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水通道蛋白(AQP)是一类能快速转运水的膜整合蛋白,目前发现其在哺乳动物中有13个亚型,不同AQP亚型的分布具有组织、细胞、亚细胞特异性。皮肤上分布的水通道蛋白主要是AQP3。AQP3介导的水、甘油运输对于皮肤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功能缺陷可导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和屏障作用减弱等皮肤损伤。

  • 标签: 水通道蛋白3 皮肤屏障 经皮水分流失(TEWL)
  • 简介:皮肤屏障是抵御外界不良因素侵扰的第一道防线,其功能主要依靠角质层形成。角质层中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蛋白包括丝聚合蛋白(filaggrin,FLG)、内披蛋白(involucrin,IVL)、兜甲蛋白(loricrin,LOR)、角质形成细胞转谷氨酰胺酶、角蛋白1(keratin1,K1)和角蛋白10(keratin10,K10)等。该文就分化蛋白近年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 标签: 皮肤屏障 分化蛋白 角质层 角质形成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的环境污染损伤防护及修复功效。方法按照敏感性皮肤入选标准纳入广州、北京和成都敏感性皮肤受试者,每天早晚使用净柔洁肤摩丝清洁面部和颈部,早上出门前将日间隔离乳均匀涂抹于面部和颈部。使用产品前及使用后第21天同一时间点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医生评估(皮肤受污染指标、产品的抗污染效果指标、皮肤光泽及色斑变化)及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L*a*b*值、经皮水丢失(TEWL)值]检测。结果研究发现洁面摩丝对污染物的清洁效果非常好占42.75%,效果好占46.58%;隔离乳对环境污染的隔离效果非常好占32.29%,效果好占53.6%;使用产品前后双侧面部无斑区ΔEab值从2.31±1.3降为2.15±1.2,有斑区ΔEab值从1.95±1.31降为1.92±1.19(P=0)。产品使用前后面部TEWL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该研究的护肤品可以有效清除粘附于皮肤的污染物、隔离化学污染物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及物理性污染源(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且不会影响敏感性皮肤的屏障功能。

  • 标签: 皮肤 敏感性 环境污染 护肤品 活泉水
  • 简介: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制备蛭肽蛋白祛痘乳膏并进行质量检查,为痤疮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治疗产品。通过乳化法制备O/W型乳,矛,并进一步优化处方,采用凝血酶滴定法测定乳膏的每克所含活性单位,并按照各检查方法考察其稳定性、酸碱性、耐寒耐热性、刺激性等。,乳膏外观、铺展性、涂布性等性质良好,各项质量检查合格。蛭肽蛋白祛痘乳膏质量良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 标签: 蛭肽蛋白 祛痘 乳膏 质量检查
  • 简介:甲作为重要的皮肤附属器之一,具有其独特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特点。基于其特殊的位置,甲常常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而出现形态各异的改变或病损。有时形成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在遗传性皮肤病中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 标签: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性皮肤病
  • 简介:目的:探讨Sharpin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的表达及其与PASI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harpin在寻常型银屑病及正常皮肤内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harpinmRNA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较正常皮肤内表达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Sharpin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高表达,且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平均染色得分亦高于正常皮肤(P值均〈0.05)。此外,Sharpin蛋白表达与治疗前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呈正相关(r=0.83,P〈0.05)。结论:Sharpin蛋白可能参与了银屑病发病机制,对提示银屑病病情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Sharpin蛋白 寻常型银屑病 PASI评分
  • 简介:皮肤屏障主要由角质层、结构性脂类和皮肤脂膜构成,起到保护机体内各组织器官免受外界有害侵袭以及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皮肤屏障结构和功能障碍与多种皮肤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相关,修复皮肤屏障对防止细菌侵入,减少皮肤炎症、刺激,预防复发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皮肤屏障的结构、功能、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皮肤病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了皮肤屏障功能对相关皮肤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文献使用修复皮肤屏障治疗皮肤病的方法。

