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临床治疗进展迅速。外用药、全身用药、激光、血管内硬化、介入等治疗手段日渐成熟,治疗方案也逐渐规范化和综合化。很多非手术治疗日渐成熟,并取代手术治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在很多情况下,手术治疗作为其他治疗方案的补救措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明确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恰当地选择手术介入的时机,将手术治疗作为脉管性疾病多学科、序列化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手术 适应症
  • 简介:目的:探究与分析人工流产后使用外科手术用防粘连冲洗液预防宫腔粘连。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接受人工流产术的妇女,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外科手术用防粘连冲洗液盆腔灌注以预防宫腔粘连,对比两组腹痛持续时间、阴道流血时间、术后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及宫腔粘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腹痛持续时间、阴道流血时间、术后月经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宫腔粘连发病率为20.00%,观察组宫腔粘连发病率为5.00%,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宫腔粘连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预防感染的基础上加用外科手术用防粘连冲洗液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改善预后,降低宫腔粘连的发病率。

  • 标签: 人工流产术 外科手术用防粘连冲洗液 宫腔粘连
  • 简介:例1,男,37岁。面颈、双上肢多发暗红色丘疹伴瘙痒5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双上肢泛发孤立红色丘疹,粟粒至黄豆大小,质韧。例2,女,53岁。臀部红色丘疹2年。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肘部、臀部皮肤可见散在红色、暗紫色丘疹、斑块,约豆粒至钱币大小,有浸润感,质韧。两例患者皮肤镜下均可见橘黄色无结构区、白色线条及白色瘢痕样色素减退、线状血管及线状分支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组成的'裸结节',结节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散在的多核巨细胞。诊断:皮肤结节病。

  • 标签: 结节病 皮肤镜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水射流辅助吸脂术行全身大容量吸脂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32例患者、共139个部位行水射流辅助吸脂,记录手术时间、注入肿胀液量、冲洗液量、吸出总液体量、吸出脂肪量、术后疼痛时间,观察吸出物颜色、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皮肤瘀斑和水肿的程度、皮肤平整度以及利多卡因毒性反应等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5h,平均吸脂4.8个部位,平均注入肿胀液量1850ml,平均注入冲洗液量15760ml,平均吸出总液体量11480ml,平均吸脂量4720ml,平均疼痛恢复时间5天。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水射流辅助吸脂对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小,组织肿胀轻,手术效果较好。

  • 标签: 水射流辅助吸脂 水动力 大容量吸脂 临床应用 安全性评价
  • 简介:外科是皮肤外科中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个分支,甲单位肿瘤的外科治疗并未被广大皮肤外科医生所掌握。本文主要目的是简要介绍甲单位常见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一些技术和技巧,包括术前准备、手术部位的暴露、多种肿瘤的切除和术后护理等。

  • 标签: 甲外科 甲单位 肿瘤 切除
  • 简介:目的观察皮肤屏障修复剂(舒敏保湿特护霜)辅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评价其在皮肤屏障修护中的作用。方法将67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予奥硝唑、左西替利嗪和复方甘草酸苷口服,治疗组辅以舒敏保湿特护霜外用,对照组辅以维生素E乳膏外用,疗程均为4周。22MHz高频超声测量面部皮肤厚度和回声密度结果作为疗效指标.结果治疗组面颊部皮肤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皮肤厚度分别为(2526.95±172.81)μm,(2049.96±165.90)μm和(1604.46±165.10)μm,皮肤回声密度分别为12.71±2.68,22.56±2.61和32.37±2.36。对照组面颊部皮肤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皮肤厚度分别为(2602.01±117.18)μm,(2240.01±106.91)μm和(1954.67±109.91)μm,皮肤回声密度分别为12.73±1.98,19.94±1.87和26.52±1.80。正常组面颊部皮肤厚度与皮肤回声密度分别为(1526.85±118.76)μm和35.76±5.28。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颊部皮肤厚度和皮肤回声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面颊部皮肤与正常人相比皮肤厚度明显增厚,皮肤回声密度减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舒敏保湿特护霜辅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有修护皮肤屏障功效。

