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下犬上颌窦内提升与不的成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犬(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A组为上颌窦内提升+即刻种植(3.5mm×8mm),B组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0.8mL)+即刻种植(3.5mm×8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内和种植体周围成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内成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成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术时适当植入骨粉。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 植骨 成骨
  • 简介:上颔后牙区牙槽严重量不足是种植修复的难题。常需通过上颌窦侧壁开窗术获得足够的增量,达到种植修复治疗的目的。虽然上颌窦开窗术方法已经获得成功,但仍存在一些种植术后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鼻窦炎、移植的流失、种植体进入窦腔等。本病例报道了1例在上颌窦侧壁开窗种植修复术后1年,在及种植区域出现上颌囊肿,经手术摘除囊肿后,种植义齿依然在口腔中行使功能。

  • 标签: 上颌窦开窗 上颌骨囊肿 骨种植 术后并发症 继发 植骨术
  • 简介:1病历摘要患者男,21岁,因右下颌反复肿胀、流脓2年,于2004-07-02首次入院。患者自2002年开始双侧下颌肿胀,随后下颌下缘皮肤破溃,长期流脓,曾拔除右下颌后牙,拔牙后创口长期不愈合,在外院多次行下颌骨髓炎死刮治、瘘道切除术,术后右下颌又反复肿胀,继续流脓。患者13岁时曾发生右股骨、左股骨、左前臂骨折,1998年在外院

  • 标签: 石骨症 下颌骨 骨髓炎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劈开夹心联合延期种植应用于上前牙连续缺失患者修复的效果。方法:患者女性,48岁,以“拔牙后1周,原烤瓷桥松动,要求种植美观修复上前牙”为主诉于我院就诊,拟行上颌右侧侧切牙、上颌右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侧切牙种植修复。在局麻下小翻瓣,用长探针探及腭侧板的走向后,用细引导钻在牙槽嵴顶连续定位,形成劈开引导沟。采用劈开工具沿引导沟劈开牙槽,并填充骨粉形成“三明治”样结构,随后关闭伤口。4~5个月后常规植入Straumann水平种植体4颗(3,3mm×12mm),并同期行GBR。6个月后常规行二手术,以临时冠诱导牙龈形态,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种植术后1年,患者种植体稳定,修复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前牙区长期缺牙致唇侧板吸收明显,牙槽嵴常呈刃状,传统劈开术较难保证种植体方向,而Onlay创伤较大,对于上前牙连续缺失伴水平向严重缺损的病例,此改良劈开联合延期种植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修复结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术者的可操作性。

  • 标签: 骨劈开术 延期种植 上前牙 水平向 改良 应用
  • 简介:63位缺牙区量不足的患者通过下颌升支/体部取,行骨内种植体植入术。愈合4个月后,部位植入187枚种植体。无论患者年龄大小或牙槽缺损程度如何,取自下颌升支/体部的块全部成活。因为取可以在门诊进行,块不易吸收,术后反应小,对于牙槽水平增宽手术来说,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口内取部位。

  • 标签: 上置法植骨 种植术 增宽牙槽骨 技术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种植系统埋置式与非埋置式水平种植体周围的组织变化。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种植修复的患者256例,总计450枚种植体。测量种植Ⅰ、种植Ⅱ、修复后当天及修复后1年4个时间点的数字化曲面断层片或根尖X线片,因非埋置式无二手术,故选择与之相对应时间点的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吸收量。结果在非负荷愈合(从种植Ⅰ到种植Ⅱ)及负荷1年(从修复后当天到修复后1年)两个时间段,埋置式与非埋置式愈合对Dentium、Begon及3Ⅰ三种水平种植体周围牙槽吸收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种植系统的种植体周围组织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埋置式或非埋置式种植对种植体周围组织吸收量没有明显影响;3种种植系统的种植体周围变化无明显差异,临床效果均较好。

  • 标签: 埋置式 非埋置式 骨水平种植体 骨吸收量
  • 简介:在牙齿拔除时实施拔牙窝增高术已被许多学者所推荐.因为成功的拔牙窝增高术可能会减少或避免将来进行牙槽嵴顶骨手术的需要。本文在此介绍一种拔牙窝增高术的操作过程.并描述其组织学、组织形态学的研究发现。5名患者(3名男性,2名女性;平均56岁)参加本研究.包括7个研究位点。应用可溶性多孔钙化的同种异体充填拔牙窝至嵴顶(位于软组织表面下2mm),并应用生物可吸收性胶原伤口敷料覆盖创口表面。术后5~6个月.从拔牙窝中心提取活体组织进行检查。活检的组织学评价显示多孔钙化的同种异体移植区内.存在小梁的形成与重建,且无炎症征象。样本的组织形态学分析显示平均68.5%为新生,3.8%为剩余植入骨材料颗粒.27.7%为结缔组织或骨髓。此外.新生和结缔组织被观察到与剩余的植入骨材料紧密结合。这些数据显示人类钙化和可吸收性胶原伤口敷料的联合应用适用于拔牙窝增高术。然而,仍需要大样本量的临床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该发现。

