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甲恶性肿瘤包括癌和黑素瘤。甲相关的癌包括Bowen病与鳞状细胞癌、穿掘性上皮瘤、基底细胞癌、汗腺癌和皮脂腺癌等。黑素细胞相关甲肿瘤包括黑素细胞不典型增生和甲黑素瘤。甲恶性肿瘤的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同时需要注意指甲颜色、形状、甲周软组织等的变化。在治疗上,Mohs显微外科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其可以最大限度保留组织。

  • 标签: 指(趾)甲 肿瘤 恶性 黑素瘤
  • 简介:大多数发生于甲的肿瘤与皮肤其他部位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发生过程和外观形态上都有所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甲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制。在此对临床中相对常见的甲母质痣、甲雀斑样痣、甲乳头瘤、甲母质瘤、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球瘤、甲下外生骨疣、粘液囊肿、获得性纤维角化瘤和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共10种甲良性肿瘤进行综述。这些甲良性肿瘤在临床表现上均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是当症状、体征不典型时,大多数还是需要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

  • 标签: 甲良性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甲外科是皮肤外科中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个分支,甲单位肿瘤的外科治疗并未被广大皮肤外科医生所掌握。本文主要目的是简要介绍甲单位常见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一些技术和技巧,包括术前准备、手术部位的暴露、多种肿瘤的切除和术后护理等。

  • 标签: 甲外科 甲单位 肿瘤 切除
  • 简介:受教育者的性态度一直是性健康教育的关键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本文从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出发,在多年的性健康教育的教学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内隐性态度的测量以及如何改变不良性态度,重塑、完善健康的性态度进行了阐述.

  • 标签: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 性态度 性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 简介:皮肤附属器肿瘤是一类在形态上分化起源于单一或多个皮肤附属器结构的良、恶性皮肤肿瘤。大多数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上并不多见,容易误诊,皮肤镜可以帮助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目前,有关皮肤附属器肿瘤的皮肤镜下表现文献报道不多,本文通过综述文献报道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的皮肤镜下特征,探讨其与组织病理的关系。

  • 标签: 皮肤 附属器肿瘤 皮肤镜
  • 简介:患者女,26岁。口腔口唇黏膜疼痛性溃疡6个月,全身泛发性红斑、丘疹及鳞屑6个月,进行性气促1周。皮肤科情况:头部弥漫性脱发,口腔口唇黏膜溃疡,手背苔癣样丘疹。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散在角化不良细胞,颗粒层楔形增厚,棘细胞间水肿,广泛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符合界面皮炎的病理改变。腹部CT示右后纵隔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肿瘤后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AB型胸腺瘤。术后患者病情好转,仍在长期随访中。

  • 标签: 天疱疮 副肿瘤性 胸腺瘤 脱发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勃起功能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50例初次接受化疗的男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进行评估化疗前后勃起功能状况。结果:治疗有效率为58.0%。其中,CR14例,PR15例,PD21例,SD0例。化疗前勃起功能障碍32.0%,化疗后勃起功能障碍83.0%,化疗前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消化道肿瘤、鼻咽癌、肺癌、淋巴瘤、软组织肿瘤患者IIEF-5评分较化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不同病理类型间IIEF-5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男性肿瘤患者实施化疗后会增加勃起功能障碍,增加其发病率。

  • 标签: 男性肿瘤 化疗 勃起功能
  • 简介: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反应性炎症性皮肤溃疡,为副肿瘤性皮肤损害,伴发肿瘤多为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实体性肿瘤少见,我院2017年11月诊治1例疑诊为糖尿病手感染的坏疽性脓皮病合并肾脏肿瘤远处转移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口渴多饮8年,消瘦4个月,右手背部溃烂15d"于2017年11月21日入住内分泌科。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肾脏肿瘤 糖尿病感染
  • 简介:目的观察白疕胶囊(土鳖虫,穿心莲,珍珠母,乌梢蛇)对银屑病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及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雌激素灌胃刺激小鼠阴道上皮组织增生的方法制作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直接利用小鼠尾部鳞片模型,给予白疕胶囊不同剂量(0.72g/kg,0.36g/kg),甲氨蝶呤(MTX)2mg/kg及生理盐水(NS)进行干预,14d后计数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指数和小鼠尾部颗粒层鳞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白疕胶囊的各剂量组及MTX组对小鼠阴道上皮基底细胞有丝分裂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且均能促进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形成(P〈0.05),从而促进表皮的正常分化.结论白疕胶囊可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和促进表皮颗粒层生成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 标签: 银屑病 白疕胶囊 阴道上皮有丝分裂指数 尾部颗粒层鳞片数
  • 简介:近期,干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关注。目前的热点集中于研究和利用干细胞的肿瘤靶向性,从而达到精确地释放药物或造影剂的目的。同纳米颗粒所实现的靶向性相比,干细胞能够进入肿瘤组织,并定植于该处,而纳米颗粒则会被恶性细胞所吞噬、内化。

