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此前瞻性随机配对对照试验旨在评价根据平台转移概念设计的新的内倾性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体边缘骨水平和软组织的改建情况.并与外六角形种植体比较。材料和方法:传统外六角形种植体(对照组)和内倾性平台种植体(试验组)的种植体几何外形相同.长度都是13mm.按标准方法植入40例患者的上颌后牙区。修复负重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由2名独立检测者测量放射影像学骨水平。在基台连接时及18个月后测量颊侧软组织高度。结果:负重18个月后.40例受试患者的所有80颗种植体均有临床骨结合。放射影像学评价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平均骨丧失分别为05mm±01mm(范围0.3~0.7mm)及16mm±0.3mm(范围11~22mm)。与试验组种植体减少约06mm的软组织高度比较,对照组平均显著减少24mm。结论:18个月后.采用传统外六角型种植修复治疗方案者比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者骨丧失显著。另外,与平台转移种植体比较.外六角形种植体颊侧软组织高度明显减少。

  • 标签: 骨吸收 牙科种植体 随访研究 种植体连接 种植体平台 平台转移
  • 简介:伴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及种植义齿所独有的优点,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牙列缺损与缺失患者选择了种植义齿修复,然而种植义齿也存在着不足。种植体由于无牙周韧带的附着,和周围的骨组织直接发生紧密的骨结合。当咀嚼发生时,依靠其颈部周围的牙槽骨为支点,发生微动和位移完成咀嚼过程。在咀嚼过程中受力的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更易被重新改建。就此有学者研究了种植体-基台界面的骨吸收情况,并将研究重点集中到影响咬合力传导的各个方面,如颌骨骨质、种植体形态、上部结构设计、咬合力和材料种类等。本文就平台转换(PS)设计在种植义齿临床运用的现状与前景综述如下。

  • 标签: 平台转换 种植体 骨吸收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种植体-基台连接方式对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种植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2016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进行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种植修复的24例患者25枚种植体,其中平台转移组12例(12枚种植体)、平台对接组12例(13枚种植体)。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通过拍摄临床照片和X线片检查,进行红色美学指数(PES)和白色美学指数(WES)评估并评估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MBL),应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台转移组与平台对接组均获得100%的种植体存留率。平台转移组MBL为[(0.38±0.39)mm],低于平台对接组[(0.98±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3.5,P=0.002)。平台转移组和平台对接组PES分别为(9.33±2.61)和(8.15±1.7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2.5,P=0.168)。平台转移组和平台对接组WES分别(6.83±1.59)和(7.15±2.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2.5,P=0.437)。结论采用平台转移和平台对接两种种植体-基台连接方式进行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种植修复均可获得高的种植体存留率和满意的美学效果。平台转移可以减少种植体周围MBL,但其修复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 标签: 美学 牙科 骨质吸收 平台转移 牙种植 红色美学指数 白色美学指数
  • 简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如果再伴有一些发育上的异常.则治疗会更加复杂。本文是一例病例报道.上颌侧切牙畸形腭侧沟.伴根尖孔开放、窦道和严重的骨吸收。这些发育异常的牙齿以往多被拔除。但是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如MTA和骨移植材料)及相关治疗技术的发展.这类牙齿现在都可以保留。对该病例.畸形腭侧沟可通过根面平整术消除.用MTA在根尖形成根尖填塞封闭根尖孔。治疗后随访1年.患者无症状.X线片显示病变逐渐愈合。

  • 标签: 治疗后随访 临床病例报告 根尖孔 牙畸形 腭侧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 简介:选择种植修复的患者,关注的不是种植体,而是种植体所支持的修复体的功能与美观效果,同时希望尽可能提高性价比和缩小手术创伤。如今,上颌前牙种植修复体的美学效果已经能做到非常逼真.和天然牙难以区分。因此.在评估种植修复体时,要将其与传统牙支持式固定桥在美学和功能上进行比较。种植修复上颔切牙缺失是口腔种植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种植体的数目和种植体的位置对于能否获得最佳的最终修复效果尤其重要。本文阐述将2颗平台转换的种植体植入到中切牙的位置,使修复体获得足够的生物机械性能和最佳的美学效果。

  • 标签: 种植修复体 切牙缺失 上颌前牙 种植体植入 设计 治疗
  • 简介:目的:初步建立基于普通Windows平台的口腔修复学临床及教学三维互动预览平台及三维模型数据库.方法:利用3Dmax软件建立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partialdenture,RPD)组件三维模型,Windows2000Server构建SQLServer数据库管理,ASP编写应用程序,最后制作义齿及人头三维模型,数据上传供二级用户调用.结果:初步建立了口腔修复学临床及教学三维互动平台及三维模型数据库.结论:利用该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制作临床义齿修复的三维模型,修复前优化义齿设计;教学中作三维互动演示,为网络教学,多媒体制作提供三维图形、图像和视频素材.