  • 标签: 同种异体骨移植 组织学评价 拔牙窝 钙化 人类 生物可吸收性
  • 简介:一、病史患者,男,12岁。因“唇腭裂术后前牙地包天”求治。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家族遗传史。二、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修复后,侧面呈凹面型。

  • 标签: 牙移动 唇腭裂手术 植骨 早期 家族遗传史 腭裂术后
  • 简介:近年来,多种传统和新型的材料及手术方法在颌面部牙槽缺损的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因炎症、外伤、肿瘤手术等原因导致的量不足问题,拓宽了口腔种植的适应证,提升了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文章根据目前口腔种植领域中常用材料的特点,分类讨论了自体同种异体、异种及各种人工合成的替代材料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现状,并简述了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 标签: 骨缺损 植骨材料 种植牙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在愈合过程中,种植体光滑颈部和粗糙颈部设计对边缘丧失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因第一磨牙缺失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接受种植义齿修复患者137例,共151颗种植体纳入研究,通过测量根尖片中种植体周围边缘的高度,比较光滑颈部种植体(ReplaceSelect~(TM)Tapered)和粗糙颈部种植体(XiVE~(TM)S)在不同颌位、直径、周期中种植体周围边缘的各期累计丧失量和期内丧失量的差异,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愈合,粗糙颈部种植体边缘丧失量[(0.17±0.01)mm]比光滑颈部种植体[(0.80±0.05)mm]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267,P〈0.001);在二手术至永久修复,粗糙颈部种植体边缘丧失量[(0.59±0.02)mm]比光滑颈部种植体[(0.34±0.01)mm]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51,P〈0.001)。边缘丧失的各期累计均值,在愈合与期内丧失量相同,在植入至永久修复光滑组[(1.14±1.19)mm]少于粗糙组[(0.75±1.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368,P〈0.001),不同颌位或不同直径种植体边缘丧失的各期累计值均值及各期期内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愈合,与光滑颈部相比,粗糙颈部有利于减少愈合种植体周围边缘丧失量;在二手术至永久修复,粗糙颈部和光滑颈部种植体边缘高度都出现明显降低,但粗糙颈部比光滑颈部种植体边缘丧失更多;不同直径和不同颌位种植体对边缘丧失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牙种植体 表面特性 牙槽骨质丢失 牙种植体颈部设计
  • 简介:目的评价牙周术联合夹板式金属烤瓷联冠修复牙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2009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修复科门诊选择患慢性牙周炎伴牙列缺损拟行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15例。应用牙周术联合夹板式金属烤瓷联冠修复基牙牙周缺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随访观察6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为93.4%。治疗后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标(PD、CAL、BI)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伴牙列缺损患者,牙周术联合夹板式金属烤瓷联冠修复基牙牙周缺损的近期疗效较佳。

  • 标签: 牙周植骨术 金属烤瓷联冠 牙周骨缺损 夹板
  • 简介:下颌骨折在颌面骨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下颌的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颌发生骨折时,会对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及软组织造成直接及间接的损伤。本文就下颌骨折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选择早期、正确、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下颌骨 骨折 颞下颌关节
  • 简介:上颌颧骨区域可提供较大量的皮质,这个区域的块非常适合上颌前牙或双尖牙区域的.因为可以免去开辟第二手术区域;选用正确的超声外科器械可以使取手术简单而安全。如同传统的上颌窦.术后并发症很少,5个月后区域即可植入种植体.且稳定性、美观效果均较为理想。

  • 标签: 颧上颌骨 自体骨移植 病例报告 超声 骨刀 手术区域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25岁。2008-07-03经门诊以颅面纤维结构不良恶变为诊断收入院。主诉:右侧颅面部膨隆并进行性加重20余年。病史:患者出生后1年出现右侧颅面部骨质膨隆,随生长进行性加重,2岁时曾于我院就诊并诊断为右侧颅面纤维结构不良,但未手术治疗。18岁时左侧股骨

