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和预防中重度溢性皮炎复发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于我院诊断为中重度溢性皮炎患者70例为本试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2组,每组各35例。A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患者口服伊曲康唑200mg/d或安慰剂连续治疗1周,随后3个月每个月的前2天重复给药1次。记录患者的溢性皮炎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SDASI)评分、疾病持续时间、复发人数,瘙痒感/灼烧感评分及临床改善率/治愈率等信息。结果A、B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SDAS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但前者使用伊曲康唑后的SDASI评分明显低于后者([1.82±0.55)vs.(5.47±2.17),P〈0.05]。A、B组在治疗2周和16周后的临床改善率分别为(88.6%,80%)vs.(77.1%,54.3%)。另外,A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也显著低于B组。结论口服伊曲康唑不仅能够有效、安全地控制溢性皮炎患者的恶化,还可作为维持治疗方案防止该病的再次复发。

  • 标签: 伊曲康唑 脂溢性皮炎 复发 临床疗效
  • 简介:冷冻减是新近出现的非手术类的局部减塑形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并成为吸手术或其他非创塑形治疗的一种替换和选择。动物研究和临床实验均证实了冷冻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技术不良反应少,减效果明显,治疗所导致的脂肪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冷冻治疗远期效果的原因。

  • 标签: 减脂技术 冷冻
  • 简介: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cm×2.0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cm×2.5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嗜酸性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mg每日1次、雷公藤20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 简介:溢性皮炎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抗真菌药及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外用糖皮质激素、烟酰胺及透明质酸钠等也有报告。因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有诱发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风险,已经逐渐少用,烟酰胺及透明质酸钠治疗溢性皮炎还有待更多文献支持。溢性皮炎的物理治疗主要集中在强脉冲光及光动力治疗,这些治疗可以减少皮脂腺的分泌、减轻皮肤红斑,值得深入探索。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面部溢性皮炎因有色素再生风险受到一定限制。射频治疗溢性皮炎的疗效还处于试用阶段。

  • 标签: 皮炎 脂溢性 治疗
  • 简介:患者女,74岁,左小腿反复水肿性红斑伴疼痛10个月,边界清,伴色素沉着,有触痛,皮温稍高。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毛细血管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积,皮下脂肪小叶内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泡沫细胞等混合性炎症浸润,局部可见膜性脂肪坏死,胶原纤维增生。诊断为硬化性膜炎。

  • 标签: 脂膜炎 硬化性
  • 简介:报道1例婴儿结节性膜炎。患儿男,6个月2天,发热4天,躯干、四肢出现红斑、结节2天。皮肤专科检查:背部、四肢散在直径1~2cm的水肿性红斑,类圆形,部分中央颜色较淡,可见假性水疱,红斑基底可触及质硬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可见灶性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内可见弥漫成片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脂肪坏死。免疫组化未见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表达。诊断:结节性膜炎。入院后予大剂量激素、抗感染等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

  • 标签: 结节性脂膜炎 婴儿 激素治疗
  • 简介:报告1例多发性囊瘸。患者男,19岁,前胸、腹部、双前臂丘疹、结节6年余。组织病理: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可见薄壁囊肿,无颗粒层,囊壁内面有嗜伊红均质化角质物,囊壁内可见少量皮脂腺样结构。

  • 标签: 脂囊瘤 多发性
  • 简介:银屑病是慢性、复发性、红斑鳞屑性、细胞增生性、难治性皮肤病,中医有“白疙”、“干癣”、“松皮癣”之称,病因不明,近年来发病较以往有明显增加,是当前防治的重点。

  • 标签: 银屑病 血证论治 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zasahii)菌丝生长与筏(rapidlifts)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ilipin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在菌悬中分别入入不同浓度的两性霉素B(0.2、0.5、1、2μg/L)进行干预并荧光染色,对比观察干预前后菌丝的生长变化。结果Zasahii芽管、假菌丝以及菌丝顶端和分隔部位可见到Filipin荧光聚集;经不同浓度两性霉素B干预后,Zasahii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随着两性霉素B浓度的增加Zasahii的生长抑制越明显,顶端和隔膜部位荧光消失,而菌体内见散在荧光。结论筏在调控zasahii菌丝生长、分枝以及假菌丝继续出芽生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脂筏 生长
  • 简介:溢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研究发现,溢性皮炎的发病与马拉色菌、质、免疫反应、皮肤屏障功能及个体易感性密切相关。以上因素的认识及研究,有助于溢性皮炎的预防及治疗。

  • 标签: 皮炎 脂溢性 马拉色菌 皮肤屏障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水射流辅助吸术行全身大容量吸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32例患者、共139个部位行水射流辅助吸,记录手术时间、注入肿胀量、冲洗液量、吸出总液体量、吸出脂肪量、术后疼痛时间,观察吸出物颜色、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皮肤瘀斑和水肿的程度、皮肤平整度以及利多卡因毒性反应等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5h,平均吸4.8个部位,平均注入肿胀量1850ml,平均注入冲洗液量15760ml,平均吸出总液体量11480ml,平均吸量4720ml,平均疼痛恢复时间5天。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水射流辅助吸对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小,组织肿胀轻,手术效果较好。

  • 标签: 水射流辅助吸脂 水动力 大容量吸脂 临床应用 安全性评价
  • 简介:患者男,62岁,手足干燥、疼痛伴多发溃疡2月余。患者于5月前在外院肺部病理确诊“非小细胞肺癌”,予以“阿法替尼50mg口服,每天1次”治疗。皮肤科检查:左无名指、左拇指、右食指,双足跟,双足掌内缘可见9个大小不等溃疡面,溃疡深约1~2mm不等,溃疡边缘较整齐,最大面积约2cmX3cm,最小面积约0.8cmX0.8em,部分溃疡上见少量黄白色分泌物,左无名指处溃疡上覆黑痂,双手双足皮肤干燥,手足活动无明显限制。病理示:炎症性溃疡。诊断:手足皮肤反应。

  • 标签: 阿法替尼 手足皮肤反应 溃疡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负担,并对其生存质量造成巨大影响。目前,西医治疗面临容易复发以及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困境。不少系统评价报道,中药或中药联合西药治疗银屑病非常有前景。由于临床使用方便,中成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CQVIP)、万方(WanfangDatabase),以及国外PubMed数据库,综述了目前治疗银屑病的6种常用中成药研究进展及大量关于中成药的报道,包括系统评价、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临床观察以及实验室研究等。研究表明,中成药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和疗法治疗银屑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患者耐受性好。然而,临床试验的设计及实施存在方法学上的不足,在对结果的解读方面需要谨慎。有关中成药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可通过进一步全面的系统评价来实现。

  • 标签: 银屑病 中成药 综述
  • 简介:毛囊是一个非常活跃且结构复杂的器官,以每天3mm的速度产生头发纤维。由于毛囊对能量的需求较大,因此毛球基质细胞是人体中增殖速度最快的细胞之一。体外生长的毛囊产生的头发纤维和天然的头发纤维相似,研究者们用体外模型

  • 标签: 毛囊 结构复杂 体外模型 体外生长 增殖速度 基质细胞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主因双侧臀部出现红色硬结15d,于2014年12月2日就诊。患者15d前于外院妇产科行辅助受孕,予黄体酮臀部肌内注射40mg/d(10mg/ml),共15d(积累注射量600mg),期间双侧臀部注射部位周围逐渐出现局部红肿、硬结,渐加重,有轻度压痛。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关节痛等。

  • 标签: 脂膜炎 人工性 黄体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