

  • 标签: 西安交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口腔医学院 学术交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干细胞研究中心
  • 简介:口腔癌在亚洲地区属于高发生率的癌症疾病,而口腔鳞状上皮癌又是其中最主要的癌症类型。临床上针对此癌症之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对于口腔鳞状上皮癌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临床上新疗法的开发。以蛋白质二度空间电泳分析方式找出癌细胞的异常表现蛋白质,并以之作为标的进行细胞实验,以确认该异常蛋白质的表现与口腔鳞状上皮癌发生之相关性。

  • 标签: 口腔鳞状上皮癌 标记蛋白质 蛋白质体学 效能 癌症类型 以手术为主
  • 简介:目的:评估采用不翻瓣技术在无牙[牙合]下颌骨种植的2个与4个种植体,其所支持的螺丝固位金属烤塑跨牙弓修复体在即刻修复下颌无牙[牙合]中的应用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来自两个不同试验中心的60位患者随机分组:30位患者被分配到all-on-2组,另外30位患者被分配到all—on-4组。以至少40Ncm的扭矩植入种植体.并即刻负重。通过对修复体、种植体是否失败.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8位患者进行了翻瓣处理。2位患者的2个种植体因没有达到计划植入的扭矩而被更大直径的种植体立即代替。即刻负重4个月后.没有发生1例种植体脱落或种植失败。1例生物力学并发症在all—on-2组发生,4例发生在all-on-4组。在并发症方面,all-on-2组与all-on-4组之间以及两个试验中心都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这些负重后4个月的初步试验结果提示.仅仅2个种植体就可支持即刻负重的下颌骨跨牙弓固定义齿修复。长期的疗效(10年左右)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牙种植 不翻瓣技术 即刻负重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通过拔牙后植入4颗(all-oR-4)种植体并即刻负重18个月.评价拔牙后进行下颌无牙耠跨牙弓固定义齿修复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平均年龄623岁的47位患者(52~78岁).拔牙后植入4颗种植体并进行即刻跨牙弓固定义齿修复。共植入188颗种植体。术后48h内.采用含有金属支架的临时固定义齿修复,6个月后进行永久性修复。植入时以及植入后第6、12、18个月的随访检查中,对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在植入后第18个月的随访检查中.未发现种植体失败.且所有修复体都保持稳定。植入后第6、12、18个月时种植体周围骨水平量分别为031±0.12mm、0.58±0112mm、07±0107mm。研究发现在轴向和倾斜植入的种植体之间.在植入后第6个月(0.6mm.P=0115)、第12个月(012mmjP=O062)和第18个月(0.08mm;P=O146)期间骨丧失量并无显著性差异。在整个研究期间,有3位患者出现临时修复体折断.但所有患者的永久性修复体都保持稳定.并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本研究认为.拔牙后植入4颗种植体并即刻负重进行跨牙弓固定义齿修复是可行的,但此结论仍需更大样本量及更长随访期的研究来加以论证。

  • 标签: 全牙弓修复体 即刻负重 拔牙后种植i倾斜种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