  • 标签: 临床 口腔修复学 RPD 义齿设计 可摘局部义齿 义齿修复
  • 简介:目的:比较平台转换和平齐对接两种种植体-基台连接方式在固定修复时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方法:95例患者,其中41例患者植入平台转换种植体53枚,54例患者植入平齐对接种植体88枚。在种植体植入当天、上部结构完成时、功能负载6个月和功能负载12个月时,四个时间点拍摄X线片,测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种植体植入当天,上部结构完成时,功能负载6个月和12个月时,平台转换种植体和平齐对接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00±0.00)、(0.08±0.04)、(0.24±0.16)、(0.36±0.19)mm和(0.00±0.01)、(0.18±0.12)、(0.65±0.38)、(0.79±0.41)mm。两组骨吸收量经检验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台转换种植体在减少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方面比平齐对接种植体有明显优势。

  • 标签: 种植体 边缘骨吸收 平台转换
  • 简介:2014年7月9日,由四川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共建的国家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华西口腔医学院落成。日本齿科大学理事长中原泉先生、日本齿科研究协会会长江藤一洋教授、日本森田株式会社长森田晴夫先生与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周学东教授共同揭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包括虚拟仿真机器人教学实验系统和MOOG三维虚拟技能训练实习机,是全球建立的第2个此类教学平台

  • 标签: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教学平台 仿真实验 虚拟 株式会社 技能训练
  • 简介:目的:研究平台转移在外连接种植体和内连接种植体上产生的生物力学效果,即负荷状态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材料和方法:将特制的外连接(EX)种植体替代体和内连接(IN)种植体替代体(50mm×12mm)植入模拟缺牙区牙槽嵴的树脂块中。分别用直径为50mm、4.2mm和37mm的基台连接替代体。将大小为100N、与种植体长轴成30°的侧向力负荷于种植体上.重复10次。将微应力测量仪固定于种植体平台以下1mm(颈部)和8mm(根尖区)的表面以检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用单因素分析和Steel-Dwass检验分析数据.P〈0.05,可认为数据具有显著差异。结果:用直径5.0mm的常规基台连接EX和IN种植体替代体时.种植体颈部的应力最高(EX,-682.8με:IN.-5821με);其次是直径4.2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84.1με;IN,-2291με)和直径3.7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50.5με:IN.-1297με).数据对于EX种植体有统计学差异。在根尖区,随着基台直径的减小.应力稍有增加,但是对于IN种植体.直径42mm和37mm的基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说明平台转移能减少内连接和外连接种植体颈部区域的应力,并且EX种植体的应力降低幅度比IN种植体更大。

  • 标签: 外连接种植体 内连接种植体 平台转移 应力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创新的直接法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丙烯酸树脂暂时修复体的精确性。把常规托盘做修改使患者能够完全咬合,在牙体预备前用这种改良的开放托盘制取精确的过渡印模;在牙体预备之后,将盛有丙烯酸树脂的过渡印模放回到患者口内,通过咬合使其进入已标记的印模材位置。这种压力过渡印模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提高暂时修复体精度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 标签: 直接压力 暂时性修复方法 全口咬合 开放托盘技术
  • 简介:2010年12月15日下午,“985工程”2期“口腔疾病生物学机制与防治”科技创新Ⅱ类平台建设验收会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举行。该平台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获准建设,以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口腔疾病的生物学机制与防治研究为主线,以建设口腔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使华西口腔医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目标,经过5年的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以及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均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成果丰硕、效益可观。

  • 标签: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生物学机制 口腔疾病 科技创新 防治 验收
  • 简介:2015年1月17日,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第3类医疗技术研讨会暨网络平台管理培训会”在武汉举办。中华口腔医学会王兴会长、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边专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辞。口腔医学第3类医疗技术获准项目的代表及未获准项目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中华口腔医学会 医疗技术 管理培训 网络平台 会议
  • 简介:电动牙刷模仿手动牙刷的横向和旋转运动方式,近年来旋转振动运动牙刷有新的发展趋势,并引入了钟摆式旋转牙刷。本文对其安全性和功效的近期研究进行了回顾。

  • 标签: 牙刷 电动牙刷 钟摆式旋转牙刷
  • 简介:口腔门诊经常遇到老年人或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而又需要拔牙的老年患者.老年人在患有口腔疾病的同时,还可患有多种的全身疾病[1].他们由于年老体弱多病,往往对接受拔牙术会有诸如恐惧、焦虑、担忧等心理问题,而致其在术前术中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术中的任何刺激(包括麻醉或操作中轻微疼痛)都有可能诱发心血管意外及其它并发病症出现.

