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加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对术后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macularedema,CME)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BM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收集NSAIDs不同给药时机(试验组予以NSAIDs术前及术后局部点眼治疗,对照组予以NSAIDs术后治疗)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ME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影响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术前是否加用NSAIDs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ME发生在术后1w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8,95%CI:0.48~5.18,P〉0.05)、术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8,95%CI:0.30~2.00,P〉0.05),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2,95%CI:0.11~0.43,P〈0.01);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术后1w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7.20,95%CI:-15.17~0.77,P〉0.05)、术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98,95%CI:-14.05~6.08,P〉0.05),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8.25,95%CI:-33.80~-2.70,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联合应用NSAIDs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ME发生,降低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提示NSAIDs术前术后联合应用较单独术后应用更具有优越性。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黄斑囊样水肿 黄斑中心凹厚度 META分析
  • 简介:生物力学是研究组织或器官力量与功能之间关系学科,对研究眼科疾病预防、发生、发展、诊疗具有重要作用。眼球是一个封闭近似球体器官,眼球内外每一组织都有一定张力,而且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眼内外及球壁某一局部组织改变,可能会影响眼球某一区域组织生物力学或功能改变。随着生物力学方法增多,大家越来越重视对眼部组织生物力学研究,达到预防和治疗眼部疾病目的。如使用胶原交联增强角膜强度,防治圆锥角膜或扩张性角膜疾病;又如后巩膜加固术增强巩膜力学方法来治疗或预防高度近视等。对眼外肌、角膜、巩膜、虹膜、晶状体生物力学研究是目前热点,本文就目前眼部生物力学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 标签: 生物力学 眼外肌 角膜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 简介:如今,随着人们对视觉功能认识日益增强,视觉功能检查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也越来越广。在临床中,除了眼科和视光学常规检查外,视觉功能检查也非常重要。它是眼视光医师日常诊治基本手段,主要分为常规视觉功能临床检查和基于心理物理学实验室测量两种。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它们适当结合和分工,能使视觉功能检查更全面,更恰当地为临床及科研服务。

  • 标签: 视觉功能检查 调节 聚散 融像 心理物理学
  • 简介:声电联合刺激(EAS)是一种应用于高频听力严重损失但尚有一定低频听力患者新技术。对于此类患者,单纯使用助听器不能满足需求,而传统的人工耳蜗植入则可能造成低频残余听力损失。EAS技术可以继续使用助听器以利用低频区残余听力,同时发挥人工耳蜗在中高频区替代优势,在听力学上比单独使用上述二者具有明显优势。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一部分EAS使用者低频残余听力会发生迟发性、渐进性下降,从而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本文综述近年来EAS下残余听力下降及其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声电联合刺激 低频残余听力 人工耳蜗植入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3/2015年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12期间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住院患者,以手术方式为"玻璃体腔内注药术"为检索词查阅病历管理系统,排除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及抗生素药物患者,就其相关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查询相关疾病同年收住院患者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3a间共行239眼注射,男女比例接近,青年、中年及老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a间注射人数逐年增加。行抗VEG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注射相关疾病主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同一年度四类疾病及同种疾病不同年度行抗VEGF注射比率(注射/总数)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3a中接受注射程度最高,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则增长最快。结论: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作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新治疗方式,正日益为患者接受。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 回顾性分析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
  • 简介:双眼复视患者临床评估是疾病诊断基础。结合病史、症状与重要体征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和定性诊断。在神经眼科诊室中利用简单马氏杆检查(Maddoxrodtest)可以初步判别眼位偏斜及进行定量分析,用于疾病诊断及病情随访。下面我们将马氏杆使用及判断要点介绍如下。