  • 标签: 皮肤屏障功能 湿疹 特应性皮炎 银屑病 痤疮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息息相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ysteinylaspartatespecificprotease,caspases)是一组与细胞凋亡和炎症相关蛋白水解酶,银屑病的主要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细胞过度增生及角化不全,真皮内的慢性炎症。大量研究证明caspases与银屑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部分caspase已经被广泛研究,已证实其参与银屑病发病机制,或许将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和方向。

  • 标签: 银屑病 CASPASE 细胞凋亡 炎症因子
  • 简介:近年来,机会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机体的免疫系统在防御和清除入侵的病原真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获得性免疫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真菌感染与获得性免疫的相关性。本文从获得性免疫在机体抵御真菌感染中的作用、遗传性免疫缺陷与真菌感染的易感性以及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等方面对获得性免疫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评述,以期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防御方面找到突破口,为真菌感染的诊治找到新靶点。

  • 标签: 获得性免疫 真菌感染 疫苗
  • 简介:皮肤具有多种屏障功能,包括物理屏障、渗透屏障、免疫屏障等。同时,皮肤表面pH值、微生态与皮肤屏障之间,特别是皮肤渗透屏障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对维持皮肤正常生理代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表皮渗透屏障功能及其与其他屏障功能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皮肤屏障 渗透屏障 皮肤屏障功能 相关性 研究进展
  • 简介: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尽管痤疮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炎症反应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痤疮丙酸杆菌是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可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2(Toll-likereceptors2,TLR2)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形成炎症性痤疮。一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TLR2受体的功能与表达,发挥抗炎及治疗痤疮的作用。该文就TLR2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及与之相关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 标签: 痤疮 炎症反应 TLR2 治疗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介导参与的慢性炎症性免疫性疾病。关于银屑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研究发现可能与Th1、Th2、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Th22细胞及Th9细胞的异常活化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有关。该文围绕这些免疫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主要从近年所发现的Th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角度综述了近年来与银屑病T辅助细胞的实验研究进展,阐述各个辅助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关联机制,以期能帮助笔者更深入地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银屑病 T辅助细胞 细胞因子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建立生殖支原体TaqmanMGB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检测宫颈炎患者生殖支原体感染情况,以期发现生殖支原体感染与女性黏液脓性宫颈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建立TaqmanMGB荧光PCR检测技术;采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有黏液脓性宫颈炎的女性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74例、体检中心对照组标本63例,应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生殖支原体。结果Taqman探针荧光PCR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生殖支原体阳性率为24.3%,对照组未检测出生殖支原体;除不孕以外其他几项调查内容包括尿道炎症状、非婚性接触史、复发性宫颈炎以及治疗史均与生殖支原体感染有关联(P〈0.001),其阳性率分别为17.6%、52.9%、42.5%、100%。结论TaqmanMGB荧光PCR法是目前较为适用的生殖支原体检测方法。生殖支原体感染可能是黏液脓性宫颈炎的致病因素;生殖支原体的检测在指导复发性宫颈炎的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宫颈炎 黏液脓性 支原体 生殖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对成都市区FSD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并探寻可能对其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5年7月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女性作为调查对象,应用中文版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CVFSFI)及Beck抑郁问卷第二版(BDⅠ-Ⅱ)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237份,回收完整填写问卷1116份(回收率为90.2%)。女性性功能障碍(FSD)的发生率为26.1%,6个维度出现问题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性交疼痛23.4%,性满意度低22.6%,性高潮障碍21.5%,阴道润滑困难19.1%,性欲低下17.2%,性唤起困难15.9%。总体CVFSFI平均总分为(25.756±3.878)分。CVFSFI总分及6个维度的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各个年龄组FSD发生率分别为:20~29岁组16.7%;30~39岁组21.9%;40~49岁组24.6%;≥50岁组64.7%。不同年龄组间,FSD发生率及各维度出现问题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的增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OR=0.654)是FSD的保护因素;年龄(OR=1.042)、BMI(OR=1.073)、绝经(OR=3.498)以及抑郁(OR=1.033)为FSD的危险因素。结论:成都市女性发生性功能障碍的比例约为26.1%,其中性交疼痛和性满意度低为主要表现。分析得出女性发生性功能障碍可能与年龄、BMI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处于绝经、抑郁状态有关。

