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24例儿童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患者,对其进行有效地护理,观察患儿护理后的血常规值及生理体征。结果24例患儿在经过护理后,血常规值及生理体征均下降到正常水平。结论有效的护理能够改善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各项血常规值及生理体征指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儿童 纤维素性支气管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选择48例咯血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选择物理干预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结果物理干预措施对于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良好。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使用物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咯血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深静脉血栓 物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阻塞器在右开胸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骨科因胸椎5以下结核择期行胸椎结核后路内固定+右开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的患者15例,常规麻醉诱导及维持麻醉,患者采用ID7.5-8.0加强气管导管加支气管阻塞器行选择性肺叶隔离。于左侧卧位双肺通气时(T1)、右中下肺叶隔离通气30min(T2)、右全肺叶隔离通气30min(T3)、双肺通气20min(T4),记录各时点的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顺应性(Comp),收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术者评价术野暴露情况。结果选择性右中下肺叶隔离通气30min后(T2),患者的PaO2和Comp较T1时分别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eak和Pplat较T1时均分别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右全肺叶隔离通气30min后(T3),患者的PaO2、SaO2和Comp进一步降低,与T1和T2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eak和Pplat进一步升高,与T1和T2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支气管阻塞器选择性肺叶隔离,术中可以增加氧合和气道顺应性,降低气道压力,术中转换肺叶隔离便捷,因此可安全适用于右开胸胸椎结核前路手术。

  • 标签: 脊柱结核 选择性肺隔离 氧合作用
  • 简介:目的分析缬沙坦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日-2017年2月10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高血压患者共100例,将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实施缬沙坦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将两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总有效率92.00%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住院总耗时(18.21±2.01)d、症状改善时间(10.21±1.05)d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缬沙坦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 标签: 缬沙坦 慢性支气管炎 高血压 临床效果
  • 简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类疾病手术方法。它主要针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有效率高且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工作原理、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标签: 球囊 咽鼓管 手术
  • 简介:对于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tubedysfunction,ETD)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咽鼓管咽口的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dilati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目前已成为治疗阻塞性ETD的新技术。目前的资料显示BET应用简单可行、安全,已使很多患者受益。BET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今后应开展多中心的研究,统一手术适应证及疗效评估的标准,建立随机对照,并进行长期观察,才能较为全面的评价BET对ETD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咽鼓管 球囊扩张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在烧伤后耳廓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烧伤后全耳廓缺损患者18例,采用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进行全耳廓再造术,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于耳后行扩张器埋置术,在患侧乳突区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80mL和50mL各一个;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在不牵拉耳后皮瓣的情况下适当切除颈部瘢痕,取自体肋软骨雕刻成耳支架,自耳后上方取颞浅筋膜瓣覆盖耳支架后方,耳后创面植以中厚皮片。结果18例患者术后皮瓣血运良好,无坏死,植皮均成活。随访8~24个月,再造耳廓外形良好,双侧耳基本对称,皮肤色泽红润、感觉正常;移植肋软骨支架无排出、吸收和变形。结论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修复烧伤后耳廓全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并发症,是可以作为烧伤后耳廓缺损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瘢痕皮肤扩张法 耳廓缺损
  • 简介:咽鼓管功能障碍为耳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耳闷胀感、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临床治疗方法繁多,疗效不一,特别是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疗效较差。咽鼓管球囊扩术作为新方法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相关解剖生理、手术操作、适应证、疗效评估标准等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适应证 咽鼓管功能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氧化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并与α-糜蛋白酶进行对比。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结果治疗组显效36例(48.0%),有效29例(38.7%),无效10例(13.3%),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15例(25.0%),有效27例(45.0%),无效18例(30.0%),总有效率7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氧化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乙酰半胱氨酸疗效优于α-糜蛋白酶。

  • 标签: 乙酰半胱氨酸 &alpha -糜蛋白酶 雾化吸入 毛细支气管炎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1例咽鼓管功能性闭塞(均为单侧)患者,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咽鼓管导管吹张法治疗,20例)和治疗组(BET治疗,21例)。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不适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生的不适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BET操作简便、术后效果好、反应轻、复发率低、给临床治疗咽鼓管功能性闭塞提供了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性闭塞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 简介:890663小儿气管异物诊治体会(附156例分析)/周洪根…∥内镜.-1988,5(4).-243~244介绍164例拟诊气管异物的患儿作支气管镜检查,结果156例发现异物。笔者体会:(1)气管异物以6个月~2岁的小儿最常见,部份患儿无明确的异物吸入史,应从症状、体征及

  • 标签: 气管异物 气管镜 异物吸入史 支气管镜检查 五年生存率 周洪
  • 简介:920128气管的力学特性及其重建术//刘国津…//中华医学杂志.-1991,71<0).-266~268用CSS-2100合式电子万能试验机对2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的气管进行了拉伸试验。实验分3个组,正常组(8个)用9cm的气管,

  • 标签: 拉伸试验 中华医学杂志 电子万能试验机 刘国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全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的部位、时间及原因的统计分析,探讨预防及处理支架外露的方法。方法对32例支架外露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采用带颞浅动、静脉的皮下组织筋膜瓣转移加中厚植皮、带颞浅动脉的耳前头皮瓣及局部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支架外露部位。结果全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多出现在术后一个月内,以耳轮后上缘交界处的外露多见,其次是耳轮缘再造耳与残耳连接处。外露部位张力较大,包扎时压力过大,软骨支架边缘不平滑及扩张皮瓣受损是支架外露的原因。经过上述方法处理,所有采用软骨支架行耳再造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及皮片全部成活,未出现再造耳感染及支架再次外露的情况,效果满意。采用Medpor支架行耳再造者6例,其中有2例经两次修复仍出现支架外露,将支架取出后创面愈合,其余4例均一期愈合。结论术中需要特别注意容易出现支架外露部位的处理,术后1月内应对再造耳进行严密的观察,出现支架外露后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可以很好地预防并处理再造耳支架的外露。Medpor支架外露的发生率高,处理困难,在肋软骨未钙化的患者中多不主张采用该材料。

  • 标签: 全耳再造术 支架外露 防治
  • 简介:颈胸部各种创伤、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造成的气管狭窄是后天性气管狭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应用机械呼吸疗法,这种原因所引起的气管狭窄也日渐增多。气管狭窄为不可逆转的、进行性加重的病变,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狭窄组织,恢复气管管腔通气。因为病程是进行性加重,也有骤然发生气管完全梗阻的危险,所以手术宜尽早进行。

  • 标签: 气管狭窄 气管切开 治疗方法 T形管 外科手术切除 进行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