  • 标签: 玫瑰痤疮 屏障修复剂 高频超声 皮肤厚度 皮肤回声密度
  • 简介:许多甲病都需要手术来帮助诊断或进行治疗,如需要活检明确诊断,嵌甲、纵行甲黑线、甲床肿瘤的治疗等。根据不同的目的、解剖部位、病变特点,手术方法不尽相同。然而在多种多样的甲病手术治疗中有一些技巧则几乎是通用的。文中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甲手术中的一些小技巧。内容涵盖了术前沟通、术前评估、术前抗生素应用、术前需要告知患者的信息、甲手术该如何消毒、局部麻醉的方法、止血带的使用、拔甲的方法、甲手术的敷料、术后疼痛管理、换药的方法、术后的感觉异常等。掌握这些技巧有利于手术医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指甲 甲外科 甲黑线 拔甲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介导参与的慢性炎症性免疫性疾病。关于银屑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研究发现可能与Th1、Th2、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Th22细胞及Th9细胞的异常活化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有关。该文围绕这些免疫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主要从近年所发现的Th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角度综述了近年来与银屑病T辅助细胞的实验研究进展,阐述各个辅助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关联机制,以期能帮助笔者更深入地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银屑病 T辅助细胞 细胞因子 作用机制
  • 简介:头面颈部皮肤病损较为常见,如色素痣、皮肤恶性肿瘤、皮脂腺痣、瘢痕等.因其影响外观容貌且可造成组织器官变形,故患者治疗愿望迫切.既往治疗多以激光、冷冻、高频及化学腐蚀药物为主,往往遗留明显的治疗后痕迹(瘢痕),效果不甚理想,患者难以接受.自1998年-2002年,我们应用整形外科理论,采用美容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头面颈部上述皮肤病损共278例,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头面颈部 皮肤病 皮肤外科 治疗 手术
  • 简介:近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善用阴阳辨证治疗临床疑难杂症,并提倡调和阴阳的治法是外科治疗的根本。究其学术渊源,明清以来多部医籍中提到阴阳辨证对痈肿疮疔的辨治的重要性,其中以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外科重阴阳辨证的代表。因此阴阳学说和阴阳辨证不但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中医的皮外科中对临床识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阴阳辨证 赵炳南 皮外科
  • 简介:过敏性紫癜是一类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常表现为皮肤的紫癜样改变,常会合并胃肠道、关节以及肾脏等系统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自身免疫系统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不清楚。CD4+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在免疫反应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发挥着独特的生理作用,现总结Th细胞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标签: 辅助性T细胞 过敏性紫癜 机制
  • 简介:婴幼儿唇部血管瘤较多见,由于其病灶明显,常给患儿父母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血管瘤有随时间推移而自愈的倾向,所以传统上往往采取“观望和等待”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但以该方法处理,局部畸形会在血管瘤消退前长期存在,且有可能在消退后又遗留畸形。

  • 标签: 唇部血管瘤 治疗指南 外科 早期 心理负担 患儿父母
  • 简介:痤疮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美观,是皮肤外科、美容外科和整形外科医师应当熟练治疗的常见疾病,本文参考部分文献,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重点介绍对痤疮瘢痕手术美容的认识。

  • 标签: 痤疮 瘢痕 美容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微创外科手段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相关价值。方法总结2000年3月~2009年3月采用微创外科手段治疗656例腋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656例患者总有效率100%,一次清除率93.3%,复发率2.9%。结论采用微创外科手段治疗腋臭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腋臭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手指甲下血管球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高频电刀切除术血管球瘤治疗手指甲下血管球瘤16例。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6~24个月,无指甲营养不良、残余痛及复发病。结论血管球瘤是一种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特征的良性肿瘤,应用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血管球瘤 甲下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BDG)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36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别进行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对比分析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BDG检测阳性171例,阳性率为50.89%(171/336);真菌培养阳性141例,阳性率为41.96%(141/336)。真菌培养阳性组血清BDG含量为(131.18±102.91)pg/mL,真菌培养阴性组血清BDG含量为(45.06±33.64)p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7,P<0.01)。以真菌培养结果为标准,BDG检测的敏感性为54.61%(77/141),特异性51.79%(101/1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03%(77/171)和61.21%(101/165)。真菌培养显示白念珠菌仍然是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BDG检测可实现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诊断,但对(1-3)-β-D-葡聚糖阳性结果需辅以真菌培养鉴定,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深部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真菌培养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