  • 标签: 马氏 神经眼科 双眼复视 疾病诊断 眼位 平行排列
  • 简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是神经保护因子中被研究最多因子之一,细胞包囊技术(encapsulatedcelltechnology,ECT)为CNTF临床应用提供了安全有效给药途径。大量研究证据表明,CNTF对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神经损伤等眼部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CNTF与眼病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睫状神经生长因子 细胞包囊技术 视网膜色素变性 青光眼 全色盲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混浊患者行玻璃体激光消融术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6-07到2017-02在我院门诊诊断为玻璃体轻中度混浊30例30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作眼压、视力、眼部黑白B超及眼底照相并且放瞳眼底检查,排除活动性视网膜病变。选择混浊物在晶体后2-3mm及视网膜前3-4mm并且混浊物偏离视神经及黄斑患者。采用UltraQ:YAG激光仪治疗,2.0-5.0mj能量单脉冲准确聚焦在混浊物上进行激射,每次不超过500点。结果每次术后1月复查视力、眼压、黑白B超及眼底。疗效显著术后第1个月有15眼(占50%),2月有18眼(占60.0%),好转术后第1月12眼(占40%),术后2个月11眼(占36.6%),无效术后第1个月3眼(其中1例为Weiss环,2例为膜状混浊)(占10%),2个月1眼(占3.4%为膜状混浊)。术后第1个月总有效率占90%,无效率占10%。术后2月总有效率占96.6%,无效率占3.4%。无视网膜脱离及损伤,外伤性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YAG激光玻璃体消融术治疗玻璃体混浊,疗效较好、简单、经济、安全,能够消除或减轻玻璃体混浊带来视觉不适,同时由于本次治疗病例样本较少,观察时间较短,还需要更多病例及更长时间观察。

  • 标签: 玻璃体混浊 ULTRA Q:YAG激光 玻璃体消融术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结膜松弛症松弛结膜组织和泪液中黏蛋白表达变化,探讨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方法:收集结膜松弛症组38例38眼和正常对照组36例36眼结膜组织和泪液标本,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膜组织中黏蛋白(MUC2、MUC4、MUC5AC、MUC16)表达情况,ELISA检测泪液中黏蛋白(MUC2、MUC4、MUC5AC、MUC16)A值,结果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结膜松弛症组结膜上皮细胞中MUC2、MUC4与正常对照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315、0.156);结膜松弛症组结膜上皮细胞中MUC5AC、MUC16阳性表达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结膜松弛症组泪液中MUC2A值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651),结膜松弛症组中MUC4、MUC5ACA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1),结膜松弛症组中MUC16A值较正常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组织和泪液中MUC5AC和MUC16均下降,对其进一步研究可能揭示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黏蛋白 结膜组织 泪液
  • 简介:目的:评价Densiron68硅油作为眼内充填物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6-01我院眼科因复杂视网膜脱离接受重硅油充填术患者30例30眼。观察分析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前与硅油充填术后BCVA差异,术前与取硅油术后3mo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98,P=0.028;z=-2.682,P=0.007)。平均术前眼压为16.067±4.025mmHg,硅油充填术后为20.233±8.00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P=0.005);而硅油取出术后眼压14.933±3.423mmHg,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35,P=0.430)。重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复位率90%,常见并发症为硅油乳化、并发性白内障。结论:重硅油Densiron68作为眼内充填物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有效及安全,但由于重硅油乳化率较高、术后易并发白内障,因此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标签: 重硅油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干眼症患者睑板腺情况。方法:选取2015-11/2016-04就诊于我院干眼症患者301例598眼,按年龄分为8组,分别为A~H组。应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各组干眼症患者睑板腺腺体缺失情况、腺体形态变化、睑板腺开口阻塞及睑酯情况,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睑板腺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睑板腺腺体缺失,各组之间腺体缺失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P〈0.05)。A组腺体数目无减少,B~H各组之间腺体数目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357,P〈0.05)。腺体形态从40岁开始逐渐变细,其与年龄呈反相关。睑板腺开口阻塞情况及睑酯性状,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眼表综合分析仪能客观精准地检查出干眼症患者睑板腺情况,提供不同年龄段干眼症患者睑板腺变化规律量化结果,为干眼症病因诊断提供判断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睑板腺 干眼症 眼表综合分析仪
  • 简介:目的:对影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01/2016-09期间于本院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底摄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是否吸烟、饮酒,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等作为分组因素,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出现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发生率,将有意义因素再次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选31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69例,不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4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显著相关(P〈0.05),性别、是否吸烟、饮酒等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将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作为因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分组因素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程增加、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与干预,采取措施控制血压稳定,减少肾脏损害可降低视网膜血管病变发生率,同时减少糖尿病所引发大血管病变,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糖尿病 视网膜 血管形态 影响因素 相关性
  • 简介: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晚期青光眼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晚期青光眼患者中随机抽取89例作为本研究分析对象,并按其选择术式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与参照组44例)。对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分别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将两组患者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参照组(29.55%),且χ~2=6.14,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眼压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8.89%,参照组为25.00%,前者低于后者(χ~2=4.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而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最佳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确切治疗效果,并能够将患者浅前房发生率与眼压进行有效地降低,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疗效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出现较为常见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原因较多,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氧化应激(OS)与DR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参与并促进病变发展。因此,本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氧化应激产生原因与机制、氧化应激对视网膜组织损伤机制等进行综述,以期更好了解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为抗氧化疗法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氧化应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抗氧化治疗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突至上颌窦上颌骨囊肿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1例突至上颌窦上颌骨囊肿在鼻内镜下行下鼻道进路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对合并鼻腔底病变者同时行鼻腔底开放手术,切除部分囊壁。结果随访1~99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囊肿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治疗突至上颌窦或上颌窦合并鼻腔底上颌骨囊肿简单易行、创伤小。