  • 标签: 老年人 拔牙 心理诱导 麻醉 牙科
  • 简介:儿童作为口腔科治疗中的特殊群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口腔科治疗中若不能选择合适的行为管理和疼痛缓解方式,强制治疗会使患儿留下心理阴影,容易导致强烈的反抗和逃避行为,为后续治疗带来困难。随着社会进步及口腔医学的整体发展,儿童舒适化治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重视并接受。口腔门诊镇静镇痛治疗增加了患儿牙病治疗的依从性,缓解其口腔科恐惧心理,利于其心理健康发育。由于儿童舒适化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文章总结了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的不同镇静镇痛方式以及目前存在的争议,希望能对儿童口腔医生和麻醉医生的工作有所帮助。

  • 标签: 镇静 镇痛 儿童口腔治疗 安全 舒适
  • 简介:目的:检测碳量子点对神经细胞的生物成像效果,及其生物安全性评估。方法:使用动态光散射法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碳量子点进行表征,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碳量子点的生物成像效果,用MTT法检测碳量子点对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碳量子点光学效应好,激发光为375nm时,碳量子点荧光强度最强,而且碳量子点荧光强度与其浓度正相关。碳量子点可被PC12细胞摄取并发出明亮的荧光,显示出良好的荧光成像效应。同时发现,碳量子点对PC12细胞毒性低,500μg/mL碳量子点孵育48h后,细胞活力仍保持在70%以上。结论:碳量子点荧光成像特性优异,生物安全性好,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时不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

  • 标签: 碳量子点 细胞毒性 荧光成像 生物安全性
  • 简介:橡皮障常在牙髓治疗和涉及酸蚀技术的牙科修复治疗时应用。过去因为使用技术上的困难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使很多牙医不愿意使用橡皮障,例如当紧绷的橡皮布张力过大牵拉橡皮障夹时会使夹和整个橡皮障松脱。固定在磨牙上的橡皮障夹尤易受影响。这种不受欢迎的张力源于牵拉橡皮布使之固定在传统支架上。作为新的选择,一种易于使用的橡皮障支架(安全T支架)被发明。这种新支架其摁扣设计与支架的相紧密配合的部件被稳固地按压到一起时引起了橡皮布的卡钉效应,通过这种方式橡皮布在没有牵拉的情况下与支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牵拉橡皮障夹的力变小。橡皮障布张力的降低使隔湿过程变得容易,且允许使用标准橡皮障夹。更进一步的好处是,支架升高的边缘为橡皮障提供了一个屏障以阻止少量的液体漏出,这将使病人更加舒适。

  • 标签: 橡皮障架 牙髓治疗 酸蚀技术 T支架 制作方法
  • 简介: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管理协会口腔医院管理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主办,辽宁省口腔医学会、沈阳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协办,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0年全国口腔医疗纠纷与医疗安全管理高级研修班”定于2010年7月21-2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这是国家级口腔医疗纠纷与医疗安全管理高级研修班第1次在东北召开。

  • 标签: 口腔医疗纠纷 医疗安全管理 高级研修班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中国医师协会 中华口腔医学会
  • 简介:目的探讨多壁纳米碳管增强义齿基托树脂(MWCNTs/PMMA)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方法进行MWCNTs/PMMA复合材料制备,参照ISO7406技术报告相关标准,对MWCNTs/PMMA复合材料生物安全性进行体内及体外试验.包括细胞毒性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及口腔黏膜刺激试验.评价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结果细胞毒性试验评价级别为1级.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未见任何急性毒性反应:口腔黏膜刺激试验未见异常组织学反应。结论MWCNTs/PMM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安全无毒。

  • 标签: 纳米碳管 基托树脂 复合材料 生物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根管治疗过程中操作时长对老年人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需做牙齿根管治疗的老年患者,56例伴有冠心病(试验组)和50例无心血管病史(对照组)。在治疗全过程中,我们进行血压、心率、心电图的监测观察。结果:在治疗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血压和心率均呈上升趋势,与术前相比,治疗中30min,45min和60min两组老年患者的心率变化皆有显著性改变,治疗后心率恢复正常;在治疗中30min至45min两组病人血压有更显著性差别;但是,治疗后与术前相比血压变化不显著。老年冠心病患者术中更多出现心电图改变。结论: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根管治疗是可行的,但是时间控制在30min,不能超过45min。

  • 标签: 冠心病 根管治疗术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