  • 标签: 药物载体 干细胞 皮肤肿瘤 肿瘤靶向性 价值 治疗
  • 简介:背景: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典型的恶性肿瘤。良性者少见。方法:作者报道一32岁女性患者,在右外耳道出现一粒状肿块。结果:刮取活检行显微镜检查,发现一界限不清的肿瘤,有腺样分化。虽然细胞异型和分裂相不明显,但观察到paget样扩散。免疫组化提示肿瘤为神经内分泌源性。结论:本例神经内分泌腺瘤病例报道提示,该病应被包括在累及外耳的疾病中。

  • 标签: 内分泌腺瘤 皮肤神经 少见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PAGET样 显微镜检查
  • 简介: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人认为患者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自身"组织而启动了免疫反应。目前一些公认的自身免疫病如SLE、皮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尚未明确靶抗原和自身抗体。但近年自身免疫性水疱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重要成果之一是注射自身抗体到动物体内从而证实其致病作用,称为"被动转移"实验。

  • 标签: 自身抗体 动物模型 自身免疫性 被动转移 型胶原 自身免疫病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已成为多种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药物,但在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常给患者带来各种皮肤不良反应,如:丘疹脓疱样疹、指趾甲的改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改变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导致患者减量或停药而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EGFRIs对患者皮肤带来的不良影响及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不良反应
  • 简介: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了基因突变之外,表观遗传改变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表观遗传的改变以DNA的异常甲基化为主,其主要的机制是由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引起基因沉默。DNA的异常甲基化几乎存在于任何类型的人类肿瘤中,包括皮肤恶性肿瘤。现对DNA甲基化、DNA甲基化与肿瘤、DNA甲基化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和皮肤淋巴瘤等皮肤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黑色素瘤 皮肤淋巴瘤
  • 简介:目的观察“热敷药”对硬皮病小鼠模型I型胶原、Ⅲ型胶原(COL—I、COL—III)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小浓度组、中浓度组、大浓度组各10只,采用博莱霉素皮下注射形成硬皮病模型,造模完成后,根据分组分别给予10%、20%、40%“热敷药”药糊及肝素钠软膏外用,1次/d,连续1个月,空白组及模型组不用药。完成后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皮损COL—I、COL—III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高、中浓度组硬皮病小鼠模型COL—I、COL—III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差异较显著(P〈0.05);结论“热敷药”具有改善硬皮病小鼠模型皮肤硬化,降低COL—I、COL—III的作用。

  • 标签: 硬皮病 COL—I COL-III 小鼠模型 热敷药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的豚鼠模型的效果和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先进行豚鼠生殖器疱疹造模。然后用中药抗病毒胶囊对生殖器疱疹豚鼠进行治疗,用外阴症状评分和阴道拭子病毒滴度进行疗效的评价和机理的探讨。结果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豚鼠的疗效基本等同西药阿昔洛韦,其作用机理可能为抑制病毒的增殖和提高动物免疫功能而发挥疗效。结论抗病毒胶囊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有效药物。

  • 标签: 中药 抗病毒胶囊 治疗 初发性生殖器疱疹 豚鼠模型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羊肉、青椒、香菇、带鱼、竹笋5种“发物”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建立小鼠ACD模型后,随机分成5个“发物”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种“发物”对小鼠模型耳厚度、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及外周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羊肉、青椒组激发后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外周血IFN-γ、IL-17表达升高,48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竹笋组与对照组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17表达下降(P<0.05);香菇、带鱼组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肉、青椒有加重小鼠ACD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FN-γ、IL-17表达有关.竹笋、带鱼、香菇对小鼠ACD无影响.

  • 标签: “发物”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耳厚度 炎症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白疤合剂对银屑病模型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实验性银屑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用药灌胃4周后,采用小鼠阴道组织HE染色法观察白疤合剂对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8的水平,并与10只正常小鼠作对比。结果白疤合剂能显著抑制银屑病小鼠模型阴道上皮有丝分裂,降低血清中IL-8的产生(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白疤合剂可能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有丝分裂,降低血清IL-8的产生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 标签: 银屑病小鼠模型 白疕合剂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8 有丝分裂指数
  • 简介:目的观察郁金银屑片对Balb/c裸鼠银屑病模型皮损组织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growthfactor,KGF)和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及两者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郁金银屑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另2组裸鼠均用10%普萘洛尔涂于背部皮肤,2次/d,连续1周的方法造银屑病模型。成模后郁金银屑组按0.25g/kg剂量灌郁金银屑片混悬液治疗2周,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等量生理盐水。对裸鼠背部皮损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皮损组织均浆液KGF和AREG的蛋白量,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KGFmRNA和AREG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郁金银屑组造模后PASI评分、匀浆液中KGF和AREG明显升高,KGFmRNA和AREGmRNA高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在治疗2周后,模型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郁金银屑组PASI评分、匀浆液中KGF和AREG降低,KGFmRNA和AREGmRNA低表达,与同组治疗前和模型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郁金银屑片治疗银屑病机制与降低表皮组织匀浆液中KGF和AREG、下调两者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 标签: 郁金银屑片 银屑病模型 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 双调蛋白