  • 标签: 上颌骨囊肿 鼻内镜 手术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18~25个核苷酸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属于表观遗传学范畴,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通过其表达量上调和下调,影响细胞分化、增殖、凋亡,肿瘤发生,机体代谢以及衰老等生命过程。近年来有研究发现,miRNAs在眼部晶状体中也有表达,其表达量异常可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就miRNAs与ARC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MICRORNAS 晶状体 靶基因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 简介:目的:探讨阈值下微脉冲激光联合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BRVO且病史〈3mo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16例16眼,8眼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联合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微脉冲组),8眼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联合传统格栅样激光光凝(格栅光凝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mo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fovealthickness,CFT)。结果:治疗后6moBCVA:微脉冲组由治疗前0.34±0.18提高到0.07±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格栅光凝组由治疗前0.75±0.52提高到0.15±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moCFT:微脉冲组由治疗前362.25±119.33μm降低至232.25±56.5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格栅光凝组由治疗前419.75±96.30μm降低至229.25±43.9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CRVO合并黄斑水肿,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与传统格栅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具有同样良好疗效。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微脉冲激光 传统激光 疗效
  • 简介:目的介绍2%利多卡因凝胶表面麻醉剂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方法在2%利多卡因凝胶表麻下723例(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99例(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723例超声乳化术中1级麻醉效果523例占72.4%,2级麻醉效果181例占25.0%,3级麻醉效果19例占2.6%,4级以上麻醉效果无,病人都可以完成手术。99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2级麻醉效果54例占54.5%,3级麻醉效果29例占29.3%,4级麻醉效果16例占16.2%。结论在2%利多卡因凝胶表麻下能够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前准备时间缩短,麻醉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易行。

  • 标签: 利多卡因凝胶 表面麻醉 白内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规范化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方式,总结手术注意点。方法选取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91例(91眼)均予以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并总结。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裸眼视力。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2共72眼(79.12%),≥0.5共37只眼(40.66%);术后3月裸眼视力≥0.2共85只眼(93.41%),≥0.5共42只眼(46.15%)。最佳矫正视力≥0.2共89只眼(97.80%),最佳矫正视力≥0.5共72只眼(79.12%)。术前散光度平均1.10D±0.78D,术后3月散光度平均1.25D±0.72D。术后散光度与术前散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166,P=0.261)。无瞳孔严重变形、视网膜脱离、囊样黄斑水肿、瞳孔夹持、青光眼以及顽固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结论低能量,高负压,低灌注,连续环形撕囊,双手劈核技术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更加安全有效。

  • 标签: 高度近视 白内障 超声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