  • 标签: 纤维结构不良 下颌骨 纤维肉瘤
  • 简介: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上颌窦提升效果的可预期性。通常使用种植体存活率来评估手术结果.入选的评价标准中通常包括至少负重1年这一条。本回顾的评价标准将负重时间增加为3年.以观察之前报道的短期保留率还能否得到维持。进行电子检索并对获得的文献用特定入选标准进行筛查(最重要的是至少有3年的回访记录)。结果中包括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文献共18篇(共6500颗种植体.2149名患者).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文献共7篇(共1257颗种植体.704名患者)。统计得出:在至少3年负重后.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937%(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972%(穿牙槽嵴顶上颔窦底提升术)。值得关注的是失败病例中.80%发生于第1年内.931%发生于3年内.可以算出.种植在已有3年负重以后失败的概率=种植3年失败率(63%)×3年后失败发生率169%)=0.43%。相比系统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而言.本系统综述的结果认为.采用低层次证据的研究结果不足以采信。

  • 标签: 长期存活率 上颌窦提升 系统综述 种植体 上颌窦底提升术 负重时间
  • 简介:巨细胞瘤在1940年首次被Jaffe首次发现,为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巨细胞瘤具有较强侵袭性,对骨质的溶蚀破坏作用大,刮除术后复发率高,少数可出现局部恶性变或肺转移[1]。巨细胞瘤的原发部位多发生在骺,多侵犯长骨。

  • 标签: 3D打印 修复 骨巨细胞瘤 缺损
  • 简介:目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在调节颅骨锁骨发育不全(cleidocranialdysplasia,CCD)患者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与正常BMSCs比较分析,探讨CCD患者BMSCs的体外增殖、成分化、干性及衰老特征。方法:分离培养CCD患者及正常同龄人BMSCs;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及流式细胞周期分析其增殖能力;成诱导后采用Westernblot及茜素红染色分析其成能力;检测多潜能转录因子及克隆形成,分析其干性能力;检测衰老调控关键基因p16、p21表达及通过β-gal衰老染色分析其衰老特征。结果:与正常BMSCs相比,BMSCs-CCD增殖活性低,且细胞周期中处于S、G2的细胞比例较低;两组细胞成诱导1、3、7d后,BMSCs-CCD组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水平较正常组低;成诱导14d后,BMSCs-CCD组形成的钙化结节较正常组少;BMSCs-CCD组中多潜能转录因子Oct4、Nanog、Sox2表达及克隆形成率均较正常组低;相反,BMSCs-CCD组中p16、p21等衰老标记分子表达及衰老细胞阳性染色比例均较正常组高。结论:同正常BMSCs比较,CCD患者BMSCs的增殖能力、成能力、干性强度均较差,且更易衰老。这些特征可能是CCD患者易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 标签: 颅骨锁骨发育不全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 干性 衰老
  • 简介:目的评价钛膜在拔牙后引导生长保持牙槽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应用技巧。方法选取62例只拔除1颗前牙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第1组(21例)为对照组,拔牙后3~4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第2组(20例)为钛膜组,拔牙后牙槽窝经过修整,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将周围组织拉拢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第3组(21例)为钛膜加人工组.拔牙后牙槽窝即刻填入人工并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牙槽高度的变化。以上各组分别于拔牙后1、2、3及6个月后进行牙槽骨密度的测量。结果在拔牙后5~6个月时,牙槽平均退缩率分别为(26.42±0.89)%,(14.71±0.92)%,(7.434±0.76)%。第1、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1~2个月时.第2、3组牙槽窝骨密度均高于第1组(P〈0.01)。结论钛膜可以有效保持拔牙后牙槽量.部分病例有拔牙创未能关闭及早期裂开现象,适当处理,未明显影响新生形成。

  • 标签: 骨再生 引导骨再生 钛膜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LeFortⅠ型切开(LeFortⅠosteotomy)上颌整体后退术在矫治性Ⅱ类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性Ⅱ类上颌前突畸形患者,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 标签: LeFortⅠ型骨切开 上颌骨后退 上颌骨前突 |
  • 简介: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下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牵张成牵张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下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牵张成,对照组为正常大鼠下颌牵张成,均进行单侧下颌牵张,速率:0.2mm/12h,牵张为10d,下颌牵张成牵张第10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组织标本进行理化性分析、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315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146个,其中上调≥1.5倍的39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感觉神经系统在牵张成的成过程中起到一定调控作用.筛选出多种下齿槽神经缺失下颌牵张成牵张形成相关的差异蛋白,为进一步验证感觉神经缺失对下颌牵张成形成相关蛋白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牵张成骨 下齿槽神经 iTRAQ技术 蛋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