  • 标签: 成都市 女性性功能障碍 中文版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疗效及影响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并分析影响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21.43±1.23)枚、术后3d白细胞计数(8.38±0.70)×109/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3d血红蛋白(109.02±6.22)×109/L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脉管瘤栓、〉Ⅰb2期、深肌层浸润者的复发率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脉管瘤栓、≤Ⅰb2期、浅肌层浸润者的相比明显升高,5年内生存率与其相比明显降低(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主要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P〈0.05)。结论: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提高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等情况可能会对其预后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宫颈癌 腹腔镜手术 疗效 影响预后 临床相关因素
  • 简介:透骨草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传统中药,品种多、分布广,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悠久的药用历史。本文从其药物功用主治、有效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临床组方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旨在分析透骨草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透骨苹组方是临床常用外治药方,具有祛湿解毒止痒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肿毒初起、脂溢性脱发、银屑病、头部皮肤疾病、角化过度型足癣等。尤其对发生于头部的皮肤疾病,采用透骨草相关方治疗有奇效,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透骨草 皮肤病 功效 组方
  • 简介:目的:探讨女童性早熟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115例性早熟女童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女性儿童115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并进行子宫体积、骨密度、血清雌二醇等水平检测,分析性早熟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相关性。结果:观察组EEDs指标DEHP、OP、B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子宫体积、卵巢体积、雌二醇、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DEHP和子宫体积、卵巢体积、骨密度正相关(P分别为0.001、0.003、0.000),OP和子宫体积正相关(P=0.003),BPA和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正相关(P分别为0.000、0.042)。结论: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是儿童性早熟重要致病因素。

  • 标签: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 儿童性早熟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36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银屑病小鼠皮损中的表达,并探讨IL-36α与小鼠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VEGF的相关性。方法:4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采用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样小鼠皮损动态变化;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表皮层厚度;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小鼠皮损中IL-36α及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IL-36α与PASI值、IL-36α与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对照组皮损中IL-36αmRNA表达水平的ΔCt值分别为0.0164±0.0071、0.0012±0.0045,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3.690±0.359、0.720±0.078,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模型组、对照组皮损中VEGFmRNA的ΔCt值分别为1.157±0.243、0.194±0.087,蛋白表达结果分别为0.142±0.022、0.033±0.021,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IL-36α在小鼠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量与PASI值以及VEGF在小鼠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量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IL-36α在银屑病小鼠皮损中过量表达。IL-36α可能与VEGF相互作用共同参与银屑病的疾病进程。

  • 标签: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36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ASI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1年来于本单位皮肤科就诊的过敏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共84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40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不同皮肤血管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1)84例皮肤血管炎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53.6%。(2)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人群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荨麻疹性血管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余各组皮肤血管炎患者(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所有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出现临床观察指标阳性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P〈0.05)。(5)临床观察指标阳性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67.7%,A组(发热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组(ESR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皮肤血管炎,尤其是荨麻疹性血管炎,且在合并系统损害的皮肤血管炎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高。

  • 标签: D-二聚体 血管炎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鲍恩样丘疹病HPV感染型别与病理组织图像、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对44例鲍恩样丘疹病患者的病理样本进行HPV检测及分型,根据HPV高危程度以及是否含HPV16型分为低危混合组(A组,6例)、不含HPV16型高危混合组(B组,8例)、含HPV16型高危混合组(C组,30例),分别观察A、B、C3组相应的组织病理图像及临床表现。结果:(1)44例患者的病理标本HPVDNA检测均为阳性,检出总亚型数为76例次,低危型占36.8%,高危型占63.2%。(2)A、B、C3组患者病理组织图像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改变,不典型增生程度与HPV低高危致癌性基本一致。结论:鲍恩样丘疹病患者HPV感染高危型以HPV16型为主,低危型以HPV6为主。HPV型别与组织病理图像、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为通过组织病理图像结合临床表现反推HPV感染的可能型别研究打下基础。

  • 标签: 鲍恩样丘疹病 HPV型别 病理组织图像 临床表现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